一名90后驻村干部的青春日记:甘当赔本“经销商”,签下只赔不赚的借条

一名90后驻村干部的青春日记:甘当赔本“经销商”,签下只赔不赚的借条

刘海川

四川在线记者 陈碧红

6414公里——这是刘海川防疫期间私家车里程表的公里数,也是他44天奔波的见证。

刘海川今年25岁,但这已经是被成都轨道集团派驻到简阳市雷家镇石岩寺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的第二个年头。 2019年,他牵头建成了村级农业产业园,带领贫困户种上了高品质大棚草莓,可疫情来袭,村民出不去,经销商进不来,眼看上千斤草莓就要烂到了棚里,“致富果”要变成“赔钱果”, 刘海川充当起了园区草莓的“销售员”、“快递员”和“售后员”。

一名90后驻村干部的青春日记:甘当赔本“经销商”,签下只赔不赚的借条

石岩寺村草莓滞销时的画面

既当销售员又当快递员

朋友圈带货 一天送67个小区

“草莓卖不出,关键是没有销售渠道”。前不久,一直在负责园区草莓销售的刘海川从巴中老家急急忙忙开车回到村里,一边组织防疫工作,一边当起了全村草莓的“销售员”。

一名90后驻村干部的青春日记:甘当赔本“经销商”,签下只赔不赚的借条

送货订单

他发挥特长,把草莓销售信息制作成精美海报,发到朋友圈、微信群、QQ群,并利用网络进行传播扩散,吸引广大网友关注。线上下单付款,线下他逐一进行“无接触”配送。

一名90后驻村干部的青春日记:甘当赔本“经销商”,签下只赔不赚的借条

刘海川针对质量问题进行售后

由于前期草莓销售积累了良好的口碑,这次线上带货效果出奇的好,订单刷刷地不断增长。

销路打开了,但如果请人配送,不仅成本高,也不利于疫情防控,于是刘海川干脆充当起“快递员”,每天奔波在成都的大街小巷。

白天收单,晚上整理订单,第二天凌晨摘草莓装箱,上午从石岩寺村(靠近资阳市)开车到成都,一直送货到晚上,再整理订单、处理售后,每天只睡上四五个小时……那段时间,刘海川真切体会到了作为一名“快递员”的不容易。

辛苦,但值得。看着一摞摞订单纷纷而来,刘海川算账后被自己“吓”了一跳:44天行驶6414公里,相当于绕成都三环126圈,最多的一天送了67个小区,最终帮助村民销售草莓4020斤,村民直接收益达12万元。

#SplitPageHere#

一名90后驻村干部的青春日记:甘当赔本“经销商”,签下只赔不赚的借条

让种植户签的“借条”

当一个赔本的“经销商”

签下一张“只赔不赚”的借条

在种植过程中,为了把控草莓质量,实现售后管理,刘海川给每户种植户都建立了“溯源系统”,并形成了二维码,收购草莓时,哪一户交草莓给他,他就贴哪户的“码”,实现质量可追溯。然而,他还是赔了不少草莓。

按照售后原则,1箱质量有问题,要赔偿2箱,草莓质量有问题,他一方面教育种植户要“珍惜爱心,把控质量”,另一方面,又把自己为了学习种植技术而种的3棚草莓拿去赔偿。目前其他种植户每个棚至少赚了5000元,他则亏了本。

草莓种植初期,种植户大多都是贫困户,一时拿不出钱买草莓苗和肥料,此时刘海川的母亲刚做完肝脏移植手术,吃抗排异药物需要很大一笔钱,家里房子已经抵押了,车子扶贫工作还需要用,都不能卖……他的手里也捉襟见肘。

“那段时间一模脑袋,手上全是掉的头发!”刘海出回忆说。最后,他把东拼西凑借来的11万,全部转手借给种植户拿来买了种苗、营养土和肥料。为了让贫困户安心种植草莓,他还和贫困户签了“只赔不赚”的借条。

在刘海川心里,贫困户挣钱太难了,大家信任他才跟着种,如果卖草莓没挣钱,那就是他的责任,应该承担损失……“我后面几年只是苦一点,但是心里要好过一些。”

在他驻村的两年间,争取扶贫资金1000万余元,硬化村组道路32.8公里,新建蓄水池101口,建成了现代农业示范园、现代化村小学和提灌泵站,让 “交通不便、靠天吃饭”的石岩寺村蜕变为全镇产业强村;他志愿奉献,在村小学长期支教,并设立奖学金、建设图书室、开展公益游学,竭尽所能的带领孩子们健康成长。

2020年,刘海川所在的石岩寺村将同全省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他也许下了下一个心愿:让村里的人们日子越过越好。

图片由成都轨道交通集团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