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之前的成長是加法,30歲以後想成功,必須認真做好減法

一眨眼2020年已經過去將近3個月了,

昨天在和朋友聊天時,聽到朋友們在感慨,朋友說現在時間過得越來越快了,

彷彿一天的時間恨不得當成兩天的時間用,但是依然發現時間無比緊張,一天到頭來真不知道大家都在匆匆忙忙的忙些什麼?

人們對於時間的感知總是會比年齡的增長要慢一些,但是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人們也會逐漸對時間的流逝變得敏感起來。

許多時候當你擁有某些東西的時候,你不懂的珍惜,而當你快要失去的某些東西時候,你才會發現這些東西顯得彌足珍貴。

多數人對待時間的態度也是如此,

我們或許經常都會聽到身邊有人感慨,我的時間去哪兒了?


30歲之前的成長是加法,30歲以後想成功,必須認真做好減法


尤其是一些過完30歲的人,大家也許會有一個共同感受,時間越來越快,快得別說讓你完成一件事兒,連你思考反應的功夫都沒有,嗖的一下時間就沒了。

據說, 法國的一位哲學家在1897年,提出人類對時間的心理感受速度的理論。在他的理論中,提出不同年齡段的人,1年在其記憶中所佔的比重不同。


比如,1歲的小孩兒,一年就是他生命的全部,但是當你到60歲的時候,1年只相當於你生命的1.67%。


年齡越大,1年在其生命的時間中所佔的比重越小,這也就是為什麼年齡越大,越覺得這1年過得特別快的原因。


舉一個例子,你手中如果只有100元,拿走你手中的50元你覺得太多了。但是如果你手中有100萬元,拿走50元,對於你來說基本沒有什麼損失一樣的道理。

這就是人類隨著年齡的增長,對時間速度的感知的不同區別。

我們這一生想要追尋的東西會有很多,可是我們的時間的確非常有限,真正可以讓你去逐一實踐的時間更是屈指可數。

既然時間如此珍貴,我們又如何才能利用好這有限的時間,完成更多想要完成的夢想呢?


30歲之前的成長是加法,30歲以後想成功,必須認真做好減法

王班長認為,一個想要在有限的時間裡完成更多事情,首當其衝的第一條就是要對時間抱有一種敬畏之心,只有你重視、珍惜你所擁有的時間,你才可能把它發揮利用到極致。

這就好比一個人手裡的持有的現金流一樣,當你擁有的現金流足夠多的時候後,在消費方面必然會大手腳,只有當你發現手裡現金數額有限的時候你才可能會有條理,有計劃的去合理消費。

如果你希望這一生能夠實現更多個人理想,一定從此刻開始敬畏你所擁有的時間。

當然單是敬畏時間是沒用的,想要用好時間,核心還是要懂得如何管理自己的時間,因為任何不未經籌劃的發展都是漫無目的,同時相對也會比較低效。

關於如何用好時間,王班長覺得我們要儘可能的把自己的時間朝著精細發展,在拋棄一些不需要的人和事兒,儘量減少在無意義的人和事兒上浪費時間,把時間花在你覺得有意義的人和事兒上。


30歲之前的成長是加法,30歲以後想成功,必須認真做好減法

這裡總結大致有三點:

建立終身分段式時間管理


何為分段式時間管理?

我們其實可以把自己有限的時間看成一個時間軸,在這個軸上找到自己當前所處的位置。

比如說,我們按照平均年齡80歲來計算,減去已經失去的時間,然後按照每10年或者每5年為一個時間段,在這個時間段當中,你一定要給自己樹立一個目標,當然這個目標一定要有被完成的可能,然後圍繞目標在進行細化,直到細化到年、月為單位,甚至是以周為單位,這個目標不要只是停留在想象,一定要以文字或者表格化的方式給展現出來,可以打印出來,也可保存到電腦桌面或者手機裡。

當然這個分段式時間管理計劃並不是一時半會就可以完成的,它可能會伴隨你很久,甚至需要你用幾周的時間才能做出一個初稿,但是你在沒有做之前一定不要急於否定這種方式,因為當你開始嘗試做你個人終身分段式時間管理計劃的時候,你就會逐漸發現你可用的時間的確少的可憐,只有你通過精細管理自己的時間,你才可能會對時間產生敬畏之心。

同時更為重要的是,當你在不斷細化個人終身時間管理的時候,你會一次又一次的進入深度思考,進而在不斷提升個人對自我時間的籌劃管控能力,還可以對過去一段時間所做的事情進行再覆盤。

總得來說,建立終身分段式時間管理能夠讓你對時間產生敬畏,可以幫助你不斷修正個人角色定位,還可以經常幫助你經常深度反思過去一段時間自己的行為舉止。


30歲之前的成長是加法,30歲以後想成功,必須認真做好減法

加要持續的加


王班長在這裡提到的“加要持續的加”是要告訴大家,在成長的路上一定要善於接納,而這種接納並不是什麼都接,更不是盲目的輸入,而要善於擁抱變化,迎接變化,該變的是時候一定要變。

比如說,經濟體的變化,市場環境的變化,角色定位的變化,或者說創業的載體和工具發生變化的時候,你如果不變,你就很難抓住市場機遇,原本屬於你的機會就會在不經意間悄然流逝。

當然有些不能變的東西也一定不能改變,例如說一個人的品質道德問題,做人的基礎底線原則問題,必須要保持符合社會正能量的東西,需要不斷持續堅守的個別問題,該堅持的一定要保持不變。

加是思維迭代,是大腦知識庫的去陳納新。

社會時代發展總是很快,很多時候只要我們稍有放鬆就會被這個時代所拋棄,這也是現實中為什麼有那麼多的人忙忙碌碌的辛苦了一生也沒有做出什麼成績,問題出就出在,一些人該變的時候沒有變,不應該變的時候卻變了不應該變的東西,

從而這些人的時間也就隨著歲月在不自知當中一點點流逝掉了。

那一個人究竟應該如何判斷那些是該變的或者那些是不該變的呢?

這就是王班長所說的“加要持續加”的原因,專業知識的持續輸入、個人視野格局的不斷拓展、能力邊界的不斷提升,在這些事情上需要不斷持續的加,其實就是為了讓你能夠更好的保持與時俱進,而非坐吃山空式的吃老本。

佛家的話語“加”也被稱之為加持,翻譯過來就是持續修行的意思,一個人想要持續精進務必是需要保持持續的修行的。

30歲之前的成長是加法,30歲以後想成功,必須認真做好減法


減要認真的減


有人會說,我的加法還沒有做夠呢?憑什麼要勸自己做減法?

莊子有句名言這麼說:“吾生有涯也,而知也無涯”,激勵後人努力學習,珍惜光陰。

但他還有下半句:“已有涯隨無涯,怠已”,就是說,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就是不知天高地厚。

前面希望大家嘗試去做分段式時間管理的核心也在這裡,當你詳細進行時間管理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可做事情的時間其實真的是少的可憐,

現實中每個人都想得到更多,獲得更多認可,更多財富,更豐富的生活,但是在獲得的同時,你也在充分燃燒自己,這讓人活得很累,活得沮喪,同時大部分人求的越多反而得到的會越少,核心還是由於不聚集。

與其當自己被一大堆事情搞得焦頭爛額的時候,倒不如試著走另外一條路——認真做好人生減法這道題。

在人生的時間軸上,30歲之前應該拼了命的做加法,但是在你30歲以後在持續加的過程中,更要重視好認真減這道題。


30歲之前的成長是加法,30歲以後想成功,必須認真做好減法

其實,人生的各個階段,都有自己的需要加的內容,同時也有自己需要減的糟粕,比如:

1、減去對你造成浪費時間的無用項目,因為如果不及時減掉,它們會無止境的拖累著你。

微信、朋友圈、app、遊戲消耗我們太多的時間。時間被碎片化,我們的注意力也被碎片化了,我們變得容易焦躁、盲目、坐立不安或者進入半催眠的舒適狀態。

撒貝寧有一次在節目中的一番言論非常扎心:如果當你一天到晚拿著手機刷著微博,坐在家裡宅著看電視,天天上著網,做著那些80歲以後都能幹的事情,你要青春幹什麼呢?

2、減去無序化的對時間造成浪費的行為習慣,儘量避免被無故消耗。

看看每天時間安排都在哪裡?跟誰見面,做了什麼事情,也許是上班、睡覺、空想、閒聊、瞎忙,你的時間安排是怎麼樣的?去決定哪些事情是不需要做的,哪些事情可以去了斷掉的,哪些人不再去接觸。這也是為什麼建議大家一定要去嘗試做前面講的分段式時間管理的核心所在。

有一個著名的故事,可能大家都聽過。故事的內容是,一個砍柴的和一個放羊的,兩個人在山上相遇聊天聊了一整天。

最後羊吃飽了,放羊的人把羊趕回家了,但是砍柴的人卻兩手空空啥也沒有。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學會放棄無用社交。

做任何事情你得知道自己的目的,別人吃吃喝喝或許那是在找有價值的人取經,聯繫重要客戶。

但是對於你來說,或許就是浪費時間。


30歲之前的成長是加法,30歲以後想成功,必須認真做好減法


3、減掉舊的關係,當前人們不僅知識和認知需要升級,而你的社交關係也要經常升級,減掉過於陳舊的無用社交關係非常有必要。

有一些人曾經是朋友、伴侶、前妻、前夫、家人、父母,但是跟這些人的關係裡面,也許帶著很多的內疚、遺憾、委屈、憤怒、傷心等等,有舊的、未完結的情緒。

這些情緒會在我們的身體裡面,投射在各個關係裡面,投射在我們的工作中,或者在我們的親密關係裡,影響工作生活。

記得在《火星情報局》的一期節目裡,錢楓談起突然有一天被汪涵刪了微信好友。

汪涵回答:“范冰冰、陳坤我都刪了。”

汪涵直言當自己逢人朋友圈人數達到一百多時,他就會覺得“有些可怕,要把一些沒有意義的,全都刪掉。”

刪除好友後,汪涵說生活會變得相當輕鬆,所有時間都是自己的,自在得一塌糊塗。

少做些無用社交,多學會獨處,這是一個人成長的必修課。


外國曾經有一家雜誌對60歲以上的老人進行調查,主題為:你一生最後悔的5件事兒。

排在第一位的是:92%人後悔年輕的時候,渾渾噩噩,隨波逐流,沒有努力。

青春歲月裡,又常常碰到那麼多的誘惑甚至陷阱,當你猛然醒悟時,也許白髮早生,才發現自己竟然一事無成。

2020年已經過去將近3個月了,在今後的日子裡,希望大家把時間花在刀刃上,做你認為更有價值的事情,請珍惜你的時間成本,不要再稀裡糊塗一年又一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