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深耕人文生態,打造全球創新創業創意之都

在改革開放40週年的重要歷史節點,明確了深圳新時代推進改革開放的總目標,賦予了深圳無比崇高的新使命。當前,深圳正奮力向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創業創意之都邁進,努力成為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範例。

深圳人文生態現狀評析

優勢: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趨於完善;城市文化特色更加鮮明,創新型、智慧型、包容型、力量型城市文化深入人心;“文化+”產業發展步伐領跑全國,形成“設計-研發-孵化-生產-運營”的創新生態系統。

劣勢:公共文化服務產業化供給範圍、社會化參與有待拓寬,均等化、標準化水平有待提升。文化產業創新生態體系、人才支撐體系亟待完善,國有文化組織、單位、企業文化話語權有待強化。優質教育資源供給不足,高水平大學、學科偏少。

機遇:視察深圳重要講話精神、《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賦予了深圳新的使命定位;粵港澳大灣區等重大戰略舉措將顯著提升人文生態建設質量。

深圳人文生態策略設計

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築牢城市文化根脈

第一,健全深圳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轉化利用體系,將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績效納入政府考核體系;深入推進城市歷史脈絡梳理和資源普查,探索建立非國有不可移動文物保護補償機制;制定文化生態整體性保護規劃,加強歷史文化資源的數字化保護與開發,推進數字文化信息資源共享。

第二,加強深圳史實系統整理、思想意蘊闡釋辨析、時代價值研究闡發與轉化創新;打造深圳編年史IP,為文學、動漫、影視、音樂、衍生品等提供素材支持;建成一批在全國、全省具有領先地位的人文學科,培養和引進一批學術大家,打造國內領先的開放性文化智庫平臺。

第三,建設國際知名的文藝精品生產基地,培育建設新型文藝院團、組織,聚力創作國家級、國際級水平文藝精品。吸引國內外知名藝術家來深採風創作。探索文藝院團改革的新機制、新模式、新方法,加大公益廣告刊播力度,以“深圳城市形象宣傳片”為中心,拍攝系列宣傳片,構建城市形象宣介矩陣。

優化深圳城市人文環境,彰顯都市文化質感

第一,培育基於包容型城市特質的公眾文化認同感,提高城市友好度,尊重外來務工人員和移民的語言、文化、宗教信仰,理性接納特殊群體,建立公共設施文明友好度標準;探索推行“共享城市計劃”,在國際範圍內樹立共享城市品牌。

第二,推出一批更高水平的文化行業標準、企業聯盟標準,參與或主導制定一批文化科技領域的國際國內標準;創建一批品牌示範區,加強重點公共文化品牌設施的經營管理;建立完善城市文化品牌投資風險評估機制和管理體系,創新城市文化品牌宣介模式,整合傳播媒介和拓寬營銷路徑。

第三,統籌推進城市有機更新與人文風貌提質工程,針對全市歷史建築研究出臺改做社區文化、商業旅遊或博覽設施等的保護性利用措施,落實到相關城市設計導則中;提升前海、南山深圳灣等“城市新客廳”文化內涵,打造城市客廳文化地標群,加強重大公共文化設施群的資源聯動。

第四,打造全球文創產業發展先鋒城市和示範標杆,出臺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政策措施;做大時尚設計、工業設計、建築設計等業態,培育發展影視、動漫、數字出版等業態;深入推進文化與金融、科技融合,拓展“文化+”產業鏈,推動“文化硅谷”建設。

健全文化權利保障體系,優化文化服務供給

第一,保障文化享受權利,實現公共文化服務的均等化,加快實現公共文化設施分佈均衡化,縮小原特區內外公共文化服務差距;建設流動文化服務網,重點在原特區外和來深建設者集聚的廠區、生活區開展流動文化服務;加強社區、辦公場所的文化空間建設和服務供給。

第二,持續打造“城市文化菜單”,高質量推進菜單徵集和整理工作,落實公益場館免費開放、高雅藝術票價補貼等措施,廣泛開展針對本地市民、外來務工人員、外地遊客的公共文化服務宣傳推介;常態化組織開展文化惠民消費季,推動由直接補貼文化經營單位向補貼居民文化消費轉變。

第三,貫徹落實《深圳經濟特區知識產權保護條例》,圍繞傳統文化產品、數字文化內容、數字文化技術服務、高端文化裝備製造、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等領域,強化知識產權保護,鼓勵社會資本發起設立傳統知識、民間文藝保護和發展基金;培育一批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的文化版權企業。

強化人文生態治理能力,完善綜合保障體系

第一,加強扶持引導,強化人文生態政策體系創新,儘快啟動國家級人文生態城市創建工作;全面落實國家關於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產業發展的稅收、土地等優惠政策;不斷提升人才政策吸引力,擴大高端人才在技術路線選擇、資金使用、團隊組建、成果轉化等方面的自主權。

第二,明確職能規範,夯實人文生態政府主體責任,推進網上審批全覆蓋;進一步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大力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降低企業融資、用工、用房等成本,及時向企業推送惠企政策信息;貫徹落實積分落戶制度相關政策,適當降低外來人員共享公共服務的積分門檻。

第三,穩固教育基礎,實施鵬城人文素養提質工程,大力優化教育資源配給結構和現代教育體系;促進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努力解決對城市有貢獻的勞動者子女義務教育問題;推動高等教育國際化開放式創新型發展,鼓勵高校建設高水平大學和增設人文類專業課程。

第四,厚植創新文化,弘揚深圳新時代企業家精神,持續培育尊重合法致富的商業文化和價值觀念;整合存量豐富的高端企業家資源,積極參與“創業導師”隊伍建設,切實幫助創業者提高創業能力和創業成功率;整合政企學研優質資源,搭建各類企業家互相學習交流平臺。


深圳:深耕人文生態,打造全球創新創業創意之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