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家朱家溍先生

文化大家朱家溍先生

文化大家朱家溍先生

朱家溍先生(1914年8月11日—2003年9月29日),男,字季黄,浙江萧山人,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九三学社社员,著名的文物专家和历史学家。朱家溍先生于2003年9月29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朱家溍先生的父亲朱文钧先生(号翼盦)是著名金石学家,曾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负责鉴定院藏古代书画碑帖。先生自幼受家学熏陶,酷爱祖国传统文化,精研文物及历史等。1941年于北京辅仁大学国文系毕业后在后方粮食部参加工作。1943年,趁着重庆冬季雾天没有日机轰炸,故宫博物院决定在重庆市区两路口举办一次短期展览。在粮食部门任“专员”的29岁的朱家溍被故宫借调过去当临时工。这件事让朱家溍空前高兴。受家庭影响,朱家溍从幼年时期就对金石书画耳濡目染,可毕业后却干了跟兴趣完全不相干的工作。这次短期展览让他跟文物“重续前缘”,更让他跟故宫结下了不解之缘。三年后,朱家溍正式进入故宫工作,一干就是57年。朱家溍在故宫工作57年,不仅是工作,更是一代故宫人对文博事业的坚守。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到北平,历任故宫博物院科员、科长、编纂等职务,担任文物提集、整理、编目、陈列等工作。工作中,广泛研究中国古代书法名画和工艺品及古建筑、园林、明清历史、戏曲等。1950年任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兼任陈列组组长,负责各项大型文物陈列设计和布置,依据明清档案和历史文献等,逐步恢复太和殿、养心殿等部分重要宫殿内部陈设原状。1966年后参加故宫藏书的鉴定和编选出版工作。1983年任研究员。1992年应国家文物局之邀参加全国各省、市、县博物馆和考古所等单位的文物鉴定专家组工作,确认全国各地呈报的一级文物。1988年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1991年被国务院评为享受第一批政府特殊津贴之突出贡献的专家。

朱家溍先生先后主编了《两朝御览图书》《清代后妃首饰》《明清帝后宝玺》等图书,由先生主编的《国宝》荣获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一流图书奖,他还参加了《故宫珍品全集》《中国美术全集》《中国美术分类全集》等的编写,发表数十篇重要学术论文。他的专著《故宫退食录》被评为1999年十大畅销书之一。

朱老善于诗书画。其诗词高古典雅,辞藻华美,常融合情、景、理为一体。他临了许多古代名家的帖和画,细腻精美。书法上尤擅小楷,书法清纯秀美,严谨不苟,有如美玉无瑕疵。他写书法可以说没有丝毫的商业性质,纯粹是为公服务,体现了一个真正学者的情操。

他写字大抵不出颜柳,偶也旁逸隶书,一笔标准的汉隶,写得起轮起廓,四平八稳。都由临范而出,有源可溯,和他世家子弟的身分相符。常见的应酬字都写颜柳,自运的笔迹也以颜柳为底子。老年朱先生,有时写行书字形已经有点颠仆,但很奇怪一旦写正书,就规规矩矩,法度森严。

在研究和鉴定中,朱家溍所依靠的不仅是经验阅历,更是史料、档案和实地调查。曾有不少年轻人跟朱家溍请教研究方法,朱家溍让他们先看器物,从器物出发去寻找文献,然后再从文献上的描述来印证器物,不要迷信别人看到的,而是要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或是将别人没有讲的细节记录下来。

他有着高深的京剧戏曲的艺术造诣。他曾师从著名武生杨小楼,扮演的关云长、林冲令人叫绝。翁偶虹先生曾评论朱先生:“身躯修伟、歌喉爽锐,犹能传杨派之神……”

朱家溍先生兄弟四人于1953年、1976年、1994年先后将家藏的大批珍贵碑帖、明清家具等文物,无偿捐赠给故宫博物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馆和浙江省博物馆等单位。

“文物专家、清史专家、戏曲研究专家……”深厚的专业造诣,让朱家溍成为文博方面的著名专家。可他始终认为外界给予他的各种称呼是不恰当的,他对自己的评价是“一个称职的博物馆工作者”。

朱老为中华民族、为文物博物馆事业、为弘扬传统文化奉献了一生。元末明初诗人、画家王冕《墨梅》诗有:“只留清气满乾坤”句,朱老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精神与文化财富,是我们永远怀念和学习的榜样。(张世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