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時候,古代人如何與外國人交流的?

當今社會,語言的學習渠道越來越容易獲得,只要會一點外語就可以和外國人輕鬆完成交流。但是古代人是如何與外國人交流的呢?

西周時期,我國出現了最早的翻譯官,不過翻譯水平不高。就比如有一次,有一位越南使者向周文王進獻了只白毛雞,為了與使者無誤的溝通,周文王便找來了九名當時有學識的學者才完成周朝官話的翻譯。


最初的時候,古代人如何與外國人交流的?

唐朝時經濟文化繁榮昌盛,由於佛教的傳播,佛經翻譯的人也越來越多。其中就出現了玄奘這樣在佛教經典翻譯上非常有造詣的大家。

最初的時候,古代人如何與外國人交流的?

明朝時期鄭和前後七次下西洋。當時馬歡(翻譯、教員)、哈三和郭崇利為主翻譯,馬歡曾三次跟隨鄭和出國,現存十分珍貴的遊記文獻《瀛涯勝覽》,被印度視為歷史重建必不可少的鉅作。

最初的時候,古代人如何與外國人交流的?

鄭和下西洋路線圖

到了公元1407年明朝,明成祖朱棣下令在當時南京開立了中國的歷史上第一個翻譯國家機構——四夷館,號稱為亞洲研究院。

最初的時候,古代人如何與外國人交流的?

四夷館盛況

清朝末期(1862年8月),在北京設立了同文館。中國第一所外國語學校正式成立,標誌著中國培養翻譯人才的道路走上正軌,實現了新突破。

最初的時候,古代人如何與外國人交流的?

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蘊藏著深厚的知識力量和文化底蘊,現代的一切都離不開古人的智慧和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