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shQuark & PlatON戰略合作線上發佈會

3月18日,HashQuark & PlatON 戰略合作發佈會在線上舉行。萬向區塊鏈、PlatON 首席經濟學家鄒傳偉博士、HashQuark CEO 李晨、PlatON 創始人孫立林

分別就 Staking 商業模式、HashQuark 產品和發展計劃、PlatON 隱私計算網絡和分佈式經濟體基礎設施分享了各自的見解。鏈聞和鏈節點是本次活動的聯合主辦方。


重磅實錄 | HashQuark & PlatON戰略合作線上發佈會

精彩觀點

l 鄒傳偉:全球穩定幣與央行數字貨幣將帶來DeCo(Decentralized Economy,分佈式經濟)4.0的機會,在DeCo 4.0中,區塊鏈將成為大規模價值結算協議。

l 鄒傳偉:目前的DeFi模式在風險管理上有不容忽視的缺陷,需要改進,而與Staking的結合是一個重要改進方向。

l 李晨:Staking則更為複雜,它更類似於一個小型經濟體,除了技術因素,還包含經濟模型、社區治理等等。

l 李晨:我們不久前對HashQuark的定位做了更進一步的明確,提出了「Staking+生態服務商」這一概念。

l 孫立林:區塊鏈的基本屬性就是金融基礎設施,其根本目標即在於為實現數據資產在全球範圍內的自由流通,是一個實現跨ID、跨賬戶、跨機構、跨行業的「超級清算方」,也是一個超越現有架構的治理模式。

l 孫立林:所謂的打破不可能三角從理論上可以基於相應的假設給出證明,但實際……需要付出巨大的計算代價和通訊代價……


以下為發佈會全程實錄:

鄒傳偉:Staking商業模式介紹

Q:作為分佈式商業方面的經濟學專家,今天的第一個問題能不能請您首先向到場的朋友介紹一下分佈式經濟概念?

A:分佈式經濟(Decentralized Economy,簡稱DeCo)是肖風博士提倡的一個概念。我們都知道,區塊鏈應用不完全是一個技術問題,更離不開經濟和治理機制設計。DeCo是從經濟和治理機制角度概括區塊鏈應用。

DeCo以區塊鏈為基礎設施,以分佈式經濟模型和治理機制為支柱,由社區自治。DeCo到目前有3個發展階段:

DeCo 1.0——公鏈內(或共識層)經濟活動;DeCo 2.0——分佈式自治組織;DeCo 3.0——穩定幣和DeFi(開放金融)。

全球穩定幣與央行數字貨幣將帶來DeCo 4.0的機會。在DeCo 4.0中,首先,經濟機制要有頂層設計,關鍵是激勵相容,讓Token有明確經濟內涵和價值捕獲機制。其次,要兼容監管要求,主要是證券、電子貨幣(e-money)和儲值工具等方面監管。

在DeCo 4.0中,不要讓一個Token承擔多重功能,而是應該讓不同Token承擔不同經濟功能,以便於把傳統經濟的機制設計、組織形式和市場安排等「遷移」到DeCo場景中。

目前看,主要將有三類經濟工具:貨幣、Token和證券。貨幣指全球穩定幣和央行數字貨幣,價值穩定,能有效履行支付功能。Token代表DeCo的使用權,相當於DeCo門票或入場券,但沒有任何所有權含義。隨著DeCo增長,使用權的價值將會升高。證券代表對DeCo經濟價值的索取權和社區治理權。

在DeCo 4.0中,區塊鏈將成為大規模價值結算協議,將自動化對大規模協作進行價值計量、價值分配、價值存儲和價值結算,使得跨界的、公共事務的大規模協作成為可行、可信,變得高效。

Q:那接下來的第2個問題,能不能請您談一下現在越來越受人關注的Staking經濟的全球發展動向和未來趨勢。

A:Staking是PoS型公鏈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目前,市場上已出現包括HashQuark在內的專業Staking服務商。專業Staking服務商受支持者的委託,參與PoS型公鏈的共識,獲得獎勵後再與支持者分享,有聚合服務和受託服務性質,並能發揮規模優勢。

專業Staking服務商是PoS型公鏈的效率和公平的重要保障,還通過參與社區治理在PoS型公鏈的升級進化和分歧處理中發揮重要作用。

隨著以太坊2.0的推出,預計PoS型公鏈的地位將越來越重要,專業的Staking服務商之間將演化出複雜的競爭合作關係,並出現與錢包、託管和DeFi等業態之間的融合。

長期看,這個層面需要討論的問題是:一是專業Staking服務商如何提高參與社區治理的能力。這個要求實際上高於按規則出塊的能力。二是交易所在Staking中的角色。比如,交易所參與Staking是否需要和用戶分享收益,參與治理投票是否需要有用戶授權等等。

這涉及加密貨幣市場基礎設施層面的問題。在證券市場有代理投票制度(Proxy Voting),在Staking經濟中將來是否會出現類似制度?

從金融經濟學角度,Staking把Token聚合在一起,通過參與共識而獲得收益,有存款和理財性質。

而DeFi,特別是去中心化借貸,也能提供投資收益。大家不難看出Staking和DeFi有相通的地方。

我10天前參加MIT Bitcoin Expo,有一個演講者從資產配置角度,討論用戶怎麼在Staking和DeFi之間分配資金,深受啟發。

Staking和DeFi都是基於Token的可編程性,實現Token資源的配置,這中間涉及風險的轉移和分擔、流動性的轉換以及收益的分享。

我覺得Staking和DeFi的結合是一個值得探索研究的方向。過去一週,DeFi領域經歷了嚴重的去槓桿和流動性擠兌問題。這說明,目前的DeFi模式在風險管理上有不容忽視的缺陷,需要改進,而與Staking的結合就是一個重要改進方向。

Q:鄒博士,您同時擔任HashQuark和PlatON商業模式和經濟方案的設計者,不知道您在為它們進行商業模式和經濟方案設計的時候,是否進行了某種程度的關聯?

A:好的。有兩個層面的關聯,正好也是兩個正向反饋機制。

一方面既要節點在共識出塊中合作,提高效率,另一方面要防止節點之間串謀。串謀問題在區塊鏈領域有很多討論。

經濟方案出來後,需要請節點評估這些激勵約束機制是否清楚,有沒有歧義,是否容易參與等等。

節點視角的反饋對完善公鏈經濟方案非常重要,比如經濟方案對節點是否有吸引力,在商業上是否可持續。

HashQuark深度參與很多主流PoS型公鏈的Staking,把他們做得好的地方及PlatON相對欠缺的地方都反饋給PlatON團隊,幫助很大。

其次,我們在研究PlatON經濟方案和治理機制時,對主流PoS型公鏈做了全面、深入研究,提煉出PoS型公鏈經濟和治理機制設計應遵循的原則和實踐做法。這些研究分享給HashQuark,也幫助HashQuark的工作。比如,最近兩邊合作完成對Polkadot抵押(Staking)問題的研究,接下來還有一系列合作研究計劃。

特別是,我們計劃針對DeFi在過去一週暴露出的問題,研究PlatON生態中的DeFi如何優化。這些優化設計對HashQuark升級Staking業務非常有價值。

Q:在為作為專業Staking服務商的HashQuark設計商業模式時,您的設計思路是什麼,在這個設計思路上提出的商業模式有什麼領先之處嗎?

A:Staking在操作中給很多人的感覺是一個純粹的技術問題,實則不然。我們用經濟金融視角,對Staking有更深理解,能發掘更多價值創造點。

按規則出塊是一個技術問題,只要安全性有保障,是一個同質性很高的業務,但將來Staking最創造價值的是兩點。

一是如何有效承擔社區治理功能,這需要對PoS型公鏈的整體設計有深入瞭解。換言之,就是從規則遵循者和執行者,上升到規則的制定者。

二是Staking業務與錢包、交易和借貸之間的關係。HashQuark是Hashkey的一部分,而Hashkey提供全方位的數字資產金融服務。這就使得我們不會只從Staking看Staking,而是有更高階的理解。

我們從主流金融視角理解Staking,包括從資產配置角度看Staking,Staking與流動性轉換的結合,從金融工程角度處理Staking收益等等。這方面有大量新問題,大量的創新空間。

實事求是地講,目前Staking服務商以同質化競爭為主,競爭激烈,盈利空間比較窄。

而我們從一個更高階視角理解Staking,既發揮業務協同性,也能提供差異化服務。所以HashQuark有更多的Cutting edge。

Q:在為作為公鏈的PlatON設計經濟方案時,您遵循的設計原則是什麼,您的設計方案對比其他同類型公鏈有什麼領先之處?

A:立林對PlatON將有詳細闡述,我簡單說說原則層面的考慮,這也是大家反覆深入討論的成果。

我們把PlatON公鏈及附在公鏈上的生態看成一個分佈式經濟體,首先是公鏈內經濟活動,其次是基於公鏈的DApp、DeFi以及數據與算力流通市場。

對這個經濟體內的每一個參與者,都做了詳盡的經濟學刻畫,比如它對外提供什麼產品和服務,它的需求是什麼,它參與交易用什麼媒介,它的目標函數是什麼。

我們在設計上確保這些參與者是激勵相容的,在利益上與PlatON生態的長期可持續發展綁定在一起。

其次,分佈式經濟體離不開一些基礎設施,基礎設施以去中心化方式維護。如何激勵基礎設施的維護者,需要精心設計好,否則經濟體不可持續。

我們特別設計了從DApp、DeFi和數據與算力流通市場向公鏈內的價值反饋機制,稱為經濟耦合設計。區塊鏈領域討論的價值捕獲,實際上是經濟耦合問題的一部分。

許多公鏈在這個環節沒有設計好,不管上層DApp跑得多麼熱鬧,對底層Token價值的提升都不明顯。

這好比修了一條高速公路,上面車來車往,但如果高速公路不能從過往車輛中獲取價值,這條路的長期維護會有問題。

最後,分佈式經濟體的運行會消耗成本,我們希望在保證效率和安全的前提下儘可能控制成本,這本質上涉及區塊鏈的不可能三角問題。關鍵點是,成本控制離不開信任的引入,因為信任是經濟活動的潤滑劑。

在區塊鏈領域,密碼學和分佈式計算技術可以產生信任,機制設計也可以產生信任,兩種信任產生機制各有優點。我們通過博弈論方法讓兩者合理搭配。這在學術上是一個前沿問題。

總的來說,設計公鏈經濟方案,本質上是從零開始設計一個分佈式經濟體,既要考慮微觀層面的激勵約束問題,也要考慮宏觀層面的貨幣經濟和價值捕獲問題。

解答這個問題,既需要系統方法論,也需要緊密細緻分析,靠模仿或零星拼湊是遠遠不夠的。我覺得這就是我們的領先之處。

李晨:HashQuark產品介紹和發展計劃

Q:李晨總您好,剛剛鄒博士在上面的分享中也已經從商業模式和經濟方案設計角度提到HashQuark較其他staking服務商的一些優勢,現在請您來給大家從整體上介紹一下HashQuark的發展歷程吧。

A:謝謝大家,很高興這次可以和PlatON一起舉辦這個活動。前面鄒博士的分享非常精彩,很受啟發。這裡我從HashQuark的角度出發,也和大家做一下分享。

我們很早就開始關注區塊鏈公鏈共識機制的演進,並意識到PoS共識機制正逐漸成為主流。因此,我們在2018年下旬開始嘗試做Staking實驗,結果也比較成功,之後就正式開始著手HashQuark業務,並於2018年12月5日正式對外發布產品。

HashQuark是香港金融科技公司HashKey Group旗下專業的Staking+生態服務商,在安全、透明、高效的基礎上,專注於PoS、DPoS以及其他共識機制公鏈的Staking生態建設和服務;同時,我們還和多個全球領先的數字資錢包、託管、交易平臺以及投資機構達成了合作,為廣大數字資產用戶和機構投資者提供穩定安全的Staking服務。

再談談我們的初心:我們認為Staking也好,PoW也罷,或是基於時空存儲的挖礦(例如Filecoin),其本質都是維護區塊鏈賬本,我們稱之為區塊鏈基礎設施服務。

在2018-2019年期間,我們看到了Staking行業普遍存在的痛點問題:參與者少,較為小眾;相關產品的用戶體驗都不佳,且用戶使用門檻較高;用戶對生態的參與度也就不高。

基於以上三點,我們確定了業務發展方向和目標,即讓Staking變得更簡單,具體體現為:

一、提供高效穩定的節點服務,用戶通過給我們節點投票,獲得穩定的收益;

二、與HashKey Hub、MyKey、imToken等優秀的錢包產品合作,互相賦能,集成Staking服務,給用戶以更好的體驗;

三、我們也提供Staking運維服務,幫助個人、團隊、機構等快速搭建節點,推動Staking生態更加繁榮。同時在鄒博士的幫助下,我們也在積極探索,從金融角度來發展Staking的業務和產品。

目前我們已經參與了40多條公鏈建設,在StakingRewards上排名前列;同時,我們還是Klaytn和Factom公鏈在中國的唯一節點,也是ChainX最早的信託節點之一。

Q:李晨總,您在剛剛的介紹中也特別提到了「staking+生態服務商」這一概念,能不能再給大家詳細介紹一下HashQuark的業務及這一概念的提出的具體意義。

A:我們的Staking業務從2018年末到現在,已經進行了一年多時間,雖然都是基礎設施的生意,我們也越來越覺得Staking的玩法和傳統的挖礦、互聯網領域的雲計算有很大區別。

前兩者更多在於技術驅動,只要有好的設備和網絡,合理的電費,或者突破性的算法升級,就可以把生意做起來;Staking則更為複雜,它更類似於一個小型經濟體,除了技術因素,還包含經濟模型,社區治理等等。

所以我們不久前對HashQuark的定位做了更進一步的明確,提出了「Staking+生態服務商」這一概念。總得來說,我們的Staking+服務可以劃分成三類:

一、基礎設施服務,即安全、穩定、高效的節點服務。

核心是由我們提供全球部署(目前覆蓋亞洲,美洲,歐洲)、高效安全的基礎設施,以幫助用戶快速搭建各種主流PoS公鏈的節點,同時也提供周邊服務,例如Dashboard,用戶可以方便查看節點的運行、收益情況等等;

二、Staking平臺服務,我們把Staking做成API接口,錢包、交易所等可以通過API迅速搭建基於節點的產品,為用戶提供Staking服務,可以做到快速集成。我們也希望通過此種服務吸引更多參與者,從而賦能整個Staking生態。

三、Staking生態應用。比如我們為KOL搭建節點,也通過HashKey生態提供孵化、媒體等服務,使他們的流量變現,通過這種形式來給他們提供價值。同時,我們也推出面向終端用戶的服務,用戶可以通過投票、託管等方式獲得收益。

當然,我們對Staking的理解也存在一個不斷更新迭代的過程。希望和大家一起進行持續深入的探究和實踐。

Q:2020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對於Staking行業來說更是充滿了各種機遇與挑戰,HashQuark 2020年的規劃和展望是怎樣的?

A:可以說,今年是Staking的大年,也是公鏈的轉型之年。以PlatON為代表的PoS明星公鏈將陸續上線主網,以太坊也會轉型為PoS共識機制。

同時,今年也是區塊鏈應用落地之年,例如隱私計算、預言機、DeFi等,用戶越來越多,應用層方面的突破帶來對基礎設施的要求更高。

基於以上考慮,我們提出了Staking+戰略,通過Staking將更多的角色納入生態中來,例如公鏈、社區、節點、安全、孵化器等等。

目前,我們已推出PolkaCube產品,並獲得Web3基金會Grants。PolkaCube可以展示鏈上數據,並提供Staking策略指導。用戶能實時查看驗證人列表、全網收益記錄、Slash記錄、提名人列表、具體金額等。之後我們會進一步完善產品功能,實現數據抓取,併為質押者提供不同的投票策略,從而獲得更高收益。

我們還推出了以太坊2.0嚐鮮版——EtherPocket,幫助大家提前體驗以太坊 2.0 Staking 第一階段。用戶可在HashQuark Phantom 測試網領取測試幣,體驗以太坊2.0生態。我們的產品也將實時跟進以太坊2.0測試網的最新進度,不斷優化使用體驗。

當然我們也已經報名參加了PlatON的Grants,至於具體是什麼產品,這裡先賣個關子,請大家持續關注PlatON和HashQuark。

孫立林:PlatON隱私計算網絡和分佈式經濟體基礎設施

Q:孫總您好,首先代表廣大的社區成員問一個您可能回答過成百上千次的問題,從您的角度來看,PlatON是什麼?

A:簡單地說就是:隱私計算網絡+分佈式經濟體基礎設施。這兩者其實保持了各自的相對獨立,但目前有很多將區塊鏈理解為隱私計算是不對的。

在隱私計算方向PlatON主要鎖定在為數據進行確權和定價這個核心需求,通過隱私AI來解決目前在金融、醫療、廣告等多個領域對於數據共享和協同計算存在著的強烈需求。

隱私計算一定是未來全數字時代的公共基礎設施的重要支撐,邏輯也很簡單,數據是繼土地、能源、人口、糧食之後的新一代生產要素,這個基本定位是可持續的戰略優先級。必須要站在這個角度來解構隱私計算的價值以及相應的「隱私經濟學」。

而在分佈式經濟體基礎設施方向,就是要推出的目前所謂「公鏈」,其實我個人認為公鏈這個叫法不太準確,這是Vitalik在2016年在一次活動上提出來的分類體系。今天來看,這個分類已經不能準確地反映區塊鏈作為公共基礎設施的基本稟賦,造成了很多市場的誤讀。

區塊鏈的基本屬性就是金融基礎設施,其根本目標即在於為實現數據資產在全球範圍內的自由流通,是一個實現跨ID、跨賬戶、跨機構、跨行業的「超級清算方」,也是一個超越現有架構的治理模式。

PlatON因此不得不雙線作戰,一方面花了四年時間來儲備區塊鏈這個「超級清算方」的基礎技術與經濟模型錘鍊,另一方面以隱私AI為基本輸出來給出這個超級基礎設施之上的核心應用。我們的判斷是區塊鏈只適合未來全新的、基於隱私的數據資產,而不適合於現有的金融資產的直接遷移。

兩者之間互為因果和關鍵成功要素,這是我們可能會比較有獨特闡述的一個定位。

Q:作為公鏈,經濟方案是核心設計內容之一,能不能向我們介紹一下PlatON的經濟方案設計中哪些部分是最讓您滿意的。

A:PlatON的經濟模型從2018年就開始由肖風博士直接負責,我們找到了這個領域全球最好的幾位經濟學家組成了顧問團隊,尤其是傳偉加入並直接擔綱首席經濟學家之後,我們又歷經了一年多的打磨,才有了去年的藍皮書和今天測試網的基本實踐方案。

應該說不會存在完美的經濟模型,我特別理解市場和社區對於經濟模型的關切、拷問和質疑與期待,但這件事情是沒有一個終點的,需要在長期的演進當中不斷地調整。當然基本的思路和框架是傳偉給出了一個很漂亮的設計。

我們之所以選擇POS主要是希望實現以下四個目標:

第一,避免過高地無謂消耗能源;

第二,降低對鏈外因素的依賴以抑制賄賂、共謀等行為;

第三,為Token價值提供支撐;

第四,抑制礦池的規模擴張,以保證網絡的去中心化和安全性。

基於這些目標,我們採用了PPoS共識算法來實現以上目標。

當然,這裡其實存在一些長期還未能被徹底求證的問題,包括前置的安全性和系統是否可以收斂?這個問題在技術上可以理解為完全的P2P是不可收斂的,必須要引入適當的治理模式來對沖這個系統發散的風險。

經濟模型上也存在需要長期考驗的問題,就是全網絡本身的「基礎代謝率」,這是我幾天關在家裡看書想到的一個概念。如同生物體有一個基礎代謝率來評估基本的「生命活力」,PlatON作為一個複雜網絡,也存在其相應的「基礎代謝率」,可以簡單的理解為「計算成本+通訊成本+存儲成本」的基本平衡,而這個平衡很難完全通過建模達到,需要一個長期的演進過程來修訂。

因此我們在共識設計上充分考慮了系統的健壯性和可演進性。從這個視角來看,維持全網平衡的關鍵點就是「節點」。HashQuark與PlatON的關係,就是一個「去中心化」版本的「銀聯」與「銀行」之間的關係,如果沒有節點們的治理層面和技術層面的參與,網絡很難真的收斂和穩定下來。

而PlatON的天生使命就是要瞄準大規模商用,而不是原教旨主義的「去中心化」

,我本人對此沒啥興趣。本質上就是要兼顧節點即驗證人、投資人、應用開發方與用戶之間的平衡,從當前階段來看,我們測試網的首要目標就是要充分兼顧與平衡好節點的利益,確保這個分佈式經濟體的可持續演進。

Q:那作為一條PoS模式的公鏈,PlatON是如何通過經濟方案和共識方案的設計來兼顧安全性、去中心化和可擴展性這三個看起來不能調和的需求的?

A:我個人和團隊一直都覺得這個命題被市場拿來炒作是無意義的。所謂的打破不可能三角從原理來說可以給出理論上的假設和證明,但實際進入到商用和工程實施上,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距離商用還有相當長遠的距離。所以這不是行家的噱頭,就是外行的忽悠,是根本不可能成為大規模商用的基本視角的。

我們從來沒有試圖去打破它,我們不會像其他很多人那樣為了創新而創新,強行生造概念。但這也並不代表我們在不可能三角的三個方面完全捨棄任何一角:首先PlatON 的定位是隱私計算網絡,所以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還是保障安全性。

在設計中,PlatON 使用 VRF 增加隨機性,使用 BFT 類共識支持拜占庭容錯,同時在經濟上實行處罰措施,這些都是出於安全性的考慮,在此之後才是去中心化和可擴展性上進行權衡取捨。

我覺得必須強調的事情是:科學理論—技術方案—工程實踐—商用部署,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複雜度也完全不同。不可以把一個理論上的構想直接拿到商用環境來,工程上都是一定會用最為穩健的方案來實施。更何況這種大規模分佈式系統,實際上難度非常高,我也不認為國內外有多少人有類似的工程經驗可以真正地駕馭這件事情。

在經濟方案的設計中,我們選取質押總量排名在前101的節點成為備選節點,這樣的大數量備選節點數實現了一定程度上的去中心化。

另外在每個共識週期,通過 VRF 在101個節點範圍內隨機選擇參與 BFT 共識的驗證節點,同時通過並行算法提高 BFT 共識的效率,這些都是在去中心化和可擴展性上權衡的結果,也都是業內已經有人初步實踐過的,我們判斷下來可以做工程上的優化就可以使用了。

即便如此,仍然存在大規模的計算複雜度與通訊複雜度之間的平衡,這件事情很不容易,如果網絡的總體成本上不能夠收斂,也就不可能實現可持續的基礎設施運營。

Q:那第4個問題問一個節點都會比較關心的問題,作為PlatON的驗證節點,未來的收益從哪裡來,收益包括哪些部分?

A:我們的模型設計為節點提供了四個方面的獎勵:

一是出塊獎勵,獎勵池的50%會用於發放出塊獎勵;

二是Staking獎勵,獎勵池的另外50%會用於發放Staking獎勵,每個結算週期內的所有備選驗證節點,都能獲得Staking獎勵作為質押鎖定的回報;

三是交易手續費,負責生產區塊的驗證節點可以獲得對應區塊內所有交易的手續費。

四是我們也有其他的應用正在準備部署,節點也會成為新應用的「超級代理」,大家一起來分享全新的利潤,而不是停留在傳統的收益模式下廝殺。

獎勵池內資金的來源則主要是每年系統的增發。另外在主網上線後的前10年裡,基金會會通過鎖倉發行的方式對獎勵池進行補貼,來提升節點的收益率。為了維持網絡穩定運行,由基金會贊助質押並維持了7個驗證節點。這些驗證節點的全部收益也都會進入獎勵池分配給其他節點。

Q:第5個問題想問下最近大家都在討論PlatON的環銀河拉力賽中,能不能為我們介紹一下這個活動的情況,為廣大節點提供了什麼樣的獎勵方案呢?

A:其實拉力賽我本來是想換個名字,叫做「銳力賽」的,就是大家可以更加好玩一點,更加sharp。

一個複雜網絡的健壯性的首要來源,是參與節點充分的「多元化」。我們為整個比賽準備了總額500萬的主網LAT作為獎勵。

比賽包括面向節點的Stake排名、幸運區塊、成為驗證節點任務等各種獎勵,另外參與我們治理提案升級及為我們網絡做出突出貢獻的節點,還能拿到更多專項獎勵,比如其中的第一期Total Stake的頭名獎勵就高達20萬主網LAT。

當然還有面向用戶的各種活動,至今我們做過包括轉賬、委託、社區貢獻、社區達人、快閃、超高壓測試等多種類型的活動,這些活動會一直持續到拉力賽結束。

我們也會在各個類型的暴力測試和其他時間點推出更多活動,目的就是歡迎不同類型的個人、機構來共同參與這個網絡的建設。

回想我自己參與銀聯網絡建設的過程,更加期待能夠建設一個真正的開放網絡和開放社會。這些都還只是一個初步,也歡迎大家多提意見。

HashQuark & PlatON 合作展望

李晨:PlatON是全球矚目的明星公鏈,也是我們最好的合作伙伴,技術實力深厚,經濟和治理模型非常完善,加上孫總帶領下的明星團隊,在業界和社區都有非常強的影響力。HashQuark從去年就開始使用PlatON相關產品來保護資產和數據的安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從產品角度來說,PlatON提供數據交換與協同計算的公共基礎設施,而HashQuark提供區塊鏈節點的全球基礎設施,PlatON位於更上層,面向數據和應用,HashQuark則偏底層一點,我們雙方都是區塊鏈生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也有特別好的協同性質。

通過這次合作,我們雙方將發揮各自所長,在各方面展開合作,在區塊鏈行業大發展的時刻,一起為用戶和社區提供服務。非常感謝PlatON,也特別感謝孫總,希望未來能更多給我們指導和幫助。

孫立林:作為全球第一的專業節點服務商,HashQuark最讓我們依賴的是他們實力雄厚的專業技術團隊,我們相信通過他們系統化運維支撐的驗證節點,能夠為PlatON網絡的穩定和安全奠定堅實的基礎。

從我個人來說,也很期待HashQuark能夠成為區塊鏈時代的AWS,提供真正意義上的應用市場和工具市場,成為區塊鏈這個基礎設施的「基礎設施」。而我們則依賴於HashQuark在全球拓展網絡的可觸達性和全球社區的建設。

感謝HashQuark一直以來的幫助和支持!感激不盡!

現場問答

Q:DeFi的借貸協議在流動性方面,相比較市面上的一些設計,PlatON有哪些優勢 ?

鄒傳偉:好的。DeFi是Token可編程性的體現,這方面的探索有價值,也會一直存在下去。但這次我們看到,以太坊上DeFi(含MakerDAO)依賴以太幣抵押模式,槓桿多層嵌套、循環放大,有明顯的順週期性和內在不穩定性。

回到槓桿策略的關鍵特徵:

第一,通過負債,使得實際風險敞口超過本金。

第二,既可能放大盈利,更可能放大虧損。

第三,抵押品充足性是硬約束。如果抵押品價值下跌時不能追加,就會被平倉,讓虧損變得不可逆。

這次教訓是,涉及金融風險的活動,不管是中心化的,還是去中心化的,不管是基於現實信任關係,還是去信任化的,都應該遵循金融基本規律。技術不可能讓金融風險消失。

我們計劃從金融經濟學角度優化目前的DeFi模式。

Q:如何看待Staking行業的發展?是否會有更多的應用場景?

李晨:今年由於疫情的影響和全球的形勢,整個經濟環境都很堪憂。反映到我們區塊鏈行業也是一樣。雖然挑戰很大,但我覺得也充滿機會。

具體到Staking跑道,我覺得潛在機會非常多。首先以PlatoN為首的一大批明星公鏈將在今年啟動主網,同時市值排名第二的以太坊也將轉為POS共識。另外在經過去年一年Staking的各種實踐之後,從底層的POS共識到上層的Staking經濟體都有很多經驗教訓,這些都會在今年得到升級。

舉一個例子,比如前幾天數字資產行情出現波動。反映到以太坊網絡上出現了發送延遲。這就其實某種程度上說就是對區塊鏈基礎設施的一次測試。這也是需要在升級中解決的問題。

另外,通過今年的全球抗疫,人們會發現建立一個可信任且保護隱私的世界是多麼重要。這剛好就是PlatON這樣的公鏈所要提供的價值。所以基於區塊鏈的應用一定會有比較大的發展,這也對Staki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為公鏈提供一個更可靠,更全球化和更多人甚至更多設備參與的基礎設施。

Q:孫總您好,聽您提到PlatON是要打造分佈式經濟體基礎設施,能不能向我們通俗點介紹下這個基礎設施的涵義,以及為什麼PlatON才有資格來做這個基礎設施?

孫立林:關於資格……好像也沒有機構負責給我們發證啊(壞笑)。

分佈式經濟體類同於基礎設施+上層應用服務。可以類比的是移動夢網+SP+以至於後來的移動互聯網;中國銀聯+第三方支付機構。

準確地說,區塊鏈與隱私計算這兩個技術來支撐的基礎設施共同來構建未來的分佈式經濟體,之上也會湧現更多的新興資產和交易。

我們這批人基本都是做基礎設施起家的。我們的首席架構師之前長期在中國電信和移動體系工作,移動全網的分佈式架構尤其是MISC系統的主架構師。

我們的CTO在UBS和大摩東京和上海一共工作了將近二十年,是整個外匯和證券交易新一代系統的負責人,熟悉金融市場。

我自己如上所述,在中國銀聯從戰略部分管移動支付互聯網支付開始,主要的工作經歷就是管理和服務成員機構,尤其是第三方支付機構,也長期參與由銀行類金融機構組成的業務委員會、風險委員會和技術委員會,說白了就是做金融基礎設施出身的,熟悉支付清算系統。

Q: 3月12日加密市場出現兩次大幅下跌,前後相隔13個小時。有業內人士認為:「當前的比特幣和以太坊網絡根本無法支撐其全球規模的資本市場活動」。您如何看待這個事件?

孫立林:這個問題也很簡單,就是要對數字貨幣領域的發展階段有一個判斷。我自己仍然維持16年的媒體報道,現在最多還處於90年代中期的互聯網發展階段。

還有不少基本的技術問題沒有完全解決。合規性、新興數據資產的定價、估值和評級體系也都沒有建立。這仍然是一個非常小的體量,總體的規模跟全球金融市場比還非常小,當然是無法承受全球這樣劇烈的波動和危機的。

但我自己一直是做戰略出身,從長期來看,分佈式的技術乃至於去中心化的技術是趨勢;去中心化的金融基礎設施是脫離古典交易體系的趨勢;數據資產是金融市場未來最重要的交易品類,沒有之一。

所以長期看好,並不在意眼前的波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