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原起義”被稱為日本版“太平天國運動”,二者有何共同點?

導語:在16世紀中期,日本統治階級對天主教的快速發展心生恐懼,隨即便進行了強勢打壓。再加上島原地區連年受災,百姓還要上交不斷加重的稅賦,最終爆發了以教徒為主要參與者的著名“島原起義”。該起義最終失敗,直接結果就是日本驅逐天主教及西方教士,並由此開啟了長達兩個世紀“閉關鎖國”政策。值得一提的是,該運動與中國發生在18世紀中期的“太平天國運動”有著諸多相似點,故也被稱為日本版“太平天國運動”。

“島原起義”起初是一場由遭受日本統治者打壓的天主教徒發起的宗教性質反抗運動,但隨著事件的進展逐漸演化成了窮苦農民階級因不堪藩屬統治者的殘酷剝削,奮起反抗的農民起義。

一、“島原起義”發生的時代背景:

在1603年,德康家康結束了日本諸多大名之間混戰多年的局面,開啟了長達264年的“江戶幕府”統治時期。

“島原起義”被稱為日本版“太平天國運動”,二者有何共同點?

德川家康畫像

“江戶幕府”統治時期,日本實行的是中央集權性質制度,國家經濟得到了大力發展。在繼續保持與中國的貿易的基礎上,日本也逐漸開始與西方國家開展貿易活動。

當時,葡萄牙的海上帝國正如日中天,他們也發現了地處亞洲東部的這個島嶼國家。所以,從1570年起,他們就開始以長崎港為主要港口和日本進行貿易往來。

此後,大批的西方國家派出商船前往日本進行通商貿易。英國、荷蘭、葡萄牙等等,幾乎當時的海上大國都爭相與日本進行貿易往來。而伴隨著商船的來往,很多西方傳教士也湧入了日本,開始傳播天主教,廣收教徒。

“島原起義”被稱為日本版“太平天國運動”,二者有何共同點?

停泊在日本長崎港口的眾多西方貿易船隻

起初,日本幕府統治者對這些西方商人是持開放的態度,歡迎他們帶來西方先進的天文、地理、數學等科學技術。但是,隨著西方傳教士吸納了越來越多的教徒後,日本幕府統治者開始有了危機感,認為西方國家有可能想用宗教來為殖民做準備,自己的政權有可能被顛覆。尤其是統治階級中,也出現了改信西方天主教的大名,如島原藩第一代藩主有馬晴信,他就是堅定的天主教徒。在1612年,因為庇護境內的天主教徒,有馬晴信被德川家康下令自盡。

所以,在德川家族感受到了危機後,他掌控的幕府便開始大力打壓西方牧師在日本國內的傳教活動。


二、“島原起義”發生的必然性:

1️⃣政治必然性:

德川家族開創的“江戶幕府”,是在經歷諸多大名之間的混戰之後建立起來的政權,本身就有著較強的危機感。從打江山,變成守江山後,德川家族對於任何可能的危險都不會輕視。

起初德川家族對西方國家持有歡迎態度,甚至英國探險家威爾·亞當斯,還成為了德川家族的幕府顧問,協助處理荷蘭、英國等國與日本的貿易事宜。可以說,兩者之間是有過短暫的蜜月期。

可是後來,隨著改信奉天主教的教徒越來越多,德川家族認為自己政權的危機來臨。他們認為,西方傳教士來日本的目的不純,是想假借傳教為名,籠絡民眾,為後期西方國家進行殖民統治做準備。

“島原起義”被稱為日本版“太平天國運動”,二者有何共同點?

影視劇中:在日本傳教的西方牧師

2️⃣環境必然性:

自1634年以來,日本島原地區,天災不斷,百姓沒有收成,很多人活活餓死,而此時島原的領主松倉重政,不顧百姓,通過武力手段,依然逼迫百姓繳納較重的賦稅。

這還不算,松倉重政為了討好幕府政府,在境內大肆搜刮盤剝百姓財產,百姓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所以,到了1637年,吃不飽飯又忍受著繁重賦稅以及宗教壓迫的島原地區的一些教民,首先發動了起義,武裝反抗,史稱“島原起義”

“島原起義”被稱為日本版“太平天國運動”,二者有何共同點?

日本災害下餓倒在路邊的普通民眾

3️⃣宗教必然性:

“島原起義”的發起者和中堅力量,就是受到德川幕府大力打壓的天主教徒。幕府逼迫那些日本的天主教徒放棄所信奉的天主教,不從的便受到嚴刑拷打,輕的被投入獄中,重的則家破人亡。

所以,當時日本國內的這些天主教徒,整日活在提心吊膽之中,四處躲避抓捕。時間久了,他們發現已經無處可逃,於是決定挺而走險,發動起義,拼死一搏。


三、“島原起義”與"太平天國運動”的共同點:

1️⃣都帶宗教性質:

日本“島原起義”的發起者和主要參與者,都是信奉西方天主教的日本民眾,所以他們的起義是一場宗教性質的民眾起義。是一場遭受不平等壓迫的天主教徒,為了保命公開抵抗的起義行動。雖然後期逐漸加入了很多因生活苦難無法保障溫飽的普通民眾,但它的本質性質還是帶有宗教性質的起義運動。

中國的“太平天國運動”,從開始到結束,也是一場帶有宗教性質的起義運動。“太平天國”的創始人洪秀全,在廣州學習了西方基督教後,加以改良,創辦了“拜上帝教”,以宗教名義廣收信徒。可以說“太平天國”中洪秀全所創辦的“拜上帝教”,是一種中西結合,經過他改良後的適合在中國傳播的新的宗教形式。一直到“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它都是帶著宗教的光環。

所以,日本“島原起義”和中國“太平天國運動”都是有著宗教性質的農民起義,二者性質相近。

“島原起義”被稱為日本版“太平天國運動”,二者有何共同點?

打著十字旗的起義軍與幕府軍隊戰鬥

2️⃣都伴隨有天災:

在1637年之前,也就是日本“島原起義”發生前幾年時間裡,島原地區和天草地區水、旱災不斷。百姓種植糧食沒有收成,海邊漁民無法出海捕魚,掙扎在溫飽的邊緣,很多人開始啃食樹根、樹葉等。

1851年,中國的“太平天國運動”在廣西金田正式展開。而在此之前,兩廣地區,多年以來一直旱災、蟲災、水災不斷,餓殍遍野,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能吃一口飽飯是人們心中最大的滿足。

所以,日本“島原起義”和中國“太平天國運動”,都是發生在天災不斷的時期,天災是兩場運動的助推劑。如果是在百姓安居樂業的時期,人人有飯吃,那麼這兩場運動大概率是發展不起來的。因為日本

“島原起義”後期不斷壯大就是因為加入了很多吃不飽飯的民眾,而中國的“太平天國運動”很多人內心中對於“拜上帝教”是什麼可能都不關心,他們單純的就是想參加起義軍,能夠吃上飽飯。

“島原起義”被稱為日本版“太平天國運動”,二者有何共同點?

清朝時的災民

3️⃣都是被迫反抗:

日本的“島原起義”,不是突然爆發,而是德川幕府不斷打壓天主教徒,無法忍受殘害壓迫之下,那些教徒為了生存被迫選擇了反抗。如果德川幕府,對當時的天主教徒採取的是寬和的政策,不說鼓勵,只要不進行武力迫害,相信“島原起義”也不會發生。

中國的“太平天國運動”時期,國家處在列強壓迫的時期。百姓因為天災,本就生活困難。而清政府對外軟弱無比,割地賠款、忍辱求和,對內則將賠償的鉅額銀兩轉嫁到普通百姓身上,民不聊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太平天國運動”才有了廣泛的民眾基礎,可以說,這場運動是百姓無法忍受清政府腐朽統治的一場被迫反抗的運動。

所以,兩場運動都是被迫反抗的結果。


四、“島原起義”與"太平天國運動”各自的歷史意義:

日本的

“島原起義”,是一場有著宗教性質的農民反抗起義,最終以失敗告終。在“島原起義”被平定之後,德川幕府政權更加堅信了西方宗教對自己統治地位的威脅,為了以絕後患,日本開始實行嚴格的“閉關鎖國”政策,斷絕了與西方國家的貿易往來後,東西方交流被按上了暫停鍵。而通過此次的“島原起義”,德川家族的統治更加牢固了,一直到1867江戶幕府最後一任將軍德川慶喜將政權交還天皇。

“島原起義”被稱為日本版“太平天國運動”,二者有何共同點?

德川幕府在歐美逼迫下,還政天皇

而中國的“太平天國運動”,是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運動,是對晚清政府腐朽統治的反抗。雖然最後失敗了,過程中也有著很多封建的思想,但它重創了清政府的統治,加快了後期的革命運動,為革命勝利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島原起義”被稱為日本版“太平天國運動”,二者有何共同點?

太平天國運動

總結:

雖然日本“島原起義”和中國“太平天國運動”,一個發生在16世紀,一個發生在18世紀,相差兩百多年,但兩者之間有著發生背景、宗教性質、被迫反抗等方面的共同點。所以在不考慮先後順序的情況下,將“島原起義”稱為日本版的“太平天國運動”這種說法也是可以接受的。

兩場運動都是在特定歷史時期發生的農民起義運動,他們在有著積極歷史意義的同時,也有著各自時代的侷限性。我們應該牢記歷史,避免同樣的苦難再次發生,以史為鑑、敬畏歷史,努力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這才是學習歷史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全球通史》

2️⃣《日本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