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為人知的寧郡“綠頭勇”,是如何退出歷史舞臺的,沒有詳細記載

19世紀70年代,寧郡衛安永部隊。 晚清時期,浙江寧波有一支規模不大,帶有濃厚西方色彩的軍隊,寧郡衛安勇。 衛安勇源於寧波鄉紳為保衛太平軍而組織的“綠頭勇”。 1864年太平天國覆滅後,由寧波府改組為“衛安勇”。

不為人知的寧郡“綠頭勇”,是如何退出歷史舞臺的,沒有詳細記載


寧郡衛安勇湧已存在數十年,但在中外文獻中均無完整記載。 藉助保存在異國他鄉的相關老照片和國內外的文字記載,力圖拼湊出衛安勇的歷史輪廓。 衛安勇成立於1864年,最初有1000多人。 兵勇和前身一樣,用綠布包裹頭部,所以也統稱為“綠頭勇”。

不為人知的寧郡“綠頭勇”,是如何退出歷史舞臺的,沒有詳細記載


衛安勇的總指揮庫克上校。 衛安勇受寧紹臺道臺控制,以守衛城市治安為基本職責。 是一支軍警結合的地方武裝。 士兵裝備洋槍洋炮,以西法受訓。 英國軍官庫克上校負責(Col.Cooke)任統帶。 澳大利亞軍官(Major J.C. Watson)任幫帶。

不為人知的寧郡“綠頭勇”,是如何退出歷史舞臺的,沒有詳細記載


衛安勇幫帶華生少校。 華生的身世並不十分清楚。 除帶兵外,他平時還兼任寧波租界監督官一職。 同時,他喜歡攝影。 本文選取的部分老照片可能就是他的作品。

不為人知的寧郡“綠頭勇”,是如何退出歷史舞臺的,沒有詳細記載


19世紀70年代,寧郡衛安勇炮兵正在操練。 衛安勇在寧波的主要任務,包括保護外國人的生命財產; 守衛城市,維護主權; 維持公共秩序,壓制叛亂分子,撲滅火災等。

不為人知的寧郡“綠頭勇”,是如何退出歷史舞臺的,沒有詳細記載


1872年4月初,英國攝影家約翰·湯姆遜抵達寧波。 庫克上校安排了幾名士兵保護他。 約翰·湯姆遜這樣記錄衛安勇:“在寧波的這支部隊中,普通士兵的工資是每月六元,每天約一先令。此外,冬夏兩季還發兩套衣服。夏裝白藍飾邊,冬裝深藍綠飾邊,還有一條綠色頭巾。”

不為人知的寧郡“綠頭勇”,是如何退出歷史舞臺的,沒有詳細記載


1873年6月13日的《申報》曾記載:“寧城日報德冠雅安分社的綠頭勇,在和義門門口的大灘填中一一表演,很好看。 或拾壁,或鑽填坑,或躺臥,或奔跑,總要以快疾為最,秩序極嚴,列陣亦整齊。 據云說,黃俊門日前藉此征戰道縣。 想平定臺灣的是道臺,方願意借。聞借定後亦須調至新昌,以資彈壓者也。”

不為人知的寧郡“綠頭勇”,是如何退出歷史舞臺的,沒有詳細記載


目前尚不清楚寧郡衛安勇取得了哪些重大成績。 有據可查的是,1885年2月至3月中法鎮海戰役期間,衛安勇50人駐紮在甬江北岸,“扣押”法國傳教士,以防間諜外漏。

不為人知的寧郡“綠頭勇”,是如何退出歷史舞臺的,沒有詳細記載


據《申報》報道,自19世紀90年代以來,衛安勇又被稱為“寧防營”或“寧防勇”。至於是如何退出歷史舞臺的,沒有詳細的記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