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张元直取中原的鸿图,狂人元昊犯难了!(两宋繁华往事267)


面对张元直取中原的鸿图,狂人元昊犯难了!(两宋繁华往事267)

元昊是个有心人。

为了让张元、吴昊安心为西夏效力,元昊派人假传宋朝圣旨,将他们家人由宋偷运到夏。千里迢迢,危险重重,安然到达。如此,他们家人团聚,更无后顾之忧,更加死心塌地为元昊效力了。

在元昊的称帝之路上,两人用尽平生所学,全力辅助元昊。西夏的革故鼎新、内政外交、国防军事,都有他们的身影。尤其是张元,深得元昊信任,须臾不离左右。张元,更是不负厚望,屡立功勋。好水川之战、定川寨之战,都闪烁着他的智慧。

好水川大胜之后,张元奉元昊之意,在边境的佛寺墙壁上题诗一首,“夏竦何曾竦,韩琦未足奇。满川龙虎辇,犹自说兵机”,落款“大夏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张元随皇帝陛下至此”。诗词之间,对夏竦、韩琦极尽讥讽。想来,夏竦年仅二十便中进士,韩琦更是十九岁高中进士。两下对比,估计夏、韩二人脸都红到了脖子。

面对张元直取中原的鸿图,狂人元昊犯难了!(两宋繁华往事267)


再看张元的官职,他在西夏已是位极人臣。而此时,距离他到兴庆府不过数年而已。应该说,张元确实有才华,是个经天纬地的人物。但更重要的,是元昊给了他纵横的舞台。

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古今依然。

翻遍史书,有个细节很有意思。在被元昊接纳之前,张元、吴昊的名字都是连在一起的。而后来,吴昊就完全没有了踪影,只剩下张元独自站在西夏舞台中央,而且越来越出彩。

这背后自然有蹊跷。让人浮想联翩。

比如,李斯与韩非的故事。当年,他们都拜在荀子门下,寒窗苦读、亲如手足。学成后,李斯来到秦国,颇受秦王重视,位高权重、声名显赫。后来,韩非为救韩国,被迫入秦向秦王游说。秦王很欣赏韩非的才华。这让李斯很是担忧。他自知韩非才华远在他之上,若秦王重用韩非,他的地位必将不保。几番谗言,韩非被下了大狱。之后,李斯仍不放心,便设计毒死了韩非。

这是个关于人性的故事。而这样的故事,在历史中比比皆是。

不知张元、吴昊之间,是否也是如此呢?

毕竟,共患难易,共富贵难啊。

面对张元直取中原的鸿图,狂人元昊犯难了!(两宋繁华往事267)


这句话,不仅适用于张元和吴昊,也适用于元昊和张元。随着元昊如愿称帝,夏军三战三捷,他们君臣亲密无间的关系,似乎也走到了尽头。

至于导火索,则是因为对宋的下步战略,出现了重大分歧。

张元坚持继续打下去,那句“朕今亲临渭水,直据长安”,尽管是为元昊所写,应该也是他的理想。元昊称帝以来,张元一直是西夏与宋作战的最大推手。兵临渭水、占据长安、号令天下,是他为元昊设计的战略,也是他的终极梦想。

这个梦想,曾经让元昊热血沸腾。让他率领党项男儿,三战三捷,出尽了风头。但胜利过后,他并没有得到太多;相反,失去的更多。而且,他发现,根本打不下去了。

这又是为何呢?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