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元~罔顾民族大义者,注定会被历史唾弃!(两宋繁华往事271)


张元~罔顾民族大义者,注定会被历史唾弃!(两宋繁华往事271)

历史反复告诉我们,站在巅峰的人,往往最危险。

因为,巅峰过后,就是衰落。

月盈则亏、盛极而衰。这几乎是铁律。

这也是人性。人在最辉煌的时候,也是最无知无畏的时候,也是最容易跌落的时候。

元昊的跌落轨迹,从张元去世开始。

这个在元昊称帝登基、征战四方,须臾不离身边的人,死在了公元1044年的冬天。元昊最巅峰的时候。

据说,张元去世的消息,传到元昊那里,他无动于衷。对这个曾经言听计从的人,他有些厌烦了。我们不知道,这对曾经亲密无间的战友,从何时生了嫌隙。或许,根本就没有原因。就如同登山的人,在攀上山巅之后,随手就扔了手里的登山杖。没有原因,没用了而已。

可惜,他们忘了一件事。人,不可能永远待在山巅;人,是需要下山的。元昊也是如此。其后的元昊,昏招迭出,让人心急。可以假设,如果张元仍在,或许元昊就不会摔的那么惨。

听闻张元的死讯,元昊无动于衷,宋朝上下则是弹冠相庆。交手多次,宋人十分清楚张元的分量。不仅如此,他们还深刻反思了出现张元这般人物的原因。那就是科举制度有问题。在唐朝,黄巢就是落第之人,后来掀起滔天巨浪。张元也是如此,辅佐元昊左右,成了大宋心腹之患。

相传,当年张元曾参加过殿试,但不幸落第。从此,宋朝规定科举殿试取消末位淘汰。凡参加殿试者,即便排名垫底,皇帝也会授予“同进士出身”,避免再出现张元这般叛逃助敌者。天下读书人为之雀跃。

张元~罔顾民族大义者,注定会被历史唾弃!(两宋繁华往事271)


对张元,宋人深以为耻。关于他的记载,非常少且模糊。后世,对其也多有鄙夷者。或许,历史深处的张元会觉得冤枉,会极力为自己辩护。满朝公卿,都是碌碌之人,泱泱大宋,没有用武之地,他投奔西夏,辅助明主,何故之有?再说,汉人辅佐党项,历来有自,比如辅佐李继迁的汉人张浦。李元昊的左右重臣,汉人更是不乏其人。为何独独揪住他不放呢?

可惜,张元是打不赢这场官司的。他忘了,在民族大义之外,还有一份本心。有的人,生活所迫,走投无路、无以为继,即便为敌所用,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对此,众人虽有责难,但多少还有些恻隐之心。有的人,身在曹营心在汉,还时刻惦记着父母之邦,更不忍责难。张元,则不同,他是主动投敌。而且,他是带着对父母之邦咬牙切齿的仇恨,投奔西夏的。辅助李元昊之后,他不断地蛊惑煽动、煽风点火,唆使元昊对宋用兵。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那些在山谷中、雪地里哀嚎的宋军将士、那些无辜丧身的寻常百姓,张元,难脱干系。

张元还力劝元昊,进攻关中、入主长安,掀翻大宋、君临天下。若非西夏国力不济,让元昊知难而退,不知中原又将成为怎样的人间地狱。后来,元昊有意与宋讲和,张元更是极力反对。

要知道,如果仅仅是为了富贵,张元在西夏已经位极人臣,无以复加了。那他所为,又是如何?或许是仇恨。可是,面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其仇恨又从何而来?令人疑惑。

或许,我们必须承认,在几千年的人类历史中,确实就有张元这样的人。这不是汉奸的问题,这也不是民族的问题。在他们眼里,根本就没有民族和国家的道义感。他们只有自己和天下。要么让天下屈服于自己,要么就让天下大乱。

在张元那里,西夏也好、元昊也罢,都是他的棋子。

这样的张元,永世也别想翻身。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