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张勋复辟实为段祺瑞做嫁衣

张勋进京调停、复辟闹剧

1917年5月,中华民国大总统黎元洪与国务总理段祺瑞针对是否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问题发生府院之争。段祺瑞在日本的支持下主张宣战,而国会多数议员反对宣战。黎元洪倾向于国会。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张勋复辟实为段祺瑞做嫁衣

张勋像

5月23日,黎元洪免去段祺瑞总理职务。段离京赴天津,声明该总统令没有总理的副署,依法无效,并策动各省督军宣布独立(史称“督军团叛变”),全国形势危急。黎元洪便电召督军团首领长江巡阅使张勋入京调停。段祺瑞欲利用张勋压迫黎元洪,也支持张勋入京。张勋以解散国会为调停条件。时任内阁总理的伍廷芳拒绝签署解散国会之令而辞职。江朝宗被黎元洪任命为代理国务总理,签署解散国会之令,随后卸任。6月,张勋率定武军三千人北上,驻天津,威胁北京,6月14日入京。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张勋复辟实为段祺瑞做嫁衣

“辫子军”

民国六年6月30日,张勋与陈宝琛等召开“御前会议”,密谋复辟。当天深夜,派兵占据火车站、邮局等要地,并派人劝黎元洪“奉还大政”。复辟的骨干分子是陆军总长王士珍、步军统领(俗作九门提督)江朝宗、警察总监吴炳湘、陆军第十二师师长陈光远、陆军第十三师师长李进才,及康有为、刘廷琛、沈曾植、劳乃宣等。

孙中山在广州呼吁国会议员南下,命令各省革命党人出师讨逆,发动护法运动。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张勋复辟实为段祺瑞做嫁衣

1917年7月12日在东安门下驻扎的讨逆军

1917年7月12日段祺瑞的“讨逆军”攻入北京,溥仪批准张勋辞职,并宣布退位。张勋在两名德国人的帮助下逃进荷兰使馆,转至天津德租界。复辟闹剧仅12天就草草收场。

张勋复辟实为被段祺瑞等军阀所利用

苏锡麟的证言

苏锡麟《我在复辟之役中的亲身经历》一文,收录在《文史资料选辑第41 辑》,他对张勋复辟一案的证言,是这样的:

为了报复黎元洪,段祺瑞派人劝说张勋派兵入京,驱赶黎元洪。各省督军也派了许多人,来到张勋的驻防地徐州,包括段祺瑞的代表徐树铮、冯国璋的代表胡嗣瑗、段祺瑞的代表曾毓隽、曹锟的代表、张作霖的代表等,会上一致推举张勋出兵入京,推翻黎元洪,拥戴冯国璋当大总统,并恢复段祺瑞总理之职。

会上,张勋的秘书长万绳栻提出条件:张勋可以出兵推翻黎元洪,但是要求扶持前清逊位皇帝溥仪复辟。起初,大家没有答应,僵持良久。后来,段祺瑞的心腹徐树铮、冯国璋的心腹胡嗣瑗等人商量:先假装答应张勋提出的拥戴溥仪复辟的条件,利用张勋入京,等张勋推翻了黎元洪之后,再另想办法解决张勋。

结果,各省督军代表在一张黄缎子上签名,同意张勋搞复辟。张勋不知是计,上当受骗了,他派兵入京,打倒了黎元洪,并风风火火地搞了一场复辟。

不料,段祺瑞突然在天津马厂誓师,征讨张勋。听到消息之后, 张勋恨恨地说:“他们推我出来搞复辟,原来是在耍我,我们不能孬了,拼了命也要跟他们干到底,怕什么?到时候我们就把内情抖搂出来,难道是我一个人要复辟的吗?”

于是,张勋叫万绳栻马上把当时大家签了名的黄缎子拿出来,公之于世,让全国人民评评理。万绳栻说:黄缎子留在天津,我现在就去取。不料,万绳栻一去不回。原来,黄缎子早就被冯国璋的心腹胡嗣瑗用二十万银元的价钱买走了。

紧急关头,王士珍派人找到苏锡麟,要求不要开火,希望牺牲张勋,以免北京人民遭受战火涂炭。苏锡麟说:“复辟,是各省督军签名同意的, 现在他们反悔,耍了张勋,是他们没有信用,现在张勋很危险,张勋是我的长官,我不能见死不救!你回去告诉王士珍,只要讨逆军不开枪,我也决不开枪。而如果张勋的人身安全受到保障,我就更不开枪!”

最终还是开火了。之后,荷兰使馆派车去救张勋,张勋不肯走,荷兰人把张勋强架着走,张勋情急时,还咬了荷兰人一口。

后来,北京市公安局局长吴炳湘陪同苏锡麟去荷兰公使馆看张勋。苏锡麟问张勋:“打败仗了。部队怎么办?”张勋说:“你看着办吧。”于是,苏锡麟安排辫子军剪掉辫子、换上服装,发放遣散费,解散回乡了。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张勋复辟实为段祺瑞做嫁衣

复辟期间照片

叶恭绰的证言

叶恭绰是段祺瑞讨逆军总司令部的交通处长,他在《我参加讨伐张勋复辟之回忆》一文中,记述如下:1917 年5 月下旬,黎元洪下令免了段祺瑞总理的职务,安徽省长通电独立,继而冀、鲁、豫、陕、奉、浙、闽七省相继响应独立。相当多的政客聚集到徐州,当时相当多的军政人物对张勋说:赞成张勋搞复辟,张勋以为功业有成的机会到了,不料,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叶恭绰的证言也旁证了各省督军和政客假装同意张勋复辟,欺骗玩弄张勋的事实。

曾毓隽的证言

曾毓隽,是段祺瑞的心腹。曾毓隽在《忆语随笔》一文中说:段祺瑞曾经说过:“张勋带兵入京打倒黎元洪,是上了我们的当了。”徐树铮也说过:“张勋是复辟脑袋,先让他干,我们才有机会(倒黎执政)。”显然,曾毓隽的证言,也旁证了张勋上当受骗的事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