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五臟六腑--肺與大腸辯證用藥(四)

肺與大腸

中醫五臟六腑--肺與大腸辯證用藥(四)


一、 肺陰虛

肺結核、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

主症:咳嗽無痰或痰少而粘,有時帶血,潮熱盜汗,手足心熱,午後顴紅,或有咽乾喑啞,舌質紅而幹,或有裂紋,無苔,脈細數。

病機:肺陰虧虛,津液被灼,肺燥火盛,則乾咳少痰。虛火傷絡,則痰中帶血。虛火內熾,則有潮熱,顴紅,手足心熱;虛火逼津外洩而盜汗;津液被劫,咽失滋潤,則咽燥聲啞。舌質紅而幹,或有裂紋,無苔,脈細數,均是陰虛內熱之象。

治法:滋陰潤肺

藥物:

1、 養肺陰:南沙參、天冬、麥冬、百合、生地、玄參、玉竹、西洋參。

2、 清虛熱:青蒿、鱉甲、地骨皮、秦艽。

3、 隨症加減:熱痰加桑白皮、黃芩、魚腥草、敗醬草;盜汗加浮小麥、五味子;咳甚加百部、紫苑、款冬花;痰中帶血加三七、側柏葉、仙鶴草。

方藥舉例:一般用百合固金湯,或滋陰清肺湯加減。生地、麥冬、川貝母、沙參、百部、山藥、玄參、甘草、白芍、當歸、馬兜鈴。

二、 肺氣虛

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結核、肺心病。

主症:咳嗽無力,痰多清稀,甚至喘促短氣,面色晄白,聲音低弱,乏力自汗。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

病機:肺主氣,肺氣虛,則咳嗽無力,短氣而喘,聲音低弱;氣虛者津液不能運化,而成痰

溼,則痰多清稀。氣為血之帥,虛者血不上榮,則面色晄白。肺氣虛弱,衛外不固,則自汗。舌質淡、脈細弱,為氣虛之象。

治法:補益肺氣

藥物:

1、 補肺氣:人參、黨參、太子參、西洋參、黃芪。

2、 隨症加減:咳喘氣促加百部、五味子;自汗加麻黃根、浮小麥;痰多咳重加紫苑、款冬花、半夏、甘草。

方藥舉例:一般用補肺湯加減。黃芪、黨參、五味子、紫苑、半夏、甘草。

三、 肺燥咳嗽

感冒、支氣管炎。

主症:乾咳無痰或痰少不易咯出,鼻燥咽乾,咳甚則胸痛,或有形寒身熱等表證,多見於秋季乾燥之時。舌尖紅,苔薄黃,脈細數。本證以肺燥為主,無陰虛症狀,可與肺陰虛鑑別。

治法:清肺潤燥

藥物:

1、 清肺潤燥:初起可用桑葉、杏仁、枇杷葉。久咳可用蘆根、知母、南沙參、天冬、麥冬。

2、 隨症加減:咳重加前胡、桔梗;痰少難咳加貝母、竹茹。

方藥舉例:一般用沙參麥冬飲。初起用清燥救肺湯合桑杏湯加減:生石膏、桑葉、杏仁、沙參、麥冬、貝母。

經久不愈用養陰清肺湯加減:知母、生地、麥冬、川貝、百合、沙參。

四、 肺熱咳喘

急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繼發感染、肺炎初中期、肺膿腫、喘息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

主症:咳嗽或哮喘,痰黃粘稠,或咳吐膿血,氣味腥臭,胸痛,或有惡寒發熱。舌苔黃或兼黃膩,脈數、滑數、右寸洪大。

病機:邪熱蘊肺,煎熬津液為痰。邪熱與痰濁相結,阻於七道,影響肺氣出入,使肺氣不能肅降,則有咳喘。痰黃為肺熱的主症,若熱壅血瘀則化膿血痰。肺氣不利則胸痛,肺火熾盛則發熱,兼有表症則畏寒。舌苔黃或兼黃膩,脈數、滑數、右寸洪大。為痰熱互結之象。

治法:清肺化痰

藥物:

1、 清肺熱:魚腥草、敗醬草、黃芩、梔子、生石膏、桔梗。

2、 化痰熱:瓜蔞、貝母、竹茹,痰稠可加海浮石、黛蛤散。

3、 排膿化瘀:排膿用葦莖、敗醬草、魚腥草、薏苡仁、冬瓜仁、桔梗。化瘀常用桃仁、紅花、赤芍。

4、 止嗽平喘:常用麻黃、射干、枇杷葉、杏仁,兼有痰嗽加馬兜鈴、白前,喘重加蘇子、萊菔子、地龍、葶藶子。

5、 隨症加藥:咳吐膿血加金銀花、連翹;咳重加桑白皮、車前子;痰黃稠加貝母、瓜蔞、海浮石;胸痛加瓜蔞、赤芍、元胡;咳血加仙鶴草、側柏葉、白芨、丹皮。

方藥舉例:一般常用麻杏石甘湯加減。麻黃、杏仁、生石膏、桑白皮、瓜蔞。

清熱解毒化瘀:肺膿腫,用《千金》葦莖湯加味。葦莖、薏苡仁、瓜蔞仁、桃仁、冬瓜仁、金銀花、連翹、皂刺。

五、 肺寒咳喘

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喘息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

主症:輕者咳嗽痰白清稀,形寒怕冷,不渴;重者咳嗽胸悶,呼吸急促。表邪未解,則惡寒發熱,頭痛無汗,鼻塞流涕,舌質淡,苔白滑,脈浮,或浮緊。

病機:寒痰犯肺,肺氣不宣,則咳嗽多痰,痰白清稀。寒邪鬱於肌表肺衛,則形寒拍冷;寒邪未化熱,則口不渴。邪實氣壅,肺氣失降,則咳喘胸悶。舌質淡,苔白滑,脈浮,或浮緊,為邪在肺衛,風寒外束之象。

治法:溫肺化痰

藥物:

1、 溫肺止咳:細辛、姜、紫苑、款冬、百部、白前、前胡。

2、 化寒痰:半夏、陳皮、白芥子。

3、 隨症加藥:表寒輕者用荊芥、防風;重者用麻黃、桂枝;喘重加麻黃、蘇子、萊菔子;咳重加前胡、百部;重寒加細辛、乾薑、附子。氣血不足可加人參。

方藥舉例:一般用小青龍湯加減。麻黃、細辛、乾薑、半夏、橘紅、五味子。

六、 痰濁阻肺

慢性喘息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

主症:咳嗽氣喘,胸部滿悶,不能平臥,痰多粘稠,苔膩脈滑。

病機:痰濁阻塞肺氣,氣機不得升降。

治法:燥溼滌痰、降氣平喘

方藥舉例:偏寒者用二陳湯合蘇子降氣湯加減。蘇子、厚朴、半夏、陳皮、遠志、射干。

偏熱者用清金化痰湯加減。黃芩、梔子、瓜蔞、橘紅、貝母、苦葶藶子。或用葛根黃芩黃連湯。

七、 肺脾兩虛

主症:肺虛久嗽,痰多清稀,氣短,胸悶;脾虛見食慾減退,腹脹、便溏、乏力,舌質淡,苔白,脈濡細。

病機:肺脾久病,可互相致病。出現肺氣不足,脾氣虛弱症候。

治法:補益脾肺

方藥舉例:一般常用六君子湯加減。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半夏、陳皮、木香

砂仁。

隨症加減:腹脹加厚朴、枳殼;食慾不振加白蔻、砂仁;便溏加蓮子肉、山藥、蒼朮。咳嗽有痰加紫苑、款冬花、半夏。

八、 肺腎陰虛

常見於結核病後期、也見於慢性支氣管炎、肺心病、支原體感染、病毒感染。

主症:咳嗽痰少,動則氣短、氣喘,腰痠腿軟,骨蒸潮熱,盜汗遺精。舌紅,有裂紋,苔少,脈象細數,細數無力。

病機:肺陰久虛,導致腎陰亦虛。乾咳少痰,五心煩熱,腰痠腿軟,脈象虛數。

治法:滋陰補肺

方藥舉例:一般用百合固金湯,或者麥味地黃湯加減。生地、丹皮、山芋、山藥、麥冬、玄參、貝母、五味子。

九、 大腸溼熱

急性細菌性痢疾,慢性痢疾急性發作,阿米巴痢疾。

主症:腹痛、裡急後重,下痢膿血,肛門灼熱,小便短赤,形寒發熱。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重者,病勢兇險,甚至昏迷,難治。

病機:溼熱在腸,氣血受阻,傳導失司,則裡急後重、腹痛;溼熱之毒,傷害氣血,則下痢膿血;溼熱**,則肛門灼熱、小便短赤;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為溼熱內盛之象。重者,溼熱化毒,內攻臟腑、進入營血,發生煩躁、昏迷、高熱,則病勢兇險。

藥物:

1、 清溼熱:黃芩、黃連、白頭翁、秦皮、馬齒莧。

2、 隨症加減:表症未解加葛根;熱毒甚加雙花、連翹;腹痛加白芍、木香;食滯加檳榔、焦楂;膿血加丹皮、赤芍;神昏加安宮丸、紫雪丹;阿米巴痢疾加鴉膽子。

方藥舉例:一般用白頭翁湯和葛根芩連湯加減。白頭翁、黃連、黃芩、木香、白芍、秦皮。

中醫五臟六腑--肺與大腸辯證用藥(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