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劳山道士》看一个人怎么才能取得成功

引言

《劳山道士》是蒲松龄《聊斋志异》当中十分有名的一篇小说,故事当中的王生已经成为很多人心中的懒汉代表。很多人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会时不时引用这个故事里面的王生作为反例。

那么,这篇短篇小说究竟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这个故事为什么能给后人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呢?我们又能从中学到些什么呢?本文就带着大家一起来看看这篇小说。


从《劳山道士》看一个人怎么才能取得成功

本篇文章纲要

1 这个小故事讲了什么

2 为什么说蒲松龄是个“会讲道理的小说家”

3 同样是学道,王生和孙悟空有什么差别


1 这个小故事讲了什么

这篇小说所讲的故事十分简单:一个叫王生的公子哥,想要去学道。上劳山找到一个道士,于是便留下来学道。但是道士只是让他每天去砍柴。王生砍了一个多月,手上脚上都有很厚的老茧,他不干了,想回去。但是一天晚上他看见师傅的仙术,十分吸引人,于是他再次留了下来。

可是好景不长,又砍柴砍了一个多月,他实在不想干了,下定决心一定要回去。不过他在回去之前要求师傅教他一个法术。他师傅就教他穿墙术。但是等他回到家,穿墙术已经失灵,他被妻子讥笑,

王生就骂道士会骗人,一切以闹剧收场。

2 为什么说蒲松龄是个“会讲道理的小说家”

就是这样一篇不过千字的文章,却给我们很多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很多人都称蒲松龄为“会讲道理的小说家”。那么,他的这一篇小说,究竟好在哪里呢?我们本节就来讨论这个问题。

2.1 炼字——一个“慕”字道尽一切

文章开头是这么写的:“邑有王生,行七,故家子。少慕道,闻劳山多仙人,负笈往游。”这里面交代了王生这个人的身世背景:在家排行老七,是一个官二代。

而且后面说他“慕道”,这里的“慕”字就很有讲究。“慕”在这里是“仰慕”的意思,他十分仰慕仙道。注意,王生只是仰慕,而不是信仰。这两个有什么差别呢?

一个仰慕仙道的人,只可能抬起头去看看,只当欣赏,而不会去一门心思钻研;而一个信仰仙道的人,可以说仙道是他存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大意义。

关于这个“慕”字,有人评价“已见信道不笃”,这就说到了关键。这一个字,就是为了后面王生不堪劳苦,想要回家做铺垫的

2.2 描写——一段仙术十分精彩

在这篇小说当中,有一段讲劳山道士和朋友喝酒时候的场景,写得可真谓是美轮美奂。他给我们呈现的一场如梦如幻,富有诗意的喝酒场景。

师乃剪纸如镜,粘壁间。俄顷,月明辉室,光鉴毫芒。

这句话是说,道士剪下一个像镜片一样的纸片,然后贴在墙上。过了一会儿,这个纸片就开始发出皎皎的月光,洒满整个房间。这是一个十分美妙,令人神往的场景。

后来在喝酒的时候,道士把自己的筷子扔到月亮上去,筷子就慢慢演化成嫦娥。那嫦娥,纤纤细腰,白透颈项,在地上翩翩起舞,或清越之声盈耳,或翩翩之姿贯目。

嫦娥不但舞跳得好,歌也唱得十分清越,清脆而响亮。最后,嫦娥盘旋而上,跳上了桌子,又变回那一根筷子。

看完仙人的表演,道士和他的两位朋友都搬到月亮上去喝酒。“坐月中饮,须眉毕见,如影之在镜中。”他们的影子清晰可见,但是又是那么遥远,这一切就和做梦一般,把在场的人都看呆了,

2.3 结构——四重转折扣人心弦

这篇小说不同于那种平淡无奇,一眼望到底的小说,这里面存在很多次的转折,也正是这些转折,才让读者对这样的一篇小说有十分深刻的印象。

  • 第一次转折:王生慕道而来求道,但是师傅让他砍柴,他砍了一个月之后,不胜其苦,想要放弃。
  • 第二次转折:看到道士的法术之后,他被这样的法术深深震撼,他又不想走了,还想继续学。
  • 第三次转折:又过去一个月,他还是受不了,还是要回家。
  • 第四次转折:王生临走之前要学穿墙术,回到家之后,穿墙术没用了。

从《劳山道士》看一个人怎么才能取得成功

3 同样是学道,王生和孙悟空有什么差别

王生在这里是学道,在我们很多人的记忆当中,还有一个人也是学道出身的——《西游记》当中的孙悟空。但是和王生不一样的是:孙悟空最终成功修道,王生最终失败了。本节,我们就通过这两个人物的对比,来探究一下我们怎么样才能修得真才实学。

3.1 厚积而薄发

我们如果想要修成正果,第一步永远是不断积累,只有不断积累基础,我们才有资格踏入那一个很高的门槛。

孙悟空想要出去学本领,来到三星斜月洞,看见这里的一个很资深的老道士正在修道,就留了下来。平时和师兄弟们一起去听老师讲课。

这里我们要注意,孙悟空学本领的第一步也是砍柴。

后来的某一天,孙悟空听老道士讲课的时候,感觉自己有些领悟,便手舞足蹈。道士就问他:“你来到这里多久了?”

孙悟空回答:“我本来就懵懵懂懂,也不知道岁月,我知道我在后山吃了七次饱桃了。”

也就是说,孙悟空从进三星斜月洞,到今天,已经过去了七年。在这七年当中,他所做的事情也只是砍柴,打扫卫生而已,他的师傅也没有交给他什么本领。他也没有偷懒,也没有说做这事太苦,太累,我要回去。他只是一心一意做好手头的事情而已,其他的什么都不问。

但是我们上面说到的王生呢?王生完全没有这样的毅力,他从砍柴开始,一共只砍了一个月,就不想干了,就“阴有归志”。

我们来对比一下,一边是七年,一边是一个月,各位亲爱的读者,你们觉得王生可能成功吗?

3.2 淡忘收获,往往收获更多

王生在劳山道士这里砍柴,砍了两个多月,实在不想干了,打算回去。但是在他回去之前,还偏偏要师傅传授给他一项技能,要不然师傅就是“负”他。

这就是典型的一门心思想桃子,你不种树,有桃子吃吗?

我们再来看看孙悟空,孙悟空辛辛苦苦干活七年,换来了一次对师傅传道时候的领悟。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的师傅才问他:“你想要学习什么道?”

等师傅真正开始传授给他道的时候,他不分昼夜的刻苦练习三年,最终才成为一个合格的受道者。

王生呢?王生让师傅教给他穿墙术,他师傅教了,他当时就学会了。

这难道不是一件很不可思议的事情吗?穿墙术就在念了一句口诀之后就会了,丝毫没有什么难处所在。孙悟空修道可是花了十几年的功夫啊。所以,他后面穿墙术失灵,是必然事件。因为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情是如此简单就能做好的。

3.3 目标意识:有目标才有收获

王生去学习,他有目标吗?

我们只知道王生是慕道,听劳山上有一个道士,就去找道士修道。也就是说,具体去学什么,王生自己也不知道,他只是觉得那里有个道士,我应该去那边学习,学什么看造化。

孙悟空呢?孙悟空是为了什么来学道的?

我们都知道,他离开花果山,来到三星斜月洞,主要的目的是学习长生之道。

他离开花果山,所经历的一切都十分艰难。我们在电视剧里面可以看到一些场景,孙悟空离开花果山,翻越一座又一座大山,驾小舟渡过大江大海,过程当中经历了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他只为自己能修得长生之道。

后来师傅问他想要学什么的时候,师傅给他列举很多非常难得的法术,他都是先问:“能得长生吗?”师傅回答:“不能。”他就说:“不学,不学。”

我们可以孙悟空修长生术看成是一次长跑,师傅给出的其他法术都是很大的诱惑,他都能很坚定的拒绝。由此,我们就能看见孙悟空的意志力有多么坚定了。

这样一个意志力如此坚定的人,达成目标只是时间早晚的事情。

王生学穿墙术是怎么说的呢?王生说:“每见师行处,墙壁所不能隔,但得此法足以。”王生学穿墙术只是因为自己看见师傅有这样的法术,具体能对自己有什么意义,他完全没有思考,他的学习,本来就是很随机的,逮到什么就学什么。这样下去,注定没有好的结果。

从《劳山道士》看一个人怎么才能取得成功


结语

也许我们每一个人在一生当中都会有机会和那些机遇走得很近。但是我们能不能像孙悟空这样最终成功抓住机遇呢?还是说我们会像王生那样,让这些机会从我们手中溜走。

这一切就看我们自己对待一件事物的态度了。我想这个就是《劳山道士》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对待事物,不急于求成;希望自己提升,有明确的目标;面对自己的目标,不三心二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