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世佳話六尺巷,讓他三尺又何妨

六尺巷,位於安徽省桐城市,巷道兩端立石牌坊,牌坊上刻著“禮讓”二字。“千里家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存,不見當年秦始皇”。這首“讓牆詩”就出自六尺巷一段歷史典故。

傳世佳話六尺巷,讓他三尺又何妨

六尺巷


  六尺巷東起西后街巷,西抵百子堂。巷南為張英宰相府,巷北為吳氏宅,全長100米、寬2米,均由鵝卵石鋪就。“六尺巷”主體建築包括巷道、東邊的“禮讓”石牌坊和西邊的“懿德流芳”石牌坊、休閒廣場、詩畫照壁、假山石等。

  在安徽桐城,三百多年來,人們一直傳頌著一個寬容禮讓的故事——六尺巷。清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的老家與鄰居在宅基的問題上發生了爭執,兩家大院的宅地都是祖上產業,時間久了就是一筆糊塗賬,因想佔便宜,兩家起了爭執,各說各有理,誰也不讓誰,由於牽涉到宰相大人家,官府和旁人都不願招惹是非,糾紛越鬧越大,張家只好派人帶家書進京告訴張英,請求張英打招呼“擺平”鄰居。

傳世佳話六尺巷,讓他三尺又何妨

六尺巷石碑


  張英閱過來信只是釋然一笑,旁邊人面面相覷,莫名其妙,只見張大人揮起筆,書詩一首:“千里傳書只為牆,讓人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交給來人,命其快速帶回老家,家人一見書信來,喜不自禁,以為張英一定有強硬辦法或錦囊妙計,但看到這首勸導詩後,很是敗興,後來一合計就“讓”了,立即動手將院牆拆讓三尺,鄉鄰交口稱讚張英豁達大度,鄰居也被感動得熱淚盈眶,兩家間就有了一條寬六尺長百尺的巷子,巷子雖短,卻留給人們無盡的思索。

  張英,字敦復,號樂圃,安徽桐城人,清朝官員,六尺巷典故主角。鄰居吳氏,歷史未載明其身份,一般多認為是經商或讀書的平民。

傳世佳話六尺巷,讓他三尺又何妨

六尺巷長廊


  六尺巷是一把人生的尺子,值得我們經常拿出來量一量;更是一種人生修養境地的隱喻,值得我們經常去走一走。常走“六尺巷”,修行正己,就會走出人生天地寬,走出人生的高天白雲,走出無愧後人的歷史評說。

傳世佳話六尺巷,讓他三尺又何妨

古建文化·六尺巷


  它作為一個文化的新載體,其典故所包含的謙和禮讓精神實際上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它的“寬”不是寬在“六尺”上,而是“寬”在人們的心靈境界與和諧禮讓精神上。六尺巷文化意蘊生髮的根源,雖然侷限在張英與吳家的個人道德層面上,但它凸顯的是官方怎麼對民眾的態度,和利益之爭的立場,以及解決矛盾的方式,是一個時代處理官民關係的範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