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有一門手藝叫放肆造“娃娃”

在近代天津,有這樣一個藝術家族,有著近200年的歷史,作品大都被達官顯要、名人雅士收入深宅,卻也在民間街頭小巷,為市井百姓廣為傳頌,兼顧廟堂之高與江湖之遠,它就是——泥人張。

在天津,有一門手藝叫放肆造“娃娃”

馮驥才的《俗世奇人》裡就寫過《泥人張》,裡面說:“手藝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張’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沒第二,第三差著十萬八千里。”可見泥人張實實在在是“津門藝林一絕”呢!

『創始人的傳奇』

泥人張,創始於清代道光年間,創始人叫張明山,祖籍浙江紹興,六歲隨父來津,八歲學藝,十三歲已能獨立創作,十八歲成名,人送藝號“泥人張”。

在天津,有一門手藝叫放肆造“娃娃”

▲張明山先生

傳說,為了捏好泥人,張明山時常在集市上觀察各行各業的人,在戲院裡看各種角色。而且他在看戲或與朋友聊天時,袖裡也藏著泥暗中捏塑,一曲未終或談笑之間,即可觸手成像,形神畢肖,栩栩如生。

張明山塑造過許多肖像作品,多為他的親友和戲曲演員,如嚴仁波、嚴振、彭掌櫃、劉國華、劉趕三、譚鑫培、田桂鳳、楊月樓、十三旦、雙處、大侖等。他18歲時塑的余三勝像,更讓其在業界脫穎而出,名聲大振。

在天津,有一門手藝叫放肆造“娃娃”

▲張明山先生作品《余三勝像》

1844年,名伶余三勝來津演出,轟動一時,街頭巷尾出現了許多餘三勝的畫像和塑像。然而這些像只強調了余三勝額頭的三道皺紋,卻神情呆板,沒有生氣。

而張明山並不忙於給余三勝塑像,而是多次去看他的演出,熟悉了餘一舉一動的神態後,再進行刻畫,最後出來的塑像神態畢現,被人們譽為“活余三勝”。

張明山的作品不光在民間廣受追捧,許多藝術大咖也被其圈粉。1931年,徐悲鴻在嚴府見到了張明山塑的嚴振像和嚴仁波像,隨即寫文大大激賞了一番,他說:“比例之精確,骨骼之肯定,與其傳神之微妙,據吾在北方所見美術品中只有歷代帝王像中宋太祖、宋太宗之像可以擬之,若在雕塑中雖楊惠之不足多也”。楊是唐代塑像大師,這種比較足見張技藝之高超。

在天津,有一門手藝叫放肆造“娃娃”

▲張明山先生作品《譚鑫培肖像》

民間還流傳著許多張明山的傳奇故事。尤其以賤賣海張五、曲傳李鴻章兩件事最為生動。

大鹽商海張五臭名昭著,他曾要張明山給他塑像,但藉口不像妄圖巧取豪奪。張明山只略改頭換面,把海張五的像變成一個流氓市儈形象,插上“賤賣”的貨標,放在泔水桶上出售,人們一看就知是海張五。海張五無可奈何,只好託人花高價錢把像買回來。張明山拿這筆錢賙濟了窮朋友。

徐悲鴻還記錄過張明山另一個故事:李鴻章任直隸總督時,曾延請張明山為其塑像,但李鴻章態度傲慢無禮,張明山盡塑其醜態卻極與李肖似。李鴻章只好吃了個啞巴虧。張明山這種不畏強暴的品格傳遍津城。

在天津,有一門手藝叫放肆造“娃娃”

▲張明山先生作品《清代人物肖像》

『幾代傳人的堅守』

張明山創辦了家庭作坊“塑古齋”,製售泥人,後經張玉亭、張景福、張銘、張乃英、張宇等幾代人傳承,經百年風雨,起起落落,堅挺至今,謂之“世家”。而維繫這個世家的就是泥人張的深厚底蘊和幾代傳人的不懈堅守。

在天津,有一門手藝叫放肆造“娃娃”

▲張宇先生作品《伏虎羅漢》

泥人張的作品基本取材於民間,從名人塑像到少女肖像,從解放前的各色行業到當下的各色人物,從普普通通的日常飲食到驚心動魄的地震救援,一幕幕場景、一件件衣著、一張張臉龐,或勾起人們對遙遠年代的想象,或引發人們對當前生活的會心一笑,總能用鮮活的生命力直擊人心。

在天津,有一門手藝叫放肆造“娃娃”

▲張宇先生作品《關公像》

而賦予泥人生命的技藝傳承,歷經百年,一直沒被超越,裡面的門道自然不少。想要做出一個小小的泥人,絕非隨便捏捏那麼簡單。

泥人張第六代傳人張宇曾在節目中說:他們幾代人研究了世上大部分的土,包括顏色、軟硬度、質地等,只為找到最合適的原料。找到合適的土後,還要進行一系列加工操作,才能得到最精細的泥,包括晾乾蒸發掉水分,篩去石塊、草根,加水變成泥漿,第二次篩除去除雜質,24小時沉澱後將水舀出等。為了使泥塑更堅固,防止乾裂,還會在土中加入柳絮,再經過人工的反覆捶打,用油包將土包起來,存放三年。

在天津,有一門手藝叫放肆造“娃娃”

單單是土的準備,就已經如此精益求精。更別說之後的捏泥人,上色了。

泥塑的製作過程包括捏塑、晾曬、燒製、打磨、上色。泥人在手中捏、擠、拉、抻,手中的工具隨時配合勾、抹、挑、搓,在行雲流水中,一個完美的作品躍然出現。

在天津,有一門手藝叫放肆造“娃娃”

捏製完畢後,要放入窯內燒製,燒製後再用顏料上色。為了保證色彩的均勻,一般上色都需要三、四十遍,再用繪畫的技巧畫上花紋,最後是人物的面部刻畫,將整個泥塑變得靈動傳神。

有關專家在總結“泥人張”的色彩運用時指出,“泥人張”將色、彩賦予了新的內容,“色”是客觀的存在,而“彩”是主觀對色的調動和組合,“泥人張”的作品帶有豐富的主觀意向性。

在天津,有一門手藝叫放肆造“娃娃”

就這樣一層層苦工磨礪下來,泥人張所塑的作品不僅形似,而且以形寫神,達到神形兼具的境地,贏得了世人的認可與讚譽。

『世人的驚奇與讚歎』

泥人張是天津市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已被清華美院列為經典教材,在國際上也享有盛譽。

泥人張在歷屆展覽會上都被認為是出類拔萃的作品。其展品往往在參賽期間就被訂購一空,有些國家還把彩塑標為“中國特產”帶回其國家作為藏品陳列。

在天津,有一門手藝叫放肆造“娃娃”

▲ 張玉亭先生作品《吹糖藝人》(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參展作品)

泥人張在天津本土也有藏品展列,其世家後代集資興建了一座泥人張美術館,位於天津古文化街通慶裡內,館內目前陳列有百餘件張氏家族歷代名家作品,複製故宮、頤和園收藏的張明山作品若干套,歷史文獻、史料照片近千份。其中不乏具有歷史和經濟價值的藝術精品,如:張明山先生的《余三勝像》。

在天津,有一門手藝叫放肆造“娃娃”

“用泥造人首女媧,明山泥人錦上花。昨日造人只一家,而今桃李滿天下。”這首詩是郭沫若先生對泥人張發展的高度概括。

性情之人最深情,紅塵皆為手下功,泥人張憑藉它的樸實、直觀、真實,從一眾邊緣化的非遺項目中脫穎而出,耀眼地走入了城市的大街小巷,走進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生活裡需要這樣的小玩意兒,讓我們在浮華中得片刻清靜。

在天津,有一門手藝叫放肆造“娃娃”

▲張宇先生作品《福祿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