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廠的質量問題實質都是人的問題

品質改善的核心在哪裡?是在技術上,還是在設備上?非也,品質改善的核心是改變人。


1


第一,員工動作的規範和優化,

這是解決品質問題的第一個思路。


很多品質問題說到底就是員工操作不規範造成的,這是很多企業容易忽視的地方。我們做過的很多案例都沒有做什麼特別的技術設備上的改進,就是規範和優化了員工的動作,效果就很明顯了。


所以,以後遇到質量問題的時候,不要把它看得很複雜,先從員工的操作動作入手。


2


第二,進行橫向控制,就是互相檢查。


橫向控制就是對問題層層把關,進行隔離,並且互相檢查要到位,這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模具廠的質量問題實質都是人的問題

3


第三,大面積排查問題,在點上解決問題。


通過對質量問題進行排查,並且每天排查,取得成效的。注意,查出的問題再多,都要一個點、一個點地去解決,同一個時間段,不要解決太多的問題點。還可以在生產某個產品之前,排查這個產品曾經出現過的歷史問題,然後一點點地落實責任人去解決。這樣的排查方法也是一種非常好的方法。


做品質改善除了掌握以上三點,還要注意怎樣去改變人。


1. 要改變人。

就不要把遇到的問題妖魔化,要相信員工能解決這些問題。佛家說:“何其自性,能生萬法。”人的自性其實是很偉大的,所以要相信員工,要相信這麼多問題沒有解決只是因為沒有去做、沒有去管,要相信問題其實是很簡單的。


2. 約束員工的時候,一定要在痛苦中堅持。

做動作控制卡約束員工的時候,員工是很痛苦的,但一定要堅持。像一位項目主任所說:“我們之前也做過這樣那樣的改善,但就是沒有用。為什麼沒有用?就是因為之前沒有嚴格約束員工,員工一受約束就難受,就會不配合,他們一不配合我們就沒辦法。所以,我們要過這關。”當員工因約束而產生痛苦的時候,我們要堅持。


3. 在堅持的過程中不要懷疑。

某個項目就是這樣,一開始推橫向控制時,大家互相不肯開罰單,怎麼辦?派稽核員去打破僵局,你不開別人的罰單,我就開你的罰單,結果效果馬上就出來了。所以,在堅持的過程中一定不要懷疑,一旦啟動方案,我們就要一根筋做到底。


實際上管理沒什麼對錯之分。為什麼很多企業上ISO、ERP、KPI後,但對企業的改變都不大呢?因為它約束的事情,企業沒有做到位,只是淺嘗輒止。企業做事的習慣總是邊做邊懷疑邊猶豫,總是邊走邊看。這時候決心很重要,要控制住自己的思想,必須不動妄念地做到位。


4. 做品質改善的重心不是改變事情,而是改變人的習慣。

品質改善最終的結果不是體現在合格率的上升、不良率的下降方面,而是體現在員工的改變上。因為品質改善的最終目的是增強員工的品質意識,打造企業的品質文化。


不要以為只有先改變員工的品質意識後,才能改變員工的品質動作。品質意識是從品質動作中來的,要先改動作,帶來業績,再改意識。所以,品質改善要針對員工的改變進行,注重各種會議、宣傳和表彰,因為這些動作能形成一種氛圍、文化,這樣才能改變人。


5. 在品質改善過程中一定要放棄固有的觀念。

不要以為過去的經驗就是對的,首先要讓員工跳出這個誤區,不要以為一直做的就是對的,要勇於審視自己,否定自己,這樣才能去改進、去改善。


其實說到底,所有的動作都不難做,難的是大家能不能做到以上五點。相信每個動作大家都知道,但在做動作的時候很多人的內心會產生很多念頭,有這些念頭都是人的習性所致,只要能夠清除或控制這些習性,改善的效果就一定會好。


如何全方位控制產品質量


產品在設計階段就基本定位了,然後的質量全靠採購、加工製造、包裝、運輸來保證了,把這些環節控制好,質量自然就控制好了。所以產品質量是在設計和生產過程中實現的,質量是通過工藝管理實現的。

如何控制產品質量:


第一,樹立品質是企業的命脈意識

要全員認識到:產品的品質不好,產品就沒有市場,產品沒有市場,企業就失去了利潤來源,時間長了,企業就會倒閉,隨之而來的就是員工失業。當然對於公司來說,即使產品市場良好,但也要“居安思危”,把產品品質做得更好,營造更好的企業口碑。俗話說:“你若盛開,清風自來”。


第二,樹立品質的客戶意識

一切以客戶為中心,把自己看成客戶,把自己看成是下一道工序的操作者,把自己看成是產品的消費者。這樣,在工作當中就會自覺地把工作做好,大家都把工作做好了,產品的品質才會有保證,如果在工作中偷工減料,危害的將是自己的切身利益。


第三,樹立品質的預防意識

“產品的品質是生產出來的、設計出來,不是靠檢驗出來的,第一時間就要把事情做好。”這不是一句口號,這很好地體現了產品質量的預防性,如果的品質控制不從源頭開始,將很難控制產品的質量。


即使生產中投入大量的檢驗人力去把關,生產時由於沒從源頭去控制而產生的大量次品甚至廢品,產品的成本將大大提高。況且有些產品的質量問題可能無法從後道工序發現並彌補,這更要求我們在第一時間把事情做好,預防品質問題的發生。


第四,樹立品質的程序意識

品質管理是全過程、全公司的,而各個過程之間,全公司各部門之間的工作必須是有序的、有效的,要求全體品質管理人員、操作人員嚴格按程序做,如果不按程序工作出錯的機會就會增多,產品的質量也就無法保證。


第五,樹立品質的責任意識

質量問題有80%出於管理層,而只有20%的問題起源於員工,也就是說,管理者可控缺陷約佔80%,操作者可控缺陷一般小於20%。在管理者完善管理水平的同時,還必須要使操作者明白如下四點:


  • 操作者知道他怎麼做和為什麼要這樣做;
  • 操作者知道他生產出來的產品是否符合規範的要求;
  • 操作者知道他生產出來的產品不符合規格將會產生什麼後果;
  • 操作者具備對異常情況進行正確處理的能力。


如果上述四點都已得到滿足以及生產中設備、工裝、檢測及材料等物質條件均具備而故障依然發生,則認為是操作者可控的缺陷;如果上述四點中有任何一點不能得到滿足或者生產中設備、工裝、檢測及材料等物質條件不具備而產生故障,那就是管理人員的責任。只有瞭解品質問題的責任,才能有的放矢地去改善問題將品質提高。


第六,樹立品質的持續發送意識

品質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品質改善是一個持續的、不斷完善的過程,它遵循PDCA模式,PDCA模式可簡述如下:


P—計劃:根據產品的要求,制定改善計劃;

D—實施:實施計劃;

C—檢查:根據產品要求,對過程和產品進行檢驗;

A—處置:採取措施,以持續改進產品品質。


只有這樣,我們的產品質量才會不斷上升,也只有這樣不斷地提高質量及創新,才會不斷地取勝於市場。

第七,樹立品質的成本意識(即品質標準意識)

保證品質,追求利潤是企業永遠的目標。企業要發展,不得不注重生產的成本,然而成本與品質息息相關,品質做得好,可以將產品的成本降到最低,如果產品的質量不好,經常遭到客戶退貨投訴,那麼他的成本將會居高不下,甚至將企業逼到絕境。

好多企業衰敗的原因:並不是因為沒有客源、沒有訂單,而是因企業內部管理得不好,成本降不下來而無法參與市場競爭,企業應該引以為戒。

但品質也不是越嚴對企業越有利。相反,過分地提高產品品質將造成品質過剩,也同樣提高生產成本。所以我們在生產時,要求各工序和環節嚴格按客戶標準要求去做,這樣我們才會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提高市場競爭優勢。

第八,樹立品質的教育意識

伴隨時代的發展,品質管理觀念也在不斷地更新,需要學習。二十一世紀成功的企業將屬於那些學習成長型企業,加強內部培訓,提高全員工作創新能力,將會使企業欣欣向榮,日新月異。所以說,“品質始於教育,終於教育。”


事實證明,那些成功的企業正是按照“產品是生產出來的”理念嚴格進行產品生產的,他們嚴把產品生產的每一個環節,保證每一個環節的質量不出差錯,一環緊扣一環,這樣生產出來的產品才是合格的好產品,才經得起市場的檢驗。


細節決定成敗,態度決定一切,只有樹立超強的品質意識,在質量上精益求精,孜孜不倦執著追求,才能把品質做好,才能把品質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