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窑的“蟹爪纹”

明代曹昭《格古要论》载“汝窑器,出北地,宋时烧者,淡青色,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土脉滋媚,薄甚亦难得”;曹昭这短短33个字,着实让后人研究了多年,尤其是“蟹爪纹”更让人费解,有的甚至曲解。

南宋《百宝总珍集》:“有鸡爪纹者认真,无纹者尤好”;明代曹昭《格古要论》:“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明代高濂《燕闲清赏笺》:“汝窑,实为玛瑙末入釉,汁水莹厚如堆脂,然汁中棕眼隐若蟹爪”;清许之衡《饮流斋说瓷》:“有棕眼隐若蟹爪纹者尤佳。”

明代高濂《燕闲清赏笺》中记载的“汁中棕眼隐若蟹爪”在明代《格古要论》清代《陶说》和民国《竹园陶说》,都引用过此话,这说明古人对蟹爪纹的认识没有疑义,汝窑的蟹爪纹就是釉面中隐隐约约的棕眼;而现在好多书中把它说成是开片纹。

为什么说“无纹者尤好”:

北宋汝窑,釉面上普遍出现一种纹理,起初,南宋人把这种纹理称为“鸡爪纹”;但为什么又说“无纹者尤好”呢?这与“有鸡爪纹者为真”是否相矛盾呢?是不矛盾的;鸡爪纹作为汝新窑的工艺特征极难回避,因此汝新窑产品普遍具有鸡爪纹,无纹者则少之又少;用更容易见到的有鸡爪纹的汝新窑,去鉴定很难见到的胎釉工艺都一样但无鸡爪纹的老汝窑,正是南宋鉴古者最简便有效的办法;因为当时以鸡爪纹为弊病,所以强调无纹者尤好而已;清代朱琰对这种鉴定方法讲得最明白:“辨蟹爪纹,如端溪石辨鸲鹆眼,眼本石病,得此可验真水坑,故曰无纹者尤好。”

怎样理解明清文献的变化:

(汝窑不在南宋境内,所以南宋人对汝窑的最初鉴定依据应是从北方南渡的汝窑工匠或熟悉汝窑的人那里得到的;河南汝州地处内陆,鸡是常见物,所以用“鸡爪”来称呼),明初,曹昭作为松江人,可能因为对蟹更熟悉的缘故,也可能为了更形象的缘故,把这种鸡爪纹改称为蟹爪纹,而被后世一直沿用。

高濂的贡献是明确指出这种蟹爪纹实质上是棕眼的一种表现形式;清末民初许之衡指出“有棕眼隐若蟹爪纹者尤佳”,既肯定了高濂的论述,同时又对有蟹爪纹的汝新窑做了评价。

关于汝新窑‘蟹爪纹’,有人说是开片,这是明显不对的,因为汝窑开片,即便特意拿出几条纹理来可以勉强看作蟹爪(或蟹爪上的尖刺、毛刺等),但掺杂其中的其他纹理呢?你看像蟹爪,我看像蛛网,他看却像冰裂。

对于鸡爪文一说,我们要相信古人,一个不准确的形容词是不会被沿用几百年的,有人说古人文献互相抄袭,某些人、某些时候有这种可能,但不可能是全部;更有一种可能,是古人认为这种说法非常准确传神,所以一直沿用下来。

如果说其他学者说得比较简略,那高濂以自己“吾尝见之”的亲身经历,明确无误的告诉我们:他所说的汝新窑蟹爪纹其实是一种棕眼的表现形式。

现代人一说‘棕眼’,心里首先浮现的是釉面上的圆形小凹陷,这是因为我们接触最多的、最常见的棕眼就是这一类,而棕眼的称呼其实也让我们向这一方向思考,现在一些专家也按这种思路对棕眼进行了定义,而这正是我们易受误导的主要原因,正是我们最需要正本清源的地方。

什么是棕眼呢:

清代许之衡所著《饮流斋说瓷》保留了许多古代相沿已久的古董名词,并分别对其进行了注解,其贡献应该值得重视;他对棕眼是怎么解释的呢?他说:“釉汁中凹而缩者曰棕眼,亦曰鬃眼”,这里的关键,是说棕眼是釉面凹而缩者,而不是釉面凹缩为圆形者,也就是说,棕眼不一定是圆形或近似于圆形,只要是釉面某个小部位出现了“凹而缩”现象的,都可以称为棕眼。

从历史记载和存世汝窑瓷器看,汝窑的釉面不仅有蟹爪纹,还有鱼子纹、蝉翼纹等,但蟹爪纹是官汝的重要特征之一;汝窑又分民汝和官汝,官汝即汝窑,民汝则叫临汝,临汝生产时间长、分布广、存世量大,汝窑生产时间短,窑口少,存世量相对也少,但也不是有些专家所断言的目前存世量仅几十件;我们在收藏汝瓷时,要认真的研究和鉴别,真正弄清汝窑和临汝窑,不要把较容易见到的临汝以及南宋和后代的仿汝窑产品当成汝窑来收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