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改變英美抗疫政策的報告:必須“阻斷”,放棄“綏靖“

英美兩國政府態度大幅轉變恰好就在這份報告公佈前後。特朗普政府官員甚至承認,是這份報告讓白宮思維發生了轉變。 

這段時間以來,英美兩國政府在抗擊疫情方面,前有特朗普的“新冠病毒就像是普通流感”,後有英國的“群體免疫”佛系抗疫。

然而短短一週之內,這兩個國家的整體策略已經實質上轉向主動。

3月18日週三,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了一項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法案,內容包括帶薪休假、加強失業保險、提供免費病毒檢測等措施。

在防疫措施方面,美國政府於當天宣佈,除了必要的通行之外,暫時關閉美加兩國的邊境。在疫情重災區北加,早前數個縣已經宣佈“就地避難”(shelter in place),影響約700萬人。

英國方面則終於大面積停課,更有消息稱倫敦可能最早於週末封城。

繼週一宣佈採取“社交距離”措施後,英國首相鮑里斯·約翰遜週三宣佈,除了少數關鍵崗位人員的子女和弱勢群體兒童可以繼續上學外,英格蘭範圍的學校將於本週五關閉,5月和6月的升學考試也被取消。此前蘇格蘭和威爾士政府已經先行決定學校停課。

畫風突變,這份報告起了作用

兩國政府態度大幅轉變、政策頻出,發生的時間點恰好是在一份報告公佈前後。

倫敦帝國理工學院COVID-19應急小組3月16日發佈了一份最新研究報告,模擬了不同抗疫策略以及對應的結果,尤其關注英美兩國的可能出現的結果。

報告預計,如果政府繼續採取“延緩策略”,最終可能導致英國有25萬人死亡,美國則是110萬至120萬人死亡;相反,如果是採取“阻斷策略”(包括社交距離、病例和病例家屬的隔離),英國的總死亡人數將大幅降至2萬人左右。

還有十分重要的一點是,即使英美兩國的醫療水平較高,但仍舊難以抵擋疫情大規模爆發帶來的嚴重醫療擠兌。

一份改变英美抗疫政策的报告:必须“阻断”,放弃“绥靖“

研究小組的最終得出的結論是,英美兩國別無選擇,只能轉向“阻斷”,而不是“延緩”,因為這是目前扭轉疫情的唯一可行方法。

實現這一目標所需要措施的社會和經濟影響將是深遠的,即便如此,報告仍然呼籲英國政府不要猶豫了,應立即採取措施。

早前的呼籲沒人理睬,為什麼偏偏這份報告擁有如此大的能量?

這份報告的作者之一是著名流行病專家Neil M Ferguson。愛丁堡大學的全球衛生治理項目主任Devi Sridhar這麼說道,關鍵不在於說了什麼,而在於是誰說的,“Neil Ferguson就有著巨大的影響力”。

除了英國之外,研究人員還把報告分享給了美國政府。

特朗普政府成員Deborah Birx在新聞發佈會上被問到“什麼導致了白宮的思維轉變”的時候,她表示就是來自帝國理工的這個模型:“如果家庭中有一個人感染,那麼整個家庭都要自我隔離14天,因為這樣可以百分百地阻斷家庭外的傳播”。

兩大策略:阻斷 vs 延緩

要理解報告在說什麼,首先需要搞明白研究小組談到的兩個策略:阻斷(Suppression)和延緩(Mitigation)。

簡單來說,兩者的主要差異在於:阻斷是將R值減少到1以下,從而讓病例數下降;延緩則是通過降低R值來減緩傳播,而不降低至1以下。

阻斷,主要目標是把傳染病再生數(R值,即一個病例能傳染的平均人數)降低至1以下,從而將病例數減少至較低水平、甚至是消除人際傳播。

這個方法的主要挑戰在於,只要病毒在人群中傳播或直到研發出疫苗,就需要維持非藥物干預(NPI)。就新冠病毒而言,至少需要12個月到18個月才能研製出疫苗;此外,也無法保證最初的疫苗具有很高的效力。

延緩,主要目標不是完全阻斷傳播,而是減少流行病對健康的影響。類似於一些美國城市在1918年採取的策略,或是1957年、1968年和2009年流感大流行期的策略。在這種情況下,人群的免疫能力通過疫情建立起來,最終導致病例數迅速下降,傳播下降至較低水平。

在英國和美國的情況下,阻斷策略將需要整個人口的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ing)、病例的家庭隔離、以及病例家庭成員的隔離,此外還可能需要關閉學校作為補充措施。

不過研究人員也提醒,許多NPI的影響取決於人們對待這些措施的反應,這很可能因為國家和社區的不同而不同。

最後,正如上文提到的那樣,研究人員認為,阻斷策略的挑戰在於長期維持。

雖然此前的經驗表明,阻斷在短期內是可行的,但是長期是否可行、以及迄今為止所採取干預措施的社會和經濟帶將能否降低,這兩點仍有待觀察。

三種模型

重頭戲來了,帝國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模擬了“什麼也不做”、“延緩”、“阻斷”這三種不同策略下的結果。

1)什麼也不做

在這種情形下,研究團隊的模型顯示,在三個月內每日的死亡人數將達到峰值。

按照R0估計值為2.4計算,81%的人口將受到感染,這意味著英國將有約51萬人死亡,美國將有220萬人死亡。而且這還沒有考慮醫療系統不堪重負對死亡率的潛在負面影響。

一份改变英美抗疫政策的报告:必须“阻断”,放弃“绥靖“

2)延緩

在延緩策略下,疫情的蔓延會有所放緩,但是仍會造成醫療資源的擠兌。模型預計,高峰期ICU床位需求高出醫療系統能力的8倍。

一份改变英美抗疫政策的报告:必须“阻断”,放弃“绥靖“

3)阻斷(阻斷措施實施5個月或更久)

大約在干預措施實施後3周,重症監護的需求從峰值下降;在干預政策持續的情況下,需求繼續下降。

報告指出,儘管政策有效性仍存在許多不確定性,但是這一策略最有可能確保重症監護需求保持在醫療系統能力範圍內。當然,一旦干預措施放鬆,感染數量會再次開始上升,導致今年晚些時候達到流行高峰。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缺乏疫苗的情況下,一種策略在暫時性阻斷方面越是成功,那麼預期中晚些時候出現的流行病規模就更大。

一份改变英美抗疫政策的报告:必须“阻断”,放弃“绥靖“一份改变英美抗疫政策的报告:必须“阻断”,放弃“绥靖“

既然放鬆就會反彈,阻斷策略還有效嗎?

針對阻斷策略放鬆後可能產生的結果,研究小組提出了一個“適應性策略”:在最初時期採取非常嚴格的措施後,只在ICU資源使用數量超過某一個數值,才實施社交距離;當低於這一數值時,就放寬干預措施。

一份改变英美抗疫政策的报告:必须“阻断”,放弃“绥靖“

也就是說,為了避免病毒的反彈,需要維持這樣的政策指導大量民眾可接種疫苗。而疫苗的出現可能還需要18個月,甚至更長。

對於“適應性政策”的好處,研究小組認為,相比於固定期限的干預措施,這種觸發機制的干預能夠更好地應對不確定性,並且可以適用於某一區域(比如美國的州一級)。

我們估計,對於英國的國家政策而言,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ing)需要至少在三分之二的時間裡有效,直到疫苗出現。

最後借用鍾南山院士的話:不能靠群體免疫,要靠疫苗。

往後怎麼做?不能靠群體免疫,讓人口70%都得一遍。因為沒有證據表明,沒有任何一個冠狀病毒,一次感染後,永遠不會再得。所以我們要生產出有效的疫苗,這是很重要的任務,需要國際合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