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中的處暑為什麼不叫出暑?

阿杰


處暑,即為“出暑”,是炎熱離開的意思。處暑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中的第14個節氣,時間點為公曆8月23日,太陽到達黃經150°。

處暑節氣意味著即將進入氣象意義的秋天,處暑後中國黃河以北地區氣溫逐漸下降。

天文專家稱,處暑當天,太陽直射點已經由“夏至”那天的北緯23°26′,向南移動到北緯11°28′。北京城區,白晝長度已經由夏至的15小時縮短到13小時25分鐘,正午太陽高度也由夏至的73°32′降低至61°34′,人們可以明顯感覺到太陽開始偏南了。隨著太陽高度的繼續降低,所帶來的熱力也隨之減弱[1]。

中文名

處暑

外文名

the Limit of Heat

代表寓意

表示炎熱暑期即將過去

氣候特點

氣溫下降,秋老虎,雷暴

所屬季節

秋季

時間點

每年8月22或23或24日

太陽位置

太陽到達黃經150°

前一節氣

立秋

後一節氣

白露

風俗活動

放河燈、開漁節、潑水習俗

風俗食物

吃鴨子

農事活動

搶收搶曬

養生

滋陰潤燥

三候

鷹乃祭鳥;天地始肅;禾乃登

屬性

農曆二十四節氣之第十四節氣

屬性

農曆七月中氣

正確讀音

chǔ shǔ。:

  但是,話說回來。一般來說,我們都熟悉大暑、小暑,但是24節氣中,還有一個處暑,那麼處暑是什麼意思呢?和大暑有什麼區別呢?看看下面的文章你就知道啦!

  一、處暑是什麼意思

  處暑是農曆24節氣中的第14個節氣,在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此時太陽到達黃經150度。處暑意思是炎熱的暑天就要結束了,因為這時三伏已過,或近尾聲。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處,止也,暑期至此而止矣。”也就是說,到了處暑,暑氣就將結束,大部分地區的氣溫將會逐漸下降。

  二、處暑和大暑有什麼區別

  1、所處氣溫變化時期不同

  處暑既不同於小暑、大暑,也不同於小寒、大寒節氣,它是代表氣溫由炎熱向寒冷過渡的節氣。

  大暑一般處在三伏裡的中伏階段。這時在我國大部分地區都處在一年中最熱的階段。

  2、代表三候不同

  我國將處暑分為三候:“一候鷹乃祭鳥;二候天地始肅;三候禾乃登。”此節氣中老鷹開始大量捕獵鳥類;天地間萬物開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類農作物的總稱,“登”即成熟的意思。

  中國勞動人民將大暑分為三候:“一候腐草為螢;二候土潤溽暑;三候大雨時行。”古人認為螢火蟲是腐草變成的;第二候是說天氣開始變得悶熱,土地也很潮溼;第三候是說時常有大的雷雨會出現,這大雨使暑溼減弱,天氣開始向立秋過渡。

  3、養生食物不同

  ●處暑宜吃潤肺之物

  在處暑前後如果感到口乾舌燥,以性幹寒的麥冬或石斛泡茶,有助消暑熱,還能養陰;以雪梨加入蜂蜜、川貝泡水飲用,更是有化痰止咳、生津養肺的作用,也適合氣虛的人士。

  ●處暑宜吃涼茶

  處暑煎藥茶的習俗自唐代以來已盛行。每當處暑期間,家家戶戶有煎涼茶的習慣,先去藥店配製藥方,然後在家煎茶備飲,意謂入秋要吃點“苦”,在清熱、去火、消食、除肺熱等方面頗有好處。不過,處暑時節應少喝涼茶,因為此時的暑熱並不嚴重,而涼茶過度苦寒,易傷脾胃,同時也對肺和腎無益。

  ●處暑宜吃糯米

  糯米有養陰的功效,秋季可以適當喝點糯米粥。糯米,其味甘、性溫,入脾腎肺經,能夠補養人體正氣,具有益氣健脾、生津止汗的作用。吃了後會周身發熱,起到禦寒、滋補的作用。秋季適當吃點糯米類食物,對身體會有很好的補益作用。

  ●處暑宜吃龍眼

  處暑過後要進入秋天,中醫上有“補秋”的說法,所以少喝涼茶、多吃龍眼是有道理的。這個時候講究“補氣”、“補血”,要避免寒涼的食物;同時龍眼偏溫性,有益心脾,補氣血,有滋補養氣的作用,在這個節氣食用是有益的。

  ●處暑宜吃鴨子

  南京人傳統的飲食習俗是在“處暑”時節吃鴨子。鴨子味甘性涼,肥瘦適宜。老南京人都會去熟食店買半隻鴨子回家;有空的人都會在家燉上“蘿蔔老鴨煲”或做“紅燒鴨塊”送給鄰居,這就是俗語中說的,處暑送鴨,無病各家。

  ●處暑宜吃烏梅

  烏梅中的有機酸含量非常豐富,能有效地抑制乳酸,降低疲勞感,除掉使血管老化的有害物質。所以處暑節氣喝酸梅湯可以消暑提神、生津止渴,讓肌肉和血管組織恢復活力。此外,吃多了肉時,喝酸梅湯還能幫助體內酸鹼值達到平衡。

  大暑宜喝藥粥

  《醫藥六書》贊:“粳米粥為資生化育坤丹,糯米粥為溫養胃氣妙品”。可見粥養對人之重要。藥粥雖說對人體有益,也不可通用,要根據每人的不同體質、疾病,選用適當的藥物,配製成粥方可達到滿意的效果。

  大暑宜飲水

  大暑需要及時補充水分,平時喝開水最好,也可以飲用綠豆水、菊花茶等清暑藥茶,出汗的較多的飲用糖鹽水、茶水等,適當補充鹽分和礦物質,以維持身體的電解質平衡,避免脫水。

  大暑宜吃綠豆

  中醫上說:“綠豆味甘,性寒,有清熱解毒、消暑、利尿、祛痘的作用。據《本草綱目》記載綠豆:”厚腸胃、作枕、明目、治頭風頭痛、除吐逆、治痘毒、利腫脹“。

  大暑宜吃冬瓜

  中醫認為,冬瓜味甘、微寒、無毒,有清熱毒、利小便、止渴除煩、祛溼解暑的功效,是一種解熱利尿比較理想的日常食物。連皮一起煮湯,效果更明顯。

  大暑宜吃苦瓜

  苦瓜性平、味苦甘,能清熱、消暑、生津、清心、明目。傳統醫學認為,苦瓜生則性寒,熟則性溫。生食清暑瀉火、解熱除煩;熟食養血滋肝、潤脾補腎,能除邪熱、解勞乏、清心明目、益氣壯陽,還能緩解熱病煩渴、中暑發熱、痢疾、痱子等。

  三、處暑民俗有哪些?

  1、採菱

  梁武帝有詩道:“江南稚女珠腕繩,桂掉容與歌採菱。”李白也有詩道:“菱歌清唱不勝春。”足見六朝以來,採菱唱詠的風氣很盛,文人墨客將其寫人詩詞歌賦,也十分普遍。

  處暑前後,菱角結實正旺,女子身著布衣釵裙,邊歌便採,清風徐徐,蘭舟微蕩,可稱人生之樂事。

  菱的根莖可當蔬菜食用,菱角殼又可入藥。老而堅硬的黑色菱殼,燒成灰後,以香油調敷,能治療頭面黃、水瘡、無名腫毒等。

  2、祭祖迎秋

  處暑節氣前後的民俗多與祭祖及迎秋有關中元的民俗活動,俗稱“作七月半”或“中元節”。

  處暑前後民間會有慶贊舊時民間從七月初一起,就有“開鬼門”的儀式,直到月底“關鬼門”止,都會舉行普度佈施活動。據說普度活動由“開鬼門”開始,然後豎燈篙、放河燈招致孤魂;而主體則在搭建普度壇,架設孤棚,穿插搶孤等行事,最後以“關鬼門”結束。時至今日,已成為祭祖的重大活動時段。

  此外,處暑之後,秋意漸濃,正是人們暢遊郊野迎秋賞景的好時節。處暑過,暑氣止,就連天上的那些雲彩也顯得疏散而自如,而不像夏天大暑之時濃雲成塊。民間向來就有“七月八月看巧雲”之說,其間就有“出遊迎秋”之意。

  3、開漁節

  處暑以後是漁業收穫的時期,沿海地區常會在此節氣舉行多種形式的祭海祈福活動,歡送漁民出海,期盼漁業豐收。

  這時海域水溫依然偏高,魚群還是會停留在海域周圍,魚蝦貝類發育成熟。因此,從這一時間開始,人們往往可以享受到種類繁多的海鮮。

  4、放河燈

  河燈也叫“荷花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

  放河燈是為了普度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蕭紅《呼蘭河傳》中的一段文字,是這種習俗的最好註腳:“七月十五是個鬼節;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託生,纏綿在地獄裡非常苦,想託生,又找不著路。這一天若是有個死鬼託著一盞河燈,就得託生。”

  5、吃鴨子

民間有處暑吃鴨子的習俗,其因是老鴨味甘性涼。做法也花樣繁多,有白切鴨、檸檬鴨、子姜鴨、烤鴨、荷葉鴨、核桃鴨等。北京至今還保留著這一習俗,通常處暑當日,北京人就會到店裡去買處暑百合鴨等。

6、潑水降溫

  潑水習俗不僅中國有,在日本,從大暑到處暑的一個月時間內,各地都有組織潑水降溫的習俗




羅小丑


處暑,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四個。處,止也,處暑也就是“暑”(的這種狀態)到此為止了,也就是傳統意義上的夏季完事了。

為什麼叫 處暑,而不是叫出暑,這是有講究的。古漢語中,“暑” 意思就是熱的意思,按照熱的程度,“暑” 有三個節點:小暑—大暑—處暑, 小暑在立夏之後,意思是說,開始熱了,但還不是特別熱(預警的那架勢);大暑 實際上就是熱的程度上加碼了——一般來講大暑正好在中伏前後,不會差太多,然後是處暑,完事了,以後就不熱了。

要注意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暑和民間的伏並不是一個概念,伏是根據陰陽五行干支來定的另一個概念,伏是指陽氣熾盛陰氣蟄伏之意。時間上,夏至後第三個庚日入伏,第四個庚日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三伏,這裡面初伏/三伏是固定的十天,中伏不定的,中伏是十天或者二十天,所以三伏天有可能是三十天也可能是四十天(取決於夏至與立秋之間有幾個庚日)。

同時,之所以叫 “處暑” 而不是 “出暑”,這裡面還有一層古人的文化意義:處暑 的字面意義是--暑氣停止了——很自然的一種自然狀態;如果換成出暑,則成了 “從暑天/伏天出來了”,這明顯不是那麼自然通順,換句話說,顯得不是那麼有文化,哈哈哈。


Alex桑達


二十四節氣中有“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三暑三寒”:小暑大暑處暑,寒露小寒大寒;“二分二至”:春分秋分,冬至夏至。這名堂都有特殊用意的,古人用詞取名也是有講究的,一要文雅,還要準確又恰如。

處暑有出暑意,但遠不止出這麼淺顯又簡單。出是從裡到外,跟進與入對,有來到,起出,往外,出產,發出,顯露,支出之意。處有居住,交往,存居,處置,辦理等有關,與人更不顯密切關係,更有人為的心理意志存於其中,所以冠以“處暑”比叫“出暑”更文雅有深意又人性化。處更有止住,躲避之意。也體現了人對自然的遵從與崇敬。處暑就是止暑,暑熱漸消之意。用“出暑“叫之,遠不如以“處暑”意深。

暑,就是熱,跟寒相對。夏有小暑大暑,冬有小寒大寒。夏冬相對,暑寒相對。夏熱三伏,初伏小暑後,中伏大暑中,末伏在立秋後,至處暑才止,以“出”說之,意不夠確切,總不如以“處”好。

處暑是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第十四個,是代表陰曆七月中氣的,是秋季第二節氣。太陽黃經於百五十度上,陽曆時間多在8月22,23兩天。暑止並漸消之後,才會感覺有秋涼。





樹德漢碩


友友提出的這個問題!我個人理解為二十四節氣中!小暑是入伏、大夏是中伏、立秋只是水冷三分!處暑是夏季結束!有的熱!故稱立秋十八暴!處暑十八鬧之說!白露已到就進入初秋了!因此二十四節氣是隨氣候變化總結而成!謝謝!敬請指點!🙏🙏🙏🌹🌹🌹🌹🌹



張少明5


雖是立秋後,仍處暑熱中。故叫處暑。😁😁


聽雨穿林1


為什麼不叫出署,先說說什麼是處暑,知道什麼是處暑了,就知道為什麼不叫出署。


處暑24節氣的第14個節氣,處暑的到來意味著最熱的天氣就要過去了,處暑一般在陰曆七月中到來,處暑一到熱氣全跑,這是一個慢慢降溫的節氣,一天會比一天涼快和清爽,尤其是晚上和早晨,這個時候的雨水也會多起來,有句民間古語是這麼說的:熱暑天熱暑天處暑來後早晚天,意思就是處暑來後就涼快了。

還有一些老古語是這麼說的;

處暑天還署、好似秋季的老虎。

處暑天署不署、要看大中午。

處暑雨、滿地掉米。

處暑早下雨、家裡全是米。

處暑不下雨、旱米粒粒再蜂蜜。

處暑高粱紅、遍地螢火蟲。

處暑過,糧滿舵。

看到這祖輩傳下來的順口溜,也是非常靈驗的。所以說為什麼不叫出署,而是處暑,應為這個《處》是過完署天的意思。


老去的80後小趙


“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處”含有躲藏、終止的意思;是炎熱離開的意思。處暑由此而得名。


樸賢人


“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處”含有躲藏、終止的意思;是炎熱離開的意思。處暑由此而得名。


誰攀不起


處暑是正在暑中,讓你和酷暑談戀愛的意思,你看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吧。哈哈



悠然見紫露


處暑到來、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氣溫將逐漸下降。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處暑正當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