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我們可以淡然些!

對於教育,我的心態越來越平和了!心態越來越平和,可能跟年齡有一定的關係,更重要的是,可能想明白了一些事情。

其一。誰有能力按下牛頭讓牛喝水?如果你有農村的生活經歷,你一定知道一般很難做到,要有牛有喝水的願望才行。同樣的道理,你很著急,孩子不著急,有用嗎?自然是沒有用的。

其二。誰有能力讓歪脖子樹變直?我敢說,讓他有變化可以,但要改造得和初始就直的樹一樣,可能性很小。孩子交到你手裡,已經是半成品,遺傳基因,家庭教育,成長環境共同作用成了你所看到的眼前的他。

其三。誰能保證開展的教育一定產生作用?老師能不能無條件愛孩子是變數,無條件愛了方法對不對是個變數,方法對了孩子能不能捕捉到,也是一個問題。疫情期間尤其如此,老師在網的這一頭,孩子在網的那一頭,相隔何止萬水千山?隔著虛擬的網絡,看不到孩子的眼神,教育的影響和作用到底有多大?

教育,我們可以淡然些!

看到這裡,有些朋友估計已經憋不住要罵人了:要你老師何用?千萬別誤會,我只是想表達一個意思:作為老師,可以有很大的作為,但是很多時候,作為的空間也是很有限度的。你要相信教育的力量,但也不要迷信教育的作用。僅此而已!

人生中,兩件事刻骨銘心。

1991年夏天,我從鎮中畢業,以全校前幾名的成績考入高中。鄉下教育確實不如縣城,班裡半數學生來自城裡,成績還算優秀的我排在班級末尾,只比舉重特招的同桌略高。三年後我參加高考,以全班第一的成績畢業。這其中有我努力的結果,更與突發事件把我喚醒有關。1993年暑假,爸爸因病去世,晴天霹靂的同時,讓瞬間明白,未來的路要靠自己。


高中時英語是我的強項,上大學後有些放鬆,考了三次英語四級,你可能難以置信,成績一直在56~59之間徘徊。畢業之前,班主任和我說,再不考出來,沒有機會了,學位估計也沒了。同時,送我一本朗文字典,一疊china daily,私人辦公室對我開放。最後一次考試,在聽力完全不懂的情況下,我考了73分。你說,這是緊迫感使然,還是因為老師的鞭策,還是兩者兼具?

教育,我們可以淡然些!

成長需要機緣,你想力挽狂瀾,你想推倒重來,願望是美好的,也是天下人共同期待的,但確實是不太現實的。一個孩子發生蛻變,基於很多要素,可能是天時、可能是地利、可能是人和,也可能是他們的綜合作用。

佈置同樣一個作業,有的同學認真完成了,有的同學應付了事;有的同學迅速完成,有的同學拖拖拉拉。一個人所經歷的一切事件共同組合成一個人獨特的一生,任何勤奮和偷懶都會在這個結果當中加以體現。最優秀的人才,才未必是最聰明的,恰恰相反,往往是最勤奮的。相信,這些道理孩子同樣懂得,但有的孩子選擇做,有的孩子選擇不做。

孩子與孩子的差異,家庭與家庭的區別客觀存在。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每個孩子當下的狀態,早年已經打下了大部分的基礎。這是學校教育的起點,也是不可改變的事實,與其著急上火,不如或等待或創造時機讓孩子成長。建設是戰勝焦慮的最好方法,相比較於著急上火,更好的選擇是找到激活孩子的力量和驅動孩子成長的路徑。

教育,我們可以淡然些!

一把鑰匙開一把鎖,要找到適切的方法,又談何容易?倘若暫時沒有適合的方法,除了提出基本的要求和規範外,我們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用實際的行動和人格去影響感染學生,啟迪他們成長。至於學生能不能覺察,並且轉化成生產力,要看他的慧根和機緣,難以強求。

作為教師,沒有必要著急;作為家長,同樣要多一份淡然。

當下疫情,停課不停學,家長普遍焦慮。既然居家學習不可逆,我們就要嘗試接納並用積極的視角來看待。孩子居家學習成長,家長陪伴自己左右,煮茶燒飯談天說地,說實話,也是難得的愜意時光。細細想來,父母和孩子朝夕相處的時光屈指可數。

對孩子而言,居家學習,吃好睡好,孩子上課之餘,適當看看電視刷刷手機,學習成長多了一份彈性,何嘗不是營養均衡的成長方式?居家學習,每天關注國計民生,在與社會接軌的過程中明確方向,收穫力量,實現精神成長,學習從被動走向主動也並非沒有可能!

教育,我們可以淡然些!

寫這篇文字,可能會遭人唾罵。可能有人會說,你當老師天天在家,當然沒有問題了。我們孩子還小,沒有自控力,你是站著說話不腰疼。

毫無疑問,這些都是實情,但就網課而言,同齡的孩子情況相仿,大家的機會均等,公平的較量。在相同的背景下,孩子的表現不盡如人意,我們更加憂慮著急乃至情緒失控,其實,恰恰暴露了一些問題。多對內思考,積極探索根源,或許是成長的開始,問題解決的起點。

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三位一體組成大的教育環境。和不完美的孩子相處,是家長的宿命。和有差異的孩子相處,是老師的宿命。對此,我們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

教育孩子,誰也代替不了誰。孩子的成長,同樣誰也不能替代。教育孩子要細水長流,孩子的成長要文火慢燉,不論是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心急火燎解決不了實質性的問題。這麼說,並非提議放棄對孩子的管教,恰恰相反,只是希望對於孩子的成長,能多一份淡然平和,用和善而堅定的正面教育推動孩子的發展,助力孩子收穫幸福美滿的人生。

讓我們各司其職,帶上思考和智慧,陪伴孩子一起安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