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NBA小球時代的完美核心是什麼樣的?

九-王子


NBA小球時代攻防節奏極快,需要提速轉換,需要無限換防,需要掌控球隊,需要有投射能力。

因此我覺得小球時代的完美核心應該是:

保羅的球商,洞察球場時機的敏銳能力。

科比的戰鬥精神。

喬丹的後仰投籃能力。

納什般大師級的傳球技術。

阿倫艾弗森的crossover能力。

庫裡的三分球能力,可以在半場的任何地點,任何時間出手

詹姆斯的全面性,身體的強度性和抗噪鑿性。

字母哥下快攻時候的轉換能力和超強的身體天賦。

萊昂納德的死亡纏繞防守能力。

這會是一個無所不能的的球員.


鵬仔侃體育


高位擋拆逐漸成為了無可替代的陣地戰起手式,換防成了衡量防守水平的重要指標,中距離慢慢變成了只有杜蘭特保羅們才有資格使用的屠龍之技,後衛和側翼取代了大個子成為了錢應該優先砸的位置,時代終於給武切維奇開了一份放在十年前算侮辱性報價的合同。

五年不看NBA,你就會發現你已經無法看懂比賽了。

空間利用率最完美的組合不就是持球核心小後衛和終結型大中鋒嗎?但你在尋找進攻端最大利益和最大錯位的同時,先要在防守端也揹負起被別人點名的體型差;

你要獲得最高質量的空間就要囤積足夠數量的射手,3D是稀缺資源,極致空間陣容往往意味著小而護框差,單防弱點多且協防破壞力不足,最終變成對轟大戰。

死亡五小牛逼嗎?但伊戈達拉和追夢越到後期越拖空間,從走在時代前面變成被拋到時代後面,到了2019年,勇士已經成為了一個主要靠三叉戟個人能力強投,攻框便秘的強解型球隊;

18火箭翻版五小厲害嗎?厲害,但阿里扎第二年就走了,18年攻防兼備的克里斯保羅變成了進攻上限更高但防守端不足以成為強點的威少,兩個標準的“攻強守弱”版核心後衛。他們用了足足兩年的時間,直到今天都沒再能重現昔日的防守。




鍋們談球嗎


榮幸回答

我認為小球時代完美的核心應該是來自俄羅斯有“ak47”之稱的基裡連科,可以說他是一名生錯時代的球員。

作為小前鋒的基裡連科身高2米06,生涯場均11.8分,5.5籃板,2.7助攻,1.8蓋帽,1.4搶斷,可見他是非常的全面,儘管他的身高到了2米06,但是他的速度仍是非常的敏捷,從而給他的協防帶來巨大幫助。04-05賽季,他送出了場均3.3的蓋帽,這讓他成為NBA歷史上唯一一個非內線的蓋帽王,足以見他恐怖的防守能力,就連科比也沒能逃過他的防守,曾經一場比賽裡基裡連科在90秒內送給科比4個火鍋。而他最經典的比賽也是面對湖人打出的,那場比賽裡他打出了14分,8板,9助攻,6搶斷,7蓋帽的5×5全面數據,就連禪師也在賽後評論:“我們的隊員都跟瘋了一樣,排隊去給他蓋帽。”

要知道那時候NBA的節奏仍是十分緩慢,如果基裡連科放在如今這個小球時代,不難保證他可能會轟下五雙這一超級歷史性數據,同時他高超的協防能力絕對是如今鋒線的惡夢。

要知道已經36歲的伊戈達拉仍能獲得2年3000萬的合同,要是基裡連科絕對是作為核心球員來拿頂薪合同。




TiiBo體育人


我覺得NBA小球時代的巨星應該是全面的,而且移動有速度,例如基裡連科,他是我認為有可能讓格林失色的球員太全面了,在現在的話我認為是詹姆斯,全面且偉大,其實在14年的馬刺,波波維奇老爺子對迪奧的使用,是讓人眼前一亮的,15年老鷹的保羅米爾莎普,勇士的格林,這些球員都具有球商,身手全面


小時e關


四年三冠的勇士


小北體育


當然是18季後賽的詹姆斯。原因如下

1.超強的攻框效率。

說到這個,可能要從克利夫蘭五號位的進化史講起。

從2015年騎士在總決賽遭遇傷病,被迫祭出莫茲科夫和特里斯坦雙塔,試圖和勇士降速拼陣地,以彌補自己火力不足的缺憾,導致背傷困擾的勒布朗整個系列賽都攻框困難,最終被G4蓄力完畢的勇士召喚出死亡五小直接打爆開始,騎士就在五號位輕型化的路上一去不返。

作為騎士隊內的傳統中鋒,莫茲科夫在16賽季漸漸被棄用。那之後,克利夫蘭就陷入了湯普森vs樂福的選擇困難症。

樂福作為一個極具威脅的大個射手,能為勒布朗和歐文更好的拉開突破空間,並能夠參與許多無球反跑和繞掩護的戰術針對對面的大個子,逼迫對手撤下自己的護框巨人,和騎士玩對打突分的小球,再用勒布朗在突分領域天下無敵的豐富經驗擊敗他們,但樂福同樣意味著糟糕的護框、極其容易被點名、以及無法參與協防。

雖然沒有射程,但湯普森好歹能用參與擋拆和拼搶二次進攻籃板來消弭自己進攻端的負面影響,並能提供還算不錯的換防和籃下保護,起碼,在2016年,湯普森依然能受到騎士的信任,在搶七大戰的最後三分鐘留在場上。

但從2017年開始,騎士就不相信均衡了。一方面,湯普森的進攻水平在悄然滑落,另一方面,聯盟水漲船高的三分球需求又引領了一次新的進攻變革,而騎士對科沃爾的成功引援更是加劇了他們打“一星四射”的自信,樂福開始試著在一些重要比賽的最後時刻代替湯普森,但湯普森依然能保留首發的地位。

至於2018年賽季開始後,一切都變得不一樣了。

—歐文出走,球隊失去了一個30%回合佔有率的持球人,球隊的進攻開發變得十分艱難,需要大量依賴勒布朗。而作為一個攻框為主跳投為輔助的前鋒,必須降低勒布朗的進攻難度以延長他的體力槽。

特里斯坦自身的實力在常規賽再次下滑,而騎士後衛線以JR為首的集體老化,已經讓騎士的防守徹底變成了哪怕上湯普森也根本救不回來的宇宙級大坑。既然如此,那就放棄治療吧。

於是,騎士終於能擺出理論上的極限一星四射:希爾+JR+科沃爾+勒布朗+樂福(或者上格林稍微削弱一點空間)。鑑於科沃爾、JR、樂福三個人都是防守弱項,勒布朗因為進攻負擔過重也沒辦法參與協防,這套陣容的防守之爛是宇宙級的,那就必須用進攻端驚人的高效懟回去。

是的,就是勒布朗的攻框。

在常規賽,這套陣容經常顯得過大於功,是因為在漫長的常規賽裡,33歲的勒布朗根本沒辦法拿出自己真正的攻框水平:

2018年常規賽,勒布朗每場突破11.7次,得分率70%。別說聯盟頂尖了,突破次數還沒有火箭空間加成下的保羅多,聯盟有二十多個人每場突破都比詹姆斯多,雖然勒布朗的效率依然一騎絕塵,但這個產量對於想打這個陣容的騎士一樣是不可接受的。

但季後賽,一切都不一樣了。傳說中的全力詹,在得分效率幾乎不變的情況下,把突破次數狂提到了18.5次,一下子就給騎士稀爛的防守提供了超強的進攻拖底。

常規賽的划水taco勒,季後賽變成了聯盟第一攻框勒。

騎士雖然防守爛外加進攻只能靠勒布朗一個人,但怎麼說也有不錯的空間牽扯力,再加上樂福作為一個能投射、能空切且能背身坐兩下錯位的大個子,具備一定的戰略價值。

當騎士擺出之前提過的“一星四射”之後,在騎士對面的球隊就必須得用一個力量足的側翼單防勒布朗、一個不至於被無球甩飛的機動型外線防科沃爾(協防資源-1)、一個不能被樂福隨便背身刷分的內線追樂福(協防資源-1),只有對位JR、希爾/傑夫格林的球員可以適度協防。

最優先的攻框局面,點名小個後突破。

稍微不那麼好的突破局面,利用擋拆的加速距離衝擊大個子。

實在不行,也可以面框拉開一打一同位置或者大體型球員,需要後退以獲得一點衝擊距離並加上一點節奏變化——也能打,就是累。

但是,攻框手段是有產量上限的,勒布朗自己的體力經不住這樣突一整場,他可是經常要打44分鐘的人,於是,18季後賽詹姆斯又掏出了新的武器,幹拔。

2.季後賽永遠在線的跳投

在NBA,所有進攻手段都可以被劃分成四個檔次,沒用-懲罰-威脅,以及武器。

而勒布朗詹姆斯這個球員最BUG的一點就是,他在大樣本下明明是一個投籃偏弱,日常被繞防挑釁,在眾多持球投大神裡只能被歸結到“懲罰”裡面,偶爾向“威脅”這個層次搖擺的跳投手,但在他必須要命中跳投的系列賽、場次、局面中,他每一次都真的能命中。

從2013年被馬刺放三步然後在G7狠狠回擊開始,季後賽勒布朗的持球投經常被對面當成“懲罰”,然後打著打著就成了“威脅”,簡直不可理喻。或許真的只能用偉大的球員更能集中注意力以及所謂“冠軍的心”來解釋了。

18年常規賽,他每場用幹拔得到6.3分,有效命中率是46.8%,屬於丟進持球手的人堆裡就找不到的平均水平;

但是呢,季後賽的勒布朗,在有效命中率從46.8%變成47.8%略微攀升的情況下,一口氣把每場的幹拔跳投得分漲到了9.1分——和攻框一樣,又是絲毫不講道理既增權又保效。

每場用47.8%的有效命中率,用幹拔跳投得到9.1分是個什麼產量水平?——常規賽麥科勒姆每場用48.8%的有效命中率拔出8.9分。

雖然防勒布朗肯定是優先防突破,防CJ優先防投籃,但這起碼意味著,18季後賽勒布朗最後呈現的跳投效果是CJ級的,而他還是聯盟第一季後賽攻框手。

如果不是因為2018年的火箭完成了瘋狂試驗的極致轉型,把比賽變成了兩個持球核心的單挑表演,導致保羅和哈登出手了極其誇張的持球跳投,導致這兩個外星人甩開整個聯盟一大截。綜合產量效率,18季後賽的勒布朗甚至能說自己是NBA裡最好的持球投選手之一。

我們常常開玩笑說勒布朗如果有庫裡的投籃就會天下無敵,對於18年季後賽的詹姆斯而言,有點接近了,起碼他的小點點很靠近利拉德。

他能內心毫無波動的投進這種被羞辱式放空後的懲罰跳投:

他能面對那些突起來比較麻煩的對手進這種科比式的面框耍帥投。

他甚至還能進這種不知道在做什麼的XJB投。

以及這種把花園直接打到呆滯,一度在第一節讓凱爾特人區的直播熱線嘀咕,“額,幫主上次砍63分也沒贏吧。。。”的神仙級後仰三分。

這就尼瑪很離譜。防守人除了惡毒的喊一句NMSL然後等他自己體力耗盡之外,怎麼防?什麼策略防?沒法防。

對了,18季後賽勒布朗0-3英尺的籃下命中率是79.1%,生涯最高;而字母哥19賽季的0-3英尺籃下命中率76.9%,也是生涯最高。

常規賽CJ級別的持球投表現,字母哥的籃下效率,多點了一點失誤的兩米保羅,一次季後賽雙壓哨的鋼鐵心臟加持,再加上42分鐘,關鍵場次可以不下場的超長待機,這就是18季後賽的勒布朗-詹姆斯。

等等,好像還沒完,他還會下面這招:

3.皇帝點名

我一直認為,所謂的季後賽體質都能從籃球的角度找到一些客觀解釋,而不是隻能讓大家嘀咕兩句大心臟和天生大場面。

從理性的角度,一名超級巨星季後賽的爆發可能是因為

——注意力的高度聚焦,勒布朗季後賽就有關閉社交媒體的習慣。

——上場時間的增加,18季後賽勒布朗比常規賽多打了將近半節。

——季後賽的比賽總數和賽制安排,能讓球星更好的休息,而不需要顧忌體力分配。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季後賽是針對反針對的比賽,不止球隊能針對球星,球星也能針對球隊。

常規賽的勒布朗可以每場XJB亂拔兩個三分,能點到就點點不到就算胡亂突一兩個完事,但季後賽的勒布朗可以每回合都打同一個戰術,揍同一個弱點,在一次回合中第一次沒打出來就用剩下的十四秒再打一次,這是最重要的變化。

各種針對裡,在小球時代的巨星身上最常見也是最具體的一種體現,就是點名了。

一則已經被許多寫手老師援引過的數據,18年季後賽勒布朗在成功點名後的百回合單挑效率(面框+背身),高達120分,比常規賽足足高出了15分。這又是個什麼概念呢?

那年季後賽最好的進攻球隊金州勇士,百回合進攻效率是113.9分,比他低五分的球隊是那年的凱爾特人。換句話說,如果你能像2K一樣點開設置把“疲勞”調成關閉,然後始終上一星四射,勒布朗無限點名,除非你做了一堆準備工作並且還防守資源豐富可以拒絕被點,不然勒布朗一個人就能用錯位單挑輸出超越銀河戰艦的進攻功率。

當然了,現實中,騎士沒辦法一直空間這麼好,勒布朗更加沒辦法維持無限點名的體力,但這賽季裡,起碼有一場,他差點面對銀河戰艦,真的做到了一個人壓制整個艦隊,瘋狂輸出了47分鐘。再由現實殘忍的告訴他,籃球不是一個人的運動。

關於點名的事,討論的太多了,我也不想再展開,但我想說一點:

不要把空間加成下的點名戰術完全侷限於“勒布朗對位誰誰誰得了多少分”這種紙面上的淺層數據中,這是一個戰略武器,自然也有戰略級別上的影響。譬如總決賽上科爾為了對策這種點名,祭出了庫裡延誤後回追,讓勒布朗處於很難點到庫裡、點到後也不剩下幾秒鐘的狀態。

“常規賽CJ級別的持球投表現,字母哥的籃下效率,多點了一點失誤的兩米保羅,一次季後賽雙壓哨的鋼鐵心臟加持,再加上42分鐘,關鍵場次可以不下場的超長待機,這就是18季後賽的勒布朗-詹姆斯”

在習慣性結果論的世界裡,我們總會對失敗者諱而不提,但站在一個不帶私心的籃球迷角度,如果因為沒有贏到最後而被埋沒,反倒是我們的罪過了。

其實,我認為數據不能體現到完整觀看18季後賽勒布朗系列賽的心情,在那年的季後賽裡,他最讓人驚歎也是數據最難以具體體現的,就是他的技能包是隨著系列賽的進行逐漸堆上去的。

拿首輪舉例,一開始步行者用內線對JR加強禁區協防增加了勒布朗的點名難度,用博揚強硬的對抗拒絕換防——勒布朗開始點內線;

當步行者進一步調整對位和協防策略後——勒布朗開始用雙掩護,左右隨機點名;

等到打到了天王山——勒布朗開始不點名強攻博揚;

等到打到了搶七,盧指導不得不首發TT加強防守進一步增加勒布朗的攻框難度後——勒布朗開始狂進跳投。

真的就像那年季後賽被用爛的比喻一樣,勒布朗彷彿是在進行超一(R1G2)、超一全功率(R1G7)、超二(R2G2)、超三(R3G2)超賽神(R3G6),最終到了總決賽第一場的自在極意。







村夫籃球


五個位置能夠做到無線換防,五個人能攻能守,都具有運球以及突破能力,參考今年全明星賽上勒布朗詹姆斯+科懷倫納德+安東尼戴維斯,外加科比布萊恩特和凱文杜蘭特,杜蘭特的錯位、倫納德的死亡纏繞、詹姆斯的大局觀、科比的得分能力外加戴維斯的移動能力,做到攻守兼備。






Allen籃球說


NBA小球時代的最完美核心,該擁有杜蘭特的進攻+倫納德的防守+詹姆斯的大局觀+喬丹的意志力



NBA進入小球時代的標誌,是15-16賽季庫裡用精準的三分球帶領勇士取得73勝9負的戰績,導致整個聯盟颳起“三分狂潮”,自此,各支球隊的重心由內而外,NBA正式進入小球時代

雖說是庫裡引領NBA進入小球時代,但小球時代最完美的核心卻不是如庫裡一般的控衛,而是像杜蘭特、倫納德、詹姆斯一樣的小前鋒

小球時代,是小前鋒的盛世



內線為王,太剛,外線為主,太柔,剛柔並濟是《論語》裡的中庸之道,內外兼顧是NBA的必勝之匙,而處於“中庸”位置的球員,就是NBA裡的小前鋒

僅就目前而言,NBA現役球員中取得成就最高的是詹姆斯、杜蘭特、庫裡、倫納德,無獨有偶,他們其中的三人都是小前鋒, 只有庫裡一個控衛

因此,小球時代完美的核心應在小前鋒中擇優選取,畢竟四分之三的概率要遠大於四分之一

詹姆斯、杜蘭特、倫納德,誰是完美核心



詹姆斯:場均27.1分7.4籃板7.4助攻,1次得分王,15入選NBA最佳陣容,6次入選最佳防守陣容

杜蘭特:場均27.0分7.1籃板4.1助攻,4次得分王,9次入選NBA最佳陣容

倫納德:場均18.6分6.4籃板2.7助攻,3次入選NBA最佳陣容,5次入選最佳防守陣容,1次搶斷王,2次最佳防守球員

從三位球員各項數據及榮譽中顯示,杜蘭特善於進攻,倫納德精於防守,詹姆斯攻防全能,可以說三位球員中,詹姆斯已是完美的核心,但既然追求完美,我們何不將完美演繹到極致,在完美之前添加一個“最”字

NBA小球時代最完美的核心是什麼樣的



小球時代,是小前鋒的盛世,而小前鋒中,以攻防全能的詹姆斯巨首,但平心而論,詹姆斯在進攻端不及杜蘭特,在防守端弱於倫納德,因此最完美的核心應是三者的結合體,杜蘭特的進攻+倫納德的防守+詹姆斯的大局觀

三者結合,已是小球時代最完美核心嗎?NO,最完美核心還有一項特質是詹姆斯、杜蘭特、倫納德都不具備的,那就是意志力,一種不拋棄,不放棄的精神,而這種意志力,在喬丹的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因此,NBA小球時代最完美的核心是詹姆斯、杜蘭特、倫納德、喬丹四者的結合體


籃球巴圖魯K


毋庸置疑勒布朗詹姆斯


青春加時賽


“小球”戰術是指一種關於戰術的想法或觀念——當球隊在球場上沒有魁梧的中鋒時,利用球員們的輪轉和球的高速運轉來製造出投籃的空位,更加快速地得分,讓球隊在短時間內具備更強的衝擊力。

很多人多說庫裡是小球時代的革命人物,我認為應該是這樣的,由太陽開創到勇士的成熟,這兩者缺一不可。

小球陣容的核心:必須需要“神射手”來吸引防守,由大個子檔才,並且在這套陣容裡,五個人全部能持球組織,能投三分,能跑快攻,可能需要中鋒放棄腳步來提供火力支援。

然後太陽隊的小旋風可能是世運不佳,而勇士隊剛好能完美演繹者小球戰術的發展和成熟,也給很多人展示了,三分的重要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