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點迷霧中的中國經濟(下)


指點迷霧中的中國經濟(下)

從2019年1月1日起,基本養老保險費、基本醫療保險費、失業保險費、工傷保險費、生育保險費等社會保險費交由稅務部門統一徵收。這無疑給高稅負的中國敲響了警鐘。鑑於此,中國必然將逐漸迴歸“調整結構、減費降稅”的路線上來。而去年中國私營工業企業全年利潤總額才2.4萬億元,這意味著國家將會收割私營工業企業的全年利潤,甚至連本都會吞去部分。“以美為鑑”,中國未來同樣可通過稅負抵扣、減免的方式,促進企業國內投資、利潤迴流。綜上,全球稅改緊逼,中國稅改時間緊,但改革的空間更大,釋放的動能也更強。“無現金運動”幾乎要動搖法幣的地位,大數據掌握了人們的一舉一動,更不用說,以科技巨頭領銜研究的人工智能,可能在未來將吞噬人類的工作崗位。再如中國香港地區,其個稅徵收實行的是2%—6%—10%—14%—17%五級累進稅率,起徵點為5。另外,新加坡的最高邊際稅率僅為22%,巴西27.5%,加拿大33%。基於內外部因素的綜合考量,未來中國將有必要建立指數化的免徵額動態調整機制,甚至從以個人為主體核算的個稅,調整為以家庭為核算範圍的綜合稅,累進個人所得稅也最多變成四級,與企業稅相匹配。

指點迷霧中的中國經濟(下)

之所以被稱為“瞪羚企業”,是因為它們個頭不大、跑得快、跳得高。且年增長速度達50%~100%,甚至可輕易超越十倍、百倍甚至千倍以上,還可迅速實現IPO。據統計,2018年世界500強中虧損公司有39家,中國就佔了12家,數量最多。進一步而言,在新經濟、新科技改天換日的當下,世界500強已日漸式微,新的“效益5大強”正異軍突起。也難怪從2013年至2018年3月,全球“獨角獸”企業多達237家,單美國和中國就瓜分了超七成的企業。不說中國產業大而不強,核心技術、關鍵部件和材料大都被國外“隱形冠軍”所壟斷,“扼喉之痛”亟待內部自力更生來解除。獨角獸”對資本市場的傳統玩法提出挑戰,甚至撼動傳統制度。中國為不錯過“獨角獸”發展成果,引境外上市的“獨角獸”企業迴歸A股,便在今年緊鑼密鼓地提出並實施CDR。一旦達此境界,企業幾乎不存在獨有的員工,這些員工將“從屬於”多個企業,自由分配資源。以此推導,上傳下達、承上啟下的中層幹部便失去了存在的理由。

指點迷霧中的中國經濟(下)

開放、無邊界的網絡空間為國家安全帶來了巨大的挑戰。鑑於此,“反阿里壟斷”聯盟大有演變成“新的壟斷聯盟”之勢,甚至在某種意義上,目前就已經是一種“壟斷聯盟”。命運共同體;另一邊卻是國際貿易摩擦加劇,谷歌退出中國市場已有8年,期間迴歸傳聞不斷,卻遲遲未見“實錘”,扎克伯格學會了一口流利的中文,Facebook卻至今不得其門而入。同樣,美國叫停華為與當地運營商的合作、螞蟻金服在美國的速匯金收購案被迫“流產”。直白點說,當中國人日常生活離不開三件事:阿里、騰訊、百度,這也意味著BAT離被調整不遠了。在再均衡國策背景下,政府和市場雙雙綻放,演繹著“比翼齊飛”的旋律,由此可得,“中國模式”迎來了新的版本升級。國內,同“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政府作為將落地,開創活潑有力的局面;新科技將延續井噴式爆發的態勢,中國很自然地來到新一輪產業革命的前沿,新產業、新經濟將孕育新亮點。騰訊投資的項目總數是阿里的兩倍還要多。大數據的三大特徵決定隱藏在數據山脈中的金礦不容忽略。一個事件、話題就能引爆網絡輿論,引發萬人關注,有關方面被迫面臨無法控制輿論的尷尬處境。

指點迷霧中的中國經濟(下)

“韓國芯”的崛起還有那麼點“小幸運”,這源自美日半導體爭霸及隨後的政治調控。彼時,美國以反傾銷、反投資、反併購等手段發起針對日本半導體企業的反傾銷訴訟案,而另一邊計算機行業需求增長,導致全球市場上256k DRAM嚴重短缺,韓國政府恰好正大力支持發展半導體產業。2018年由於中美貿易戰正式打響,政府愈發意識到半導體行業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將2025年半導體自給率進一步提升至70%。2017年,中國進口芯片數量高達3770億,價值2601億美元;全球集成電路市場規模達4400億美元,中國進口就佔了全球的33%;中國貨物進口額為12.46萬億元,芯片就佔了14.4%。全球77%的手機是中國製造,其中採用國產芯片的僅為3%。這些數據無不證實了中國全球芯片進口第一大國的現實。各大芯片公司每年僅科研費用投入就高達幾十億元不等,一條12英寸芯片生產線月產五六萬片,投資達四五十億美元。即便是中芯國際,成立後也還連續10多年嚴重虧損,直至近3年才開始年度盈利,長期看不到收益的企業、資本方又怎肯冒險一試?一旦貿易禁運,將直捅中國“芯”髒。

指點迷霧中的中國經濟(下)

股市兩條路線與混合行情

國產芯片停滯不前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2003年,中央撥款80億元的專項補貼,還出臺了一系列針對性政策鼓勵發展芯片產業。要趕上發達國家至少需要10年左右的時間。毫無疑問,數字經濟、信息經濟時代,頻道正在切換,中國“芯病”離治癒已經為時不遠!放眼世界,也就只有臺灣地區和美國能生產電腦芯片的“南橋”“北橋”和CPU,臺灣在芯片代工、封測領域都赫赫有名,晶圓代工業產值佔全球67.4%,聯發科橫掃大陸手機芯片市場,日月光全球“封測一哥”的位置無人撼動,臺積電更是一枝獨秀。此番收購雖溢價43%,但其在搶灘技術奇點和中國大市場時的價值卻不可估量。顯然,芯片大勢已非美國所能阻擋,中國憑藉著超級大市場正讓全世界的芯片大佬趨之若鶩。事實上,中國除了龐大的市場,這些年在芯片相關政策和教育上也在暗暗發力。比如,不僅推出中國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在半導體制造設施方面,中國也在到處建據點:紫光集團正在武漢、成都與南京建立製造據點,其中紫光集團旗下長江存儲科技在武漢興建的將是生產3D NAND閃存的12英寸晶圓廠。

指點迷霧中的中國經濟(下)

樓市怪現象

哪怕修到“十二環”,中心點也只有一個,城市依然在圍繞中心城區發展,於是便有了“中國通勤時間全世界最長”之說。據世界銀行統計,全球60%的經濟總量來自港口海灣地帶及其直接腹地。事實上,中國的地緣處於陸權和海權之間的樞。城市新功能將推動城市形態大變樣,目前,不管表現形式如何,城市形態仍停留在與工業經濟相匹配的時代。縣級市區域聯動。所謂大城市,在中國,指的是二線城市及省會級城市,人口幾百萬甚至近千萬。當然,這種顛覆並非自說自話、憑空而生,而是由城市發展的內在邏輯決定,並與新經濟時代城市核心功能異化密切相關。對31個省市區而言,省會級城市核心功能的顛覆與創新,意味著舊的經濟模式被拋棄,新的經濟形態應運而生。而未來二三十年,4萬個鎮都將發生類似的重大變化,對GDP的支撐力度不可估量。到2030年,全球將出現50個超級城市群(圈)。而據“十三五”規劃,未來10年,中國將重點打造20個超級城市圈,這意味著未來全球50大超級都市圈,近一半將來自中國。藉助這20個超級都市圈,中國經濟由點狀拉動到組團式發展,有助於構建中國經濟新增長極及二次城市化的先行地。

指點迷霧中的中國經濟(下)

居高不下的居民槓桿率對消費造成擠壓。且不說外匯儲備撐不起世界最大消費市場的“野心”,人民幣外流也是中國不能承受之重。僅2017年,消費金融規模就大增30%,多家消費金融公司的淨利潤增速超過10%,最高的淨利潤增長高達88倍。在當下,看病支出遠遠高於健身消費,治療支出遠遠大於預防消費,而通過健康管理降低發病率,在預防方面投入1元,達到的效果相當於8元的治療費用和100元的急救費用。一是貧富差距加大制約中低端收入者的消費潛力。《2017年消費升級大數據報告》指出,70後與80後是近三年來最為“堅挺”的消費群體,2017年,70後、80後分別貢獻了49.4%和37.8%的社會消費總金額。對智能產品的追求也是其注重品質、獲得精神滿足的一種表現,70後對智能產品的消費金額比重已達35.1%。橫向來看,中國消費呈現分化態勢。一是區域與群體分化,展現出一線城市在消費降級,三四線城市在消費升級的狀態。鑑於頻頻發生的逆消費升級現象,與其片面地用消費升級或降級描述這個時代,不如說它是消費分級。波士頓諮詢公司和阿里研究院曾發佈《中國消費趨勢報告》指出,未來5年,中國消費市場將有2.3萬億美元的增量,而這個增量中的65%將由80後、90後及00後帶來。

指點迷霧中的中國經濟(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