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位海外留學生的自述:戴口罩會被歧視,有人回國也有人堅守

大眾網·海報新聞3月19日報道

見習記者 文露漪 鄧波

“幸虧回來了!”3月17日,看到英國政府推出“群體免疫”的策略,從英國回國不久,正在江西隔離的留學生王雨薇十分感慨。

3月初,新冠肺炎疫情相繼在多國爆發,留學異國的中國留學生們遇到了難題。他們當中,有人選擇返回疫情已經得到控制的國內,有人選擇相信所在地的政府,繼續留在學校;有人舉起手機記錄疫情下的生活,有人則為未來的學業擔憂。近日,大眾網·海報新聞採訪了4名在不同國家唸書的留學生,通過他們的講述,一窺各國普通民眾的“疫情生活”。

在國外戴口罩是個挑戰

今年1月底,得知國內爆發新冠肺炎疫情,在美國讀研的張瑞陽立刻在亞馬遜購物網站上下單了200個一次性口罩。“當時10美元能買100個口罩,我覺得疫情肯定會蔓延到美國的,也提醒身邊的同學買口罩。但當時沒人在意也沒人買,我只能送了幾十個口罩給身邊的中國留學生。”

很快,張瑞陽發現,即使有了口罩,在美國想把它戴上也是一個挑戰。“在美國,一般只有生病的人才會戴口罩。”他所就讀的大學位於紐約州的小鎮賓漢姆頓,民風相對淳樸,饒是如此,戴口罩坐校車還是會引來注目。“我媽媽也打電話過來讓我戴口罩,可在這裡戴口罩就會被歧視,還好小鎮疫情不嚴重。”張瑞陽只能默默安慰自己。

在英國倫敦政經學院國際媒體與傳播專業讀研的王雨薇就沒這麼幸運了。她嘗試戴口罩在倫敦乘坐地鐵,在地鐵上,曾有當地人故意朝她大聲咳嗽。

由於父母住在武漢,早在去年12月下旬,王雨薇就關注到了“不明原因肺炎”的消息。一開始,她和父母都以為這種肺炎可能是食物中毒或者食用了不乾淨的海鮮導致的。直到今年1月下旬,王雨薇看到英國也出現4例新冠肺炎疑似病例的新聞,才覺察出情況不妙。

當時倫敦很多地方都買不到口罩,她趕緊通過購物網站下單預約,結果等了一個月都沒發貨。“那時候亞馬遜上的口罩是每30片賣8英鎊,現在漲到每10片賣9英鎊。”她發現,英國人也開始關注新冠肺炎了。

那段時間,王雨薇每天打開手機裡,當地媒體“怪腔怪調”地有關中國的疫情的報道,都讓她又生氣又無語。“這是西方媒體的日常操作,渲染得很嚴重。”

王雨薇每天上午需要出行,她特意選擇了感染風險較低的公交車。“倫敦有的地鐵站和火車站在一起,人更多,風險更高。”

直到2月下旬,王雨薇顧不上戴口罩是否會引來奇怪目光了,她感覺已經到了不得不戴的地步。“那時意大利已經有上百例感染,英國那麼大,流通性那麼強,英國人也很喜歡去意大利旅遊,可是報道出來的數字顯示英國只有20例感染,這非常不科學。我和其他留學生同學推測,英國3月初一定會開始爆發疫情。”然而即便在這樣的情況下,走在倫敦的大街上,她幾乎沒見過有西方面孔是戴著口罩的。

在被王雨薇認為是“歐洲重災區”的意大利,正在摩德納攻讀博士學位的四川外國語大學法意語系老師陳慧,也從意大利1號病例的報道中感覺到情況不樂觀。“這一例1號病例的社交生活廣泛,參考國內疫情發展經過,我覺得很不樂觀。”2月21日,意大利爆發疫情,在之後的2天,陳慧開始通過各種渠道購買口罩和消毒水、採購食物、去郵局辦理事務。第3天,摩德納省出現了第一例感染病例,陳慧開始在家隔離。

“我認識的華人留學生,在意大利疫情爆發之初就持非常謹慎的態度,各個大區的華人很快建立了微信群共享信息,特別是有關口罩等防疫物資信息,以及疫情發展情況等。”陳慧說。

相比之下,陳慧身邊的意大利朋友絕大多數並沒把疫情當回事。在政府頒佈相關法令,關閉部分疫情嚴重大區的學校和公共場所時,她周圍的意大利朋友和同事還認為政府“小題大做”:這樣太誇張了,確診的病人都是和米蘭有關的,摩德納的生活還是正常的。

“他們太在意個人自由,所以還意識不到疫情的嚴重性。直到意大利確診病例超過了2000例,我才看到媒體上有越來越多的聲音,呼籲人群避免聚集,外出佩戴口罩等等。有些意大利人開始重視了,但是不上課的學生仍然會聚會,家長們帶著停課的孩子到公園去玩,也沒見他們戴口罩。”陳慧的住處位於鬧市區,儘管疫情嚴重,晚上她還是能夠聽到室外熱鬧的喧譁聲、唱歌聲。

接下來的幾天,隨著當地感染人數及死亡人數越來越多,意大利人彷彿才真正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大部分人開始減少出門或去公共場所的次數。孔特政府3月9日晚出臺了全國封鎖令:除了工作,健康或別的特殊原因外,民眾不得外出。3月10日後,陳慧身邊越來越多的意大利民眾開始居家隔離。

陳慧還發現,因為中國政府捐贈抗疫物資並派遣醫療專家團隊到意大利支援,意大利人對華人的看法有了很大的改變。“總體上來說,大多數意大利人對華人的態度還是很友好的,但是也有少數人對華人不滿。在疫情爆發初期,當華人戴口罩出門時,會遭到歧視,因為意大利人認為,只有病人才需要戴口罩。”陳慧無奈地說。

回國還是堅守,這是個問題

從2月24日到現在,孫一然已經在韓國的家中辦公4周了。從第1周開始,她在網上買了足夠用一個月的各種物資,包括給寵物貓的貓罐頭、貓糧、貓砂等等。疫情比較嚴重的時候,在當地已經很難買到口罩了,幸好有朋友分了一些給孫一然。

“韓國專門針對購買口罩作了規定。比如說我是1993年出生的,我只有在週三這一天可以去買口罩,而且一週只能買兩個。價格倒是蠻便宜的,但實際上我一個口罩都沒有買到過。”孫一然說,根據規定,購買者需要去政府指定的地方買,而且得早晨去,她能騰出來的時間通常在下午兩點以後,每次去買的時候,口罩都已經賣完了。偶爾碰上能早去的時間,但一看到藥店門口長長的隊伍,她就覺得擔心,最終放棄了“扎堆”購買。實際上,在當地出臺“買口罩”政策之前,孫一然也嘗試過網購預約,但每次都是付了錢,最終因貨源不足被迫取消了。

為了避免感染風險,孫一然一度兩個星期沒出過門。“後來覺得老在家待著也不行,太悶了,我就等到晚上人少的時候出門散步。”不過,即使是這樣的夜間散步,她也是戴著口罩出門的。

最近兩天,孫一然出門時發現,街上的大部分人都開始戴口罩了。她還注意到,公交車、電梯、地鐵站、便利店等公共場所都配了免洗消毒液,搭乘公交車時,乘客們也很注意拉開距離。“不過到了吃飯時間,人還是挺多的,可能因為忙著上班不方便自己帶飯吧。”

這段時間,孫一然覺得對於在海外生活的中國人來說,精神上的焦慮甚至抑鬱可能是個問題。比如,她不喜歡宅在家,但眼下不能去看電影、健身,以前十分期待的週末放鬆,如今幾乎成了煎熬。她開始拍攝疫情下的韓國生活,並把視頻發給了國內的媒體朋友,視頻被多家平臺轉發。

几位海外留学生的自述:戴口罩会被歧视,有人回国也有人坚守

“總體來看,到現在為止我覺得韓國政府做的一些努力還是讓人安心的,呆在這裡還算安全。”孫一然說,韓國的學校也開始推行網課、延遲開學等。此外,韓國專門為從中國來的遊客開發了一個APP,赴韓留學生在14天隔離期內,需要每天在APP上籤到報告個人身體狀況。

3月12日,張瑞陽所在的紐約州賓漢姆頓大學發佈通知,從最初的“校內不出現新冠肺炎患者就不停課”改為“3月19日後停止線下上課”。“這幾天上課的老師也通知我們,往後一段時間不要到校上課,改為上網課了。”張瑞陽終於能戴著2個月前就買好的口罩,坦然地去超市囤積生活物資了。

几位海外留学生的自述:戴口罩会被歧视,有人回国也有人坚守

陳慧身邊的意大利華人在疫情爆發後的第一週,除了必要的工作之外,大多都隔離在家,觀察疫情發展。3月1日,當地疫情爆發第二週,隨著感染人數的不斷上漲,當地華人幾乎都選擇居家隔離,也有一部分人因為各種原因選擇回國。

陳慧覺得,目前的情況下,呆在家裡是最安全的。“目前我處於博士階段的最後幾個月,就是在家碼字。但我以前會在晚上去劇院做兼職,現在劇院關閉了,我不僅‘失業’了,生活上也失去了看劇的樂趣。”

王雨薇則和男友一起,於3月8日返回了中國。“我回國前,在倫敦已經買不到消毒水和洗手液了,而且當地人完全不做防護,英國國民保健制度(NHS)應對突發性疾病的能力也不足。我和同學都覺得英國處於疫情爆發邊緣,一旦爆發,倫敦差不多就是癱瘓狀態。”權衡之下,她覺得回國是最安全的。

不過,回到國內的王雨薇暫時沒辦法回武漢,只能投奔朋友。一路上經歷多次測溫和登記,下飛機後,她和男友被集中隔離。“我們要在這裡隔離14天。雖然挺冷的,不過相比之下感覺好多了,我已經沒有什麼不能接受的了。”

几位海外留学生的自述:戴口罩会被歧视,有人回国也有人坚守

3月12日,英國針對新冠肺炎提出“群體免疫”概念,雖然在英國買了保險,治療費用不愁,遠在中國的王雨薇仍然感慨,“幸虧回來了。”

但她仍然為國外的學業擔心。“我的簽證5月份過期,國內的簽證中心不知道什麼時候開門,9月份倫敦那邊就要開學了,不知道疫情會發展成什麼樣,如果不去上學,學位就被取消了。”

(王雨薇、張瑞陽、陳慧均為化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