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会消极避世?

宝黛钗凤琏平尤


现实中这些人往往是各方面都不顺的同时又看到了太多的社会黑暗面,对亲情、友情、社会都不再信任,而自己本身又属于相对比较善良的人,他不会以极端的态度去对待这些,就只好采取消极避世的态度了。


天天天蓝3127


消极避世在心理学上被称为习得性无助,这是一种毁灭性的心理‼️对你有用,建议看完‼️

“习得性无助”指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 )是指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

消极避世的人往往有很低的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指个体希望从事有意义的活动并在活动中获得满意结果的内在心理动力。成就动机高的个体在活动中能够完全地投入并精益求精;在逆境中具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习得性无助”的人成就动机低,他们往往不能给自己确立恰当的目标,学习时漫不经心。他们对于失败的恐惧远远大于成功的希望,因而不再指望自己成功。

简单来说,他们默认了自己毁灭。

解决方案:1、充分理解习得性无助的成分,一定一定要及时发现自己有此心理的征兆。2、发现根本的信仰,以及引起自我挫折不足的歪曲知觉。3、改变、驳斥歪曲信仰的方法,减少认知、情感、动机的亏空。

认为有用的朋友可以点赞,收藏,评论,转发,不强求!

想了解更多数码、心理学知识可以关注我




书与题



一沙一天堂216


避开喧哗的闹市,也并非是一种消极的

行为。很多高僧大德,都喜欢独居深山

老林中的古寺,避开纷繁,求得寂静。

远离尘嚣,才能净心修道,得以清闲。


广法居士


避世是一种处世态度,不是一些人,而是一类人,为数不少,历代都是如此。每个时代都有积极入世的人,也有一些避世的人。在中国,典型代表的学说就是:“儒家入世,道家出世”,儒家学派主张有为、进取、入世,道家则偏重于柔顺、无为、退守、潜隐的精神。

说到道家避世,就得说“老庄”:老子骑着青牛出函谷关,庄子隐居不仕。道家成为隐士的代名词。今天为什么有许多人喜欢避世,他们为什么持这种处世之道呢?窃以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避世的人认为社会混浊,世风不雅,不堪为伴。这类人有屈原、陶渊明等为代表。是的,社会由人构成,人与人相处,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就会有心计,于是难免尔虞我诈,常常让人心力憔悴,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江湖险恶。

二是避世的人认为心灵的平静比肉身的生活更加重要。是的,人生的质量在于生命不在于生活。孔子有许多的门徒,但他最欣赏颜回。为什么?因为他欣赏他的生活态度:“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今人喜欢入世,大多不是真心喜欢社会,而是为肚腹所廹,为虚名所累,为愚昧之快乐所诱惑。真正明白的人,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在他们看来,避世,只是为了保守自己的内心平静和安稳,从生活的角度来看避世是消极的做法,但从生命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其实是积极的自我保护。道家学派的开创者和跟随者们正是以一种特有的方式固执地守护着人的精神的尊严,辛勤地开垦着人的精神的荒漠,试图把人生从一切物欲的痛苦和奋斗的灾难中拯救出来,超越人生困境和世俗情欲,使人获得一种宁静的自由和圣洁的心境。

避世的人认为世事无常,无须过于执着去追求一些不确定的东西。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人世间一切得与失都是表象,不必去在意,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从这个角度来说,不是不奋斗,而是顺天而作,不强求人意。愿意通过消除对物质的不正当渴求而过上一种与世无争的快乐生活。

笔者观点:每个人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这是他的权利。入世虽好应有度,否则就会被功利所累,也是虚空。避世虽静须有为,否则无法承担必要的义务,人生就得闲懒而不结果子。



宣明使


说消极避世是道家用来弥补儒家不足的,觉得观点颇为新颖。引用一段原话:道家的存在是必然的。它为每一个官场失意,赌场失意,情场失意的中国人保留了退路。这就是道家提供的一套说法,也就是消极避世的去处。这种消极避世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儒家的不足,起到了一种安全阀门的作用,道家几乎收罗了所有的儒家失败者,给他们以一定的出路。“所有的中国人在成功时都是儒家,失败时则是道家。我们中的儒家建设、奋斗;道家旁观、微笑。一个中国人在位时说道论德,闲居时赋诗作词,并往往代表道家思想的诗词。”

所以说有这个想法很正常,每个人心累了就会有这种想法,但过段时间就好了,又开始奋斗了!!


阎君息怒1


看破红尘者:为情所伤,为亲所控。害怕面对者:逃避责任,不敢担当。消极避世,消极最可怕,一个人没了魂,极端下就只能消费自已的身心,变得麻木,对任何事与人莫不关心。这种人最缺的是也是关心,不必放弃,让他有所承担,以他为中心,多给照顾吧?


福坨6


每个人的人生价值观不同,选择的生活方式不同,没有谁对谁错,也谈不上消极,只是为了自己喜爱舒服的方式活一世



善行随喜


精神上的,大都来自于攀比;肉体上的,是病,得吃药


吉屋设计创始人


说的好像不消极就能干出什么是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