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年輕人湧入城市後,農村老人晚年養老問題如何是好

隨著我囯老齡化的快速發展,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逐年上升老年群體的規模不斷擴大。相較於城市較為完善的養老服務體系而言農村養老服務體系的發展較為落後而農村老年人處於弱勢地位在經濟、醫療服務、生活照料等方面的需求都無法得到滿足農村老人為祖國的建設發展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因此他們理應享受到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成果幸福地安度晚年時光。

大量年輕人湧入城市後,農村老人晚年養老問題如何是好

從古至今,家庭養老一直都是我國養老的主要方式,而孝文化是支撐家庭養老的根基。傳統孝文化源遠流長,在五千年的中華文化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論語》記載,子游問孝,孔子曰:“今之孝看是謂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弟子規》的開篇總序就提到首孝悌",這都說明了孝文化在家庭養老中的重要作用。到2017年底,我國總人口中60歲及以上的人群約2.41億人,其中約有1.35億都生活在我國的農村地區。

但是在當代社會,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大規模的農村勞動力向各個地區流動。根據農業農村部統計,2018年農村外出務工勞動力總量就已經達到1.74億人,佔農村人口總量的30%左右。以前,農村老人們大多數都把養老寄希望於自己的子女身上,可是在城鎮化與農村空巢化的今天,農村青壯年與老年人長期分居兩地,傳統孝文化的影響力下降,傳統的家庭養老面臨困境。

農村養老為何難以為繼


大量年輕人湧入城市後,農村老人晚年養老問題如何是好

經濟收入少

農村中大部分的老年人都是依靠種地作為經濟收入來源,在新農保政策出臺之前基本上沒有參加過其他形式的養老保險。經過了解,發現多數農村地區的60歲及以上老年人每月可以領到130元左右的養老金。然而在經濟快速發展、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今天,每月的養老金並不足以支撐老人們的生活。除去國家發給老年人的養老金外,有子女的老年人也可以得到子女給老人的贍養費以及物質方面的支持。但是我國是一個親情往下流的社會,即親代為子代付出,子代又為下一代付出的模式,農村中很多有勞動能力的老年人依然選擇通過種地來減輕子女的負擔。

醫療條件供需不平衡

老人的身體狀況會影響日常生活,由於身體機能的衰老,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使他們對醫療和護理的需求增加。一位喪偶獨居的大爺因為中風癱瘓在床,他的兒子給他請了護工照顧他的生活起居。但是因為專業的醫療護工緊缺且價格昂貴,照顧王大爺的護工並不懂得康復護理等較為專業的醫療知識。在農村中,很難享受到像城市一樣便捷的上門護理等專業的醫療服務,農村的醫療衛生所可以提供基本的藥品、打針輸液等服務,也有較為專業的人員處理應對突發狀況。但是隨著農村青壯年的離開,醫療衛生所基本處於半停半開狀態。

生活照料與安全防護缺失


大量年輕人湧入城市後,農村老人晚年養老問題如何是好

日常生活照料的需求是農村老人基本需求的一個重要方面,在國家推動農村養老服務體系的建設以後,很多農村地區都先後建立了老年食堂、老年日間照料中心。老年食堂確實為農村老年人的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但老年日間照料中心的發展則不甚理想,因為缺乏相關的專業人才以及基本設施,基本上無法真正服務到農村中的老人。

如何改變目前養老困局

轉變傳統觀念,樹立自我養老的意識

傳統的養兒防老觀念在快速發展變化的今天,已經成為了落後的觀念,農村中大部分的年輕人進入城市後只能維持自己的生活,很難供養父母。雖然現在很多農村中的老人不願以成為子女的累贅,但還是要倡導農村老人樹立自我養老的意識,不能以子女為中心,過多地將自己的微薄收入補貼給子女,而讓自己的老年生活陷入困境。這樣反而讓在城市中生活的子女也無法安心工作老年人只有把自己照顧好,子女才不會有後顧之憂。


大量年輕人湧入城市後,農村老人晚年養老問題如何是好

倡導孝文化

家庭養老仍是主力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有一定道理的。孝文化是維繫中國家庭的紐帶,也是奠定家庭養老的基礎。在快速老齡化的今天,家庭養老是最符合我國情的養老方式。因此要加強對年輕代的孝文化的宣傳教育,通過開展專題講座等多種形式的活動,在全社會營造出孝老、敬老、愛老的氛圍,讓年輕一代意識到自己對於年老一代的責任,讓老年人享有幸福無憂的晚年生活。

提高農村的醫療衛生條件

政府應該加大對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的投資,提高農村醫療衛生服務人員的工資待遇。通過制定有效政策吸引優秀人員到基層服務,增加並完善農村醫療衛生所以及鄉鎮等基層醫院的基礎設施建設,鼓勵支持全科醫生首診制的發展有利於緩解醫療資源緊缺的問題,增加醫療保險在基層的報銷比例,讓農村老年人能夠享受到有效的醫療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