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我國同舟共濟的“兄弟”——緬甸,兩國人民世代以“胞波”相稱

近日,受新冠疫情影響,緬甸400多家紡織企業原材料供應不足,多家紡織企業瀕臨停產倒閉,在這關鍵時刻,中國包機運送15噸紡織原材料緩解了緬甸的燃眉之急。此外中國駐曼德勒總領事館還向曼德勒國際機場捐贈了醫用口罩、消毒液等防疫物資。體現了中緬兩國同舟共濟的“胞波情”。

那麼?為什麼兩國情誼稱呼為“胞波”呢?


與我國同舟共濟的“兄弟”——緬甸,兩國人民世代以“胞波”相稱


“胞波”原意是一母所生的同胞兄弟。緬甸著名史書《琉璃宮史》中記載了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龍公主和太陽神彼此相愛,龍公主誕下三枚蛋:一枚孕育出了一個女孩,被護送到中國成了中國的皇后,另一枚化成緬甸紅寶石礦藏,還有一枚則成為緬甸史上才智過人的國王。這個神話在緬甸廣為流傳。緬甸人民把中國人民當作自己的“瑞苗胞波”,而且限定這稱呼只能是對中國人民的專稱。


與我國同舟共濟的“兄弟”——緬甸,兩國人民世代以“胞波”相稱


在歷史上,中緬兩國的傳統友誼源遠流長。自古以來兩國人民就以“胞波”(親戚)相稱。緬甸位於亞洲東南部、其北部和東北部與我國西藏和雲南接界。兩國有著2100多公里的國境線,山水相連的自然通道把中緬兩國緊密地連接在一起。

與我國同舟共濟的“兄弟”——緬甸,兩國人民世代以“胞波”相稱

自古以來,兩國人民即組成商隊,跋山涉水,進行物物交換的貿易活動。由於古時兩國分界並不明確,導致了“山地中國人”季節性地移居緬甸。兩國邊民關係融洽親善,並大量通婚、形成了血乳交融的關係,因此緬甸人習慣稱呼華人華僑為 “瑞苗”、“胞波”。


與我國同舟共濟的“兄弟”——緬甸,兩國人民世代以“胞波”相稱


盛唐時期,緬甸王子率領舞樂隊訪問長安,白居易曾為之寫下名篇《驃國樂》。新中國成立後,兩國於1950年6月8日正式建交,此後兩國老一輩領導多次互訪,建立了深厚的友誼。60年代,兩國本著友好協商、互諒互讓精神,通過友好協商圓滿解決歷史遺留的邊界問題。

經過多年的發展,兩國情誼提升為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係。兩國始終在多個多邊場合相互支持,密切協調配合,更是在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問題上相互支持。如今,兩國共建“一帶一路”、共同推進中緬經濟走廊建設,中緬鐵路、中緬天然氣管道項目等都對緬甸經濟建設有著重要意義。


與我國同舟共濟的“兄弟”——緬甸,兩國人民世代以“胞波”相稱

此前,面對不斷蔓延的中國新冠肺炎疫情,緬甸表示將全力協助中國開展防控工作,幫助中國度過這一時的難關。在緬甸曼德勒佛教聖地,當地民眾按照緬甸習俗,邀請多位高僧為中國人民誦經祈福。除了精神上的支持,還有物質上的援助。緬甸國防軍使用空軍飛機運送抗疫醫療援助物資前往中國,緬甸政府捐贈200噸大米支持中國抗擊疫情。

這就是真正的兄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