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劉備馬躍檀溪”遺址,唐朝孟浩然詩“池分躍馬溪”就指此處

文圖/若愚


檀溪又名檀溪湖,在襄陽城西真武山北面 。因劉備的盧"一躍三丈"而"躍馬檀溪"聞名於世。

《梁書武帝紀》載:“東昏即位,高祖潛造器械,多伐竹木沉於檀溪,密為舟裝之備。”按水經注應劭曰,檀溪當即襄水。元和志謂今已乾涸。檀溪,又名檀溪湖,在襄陽城西真武山北面,和漢水畔的白馬洞及江中蔡家洲具為佳境。儘管這裡至今仍無亭榭寺院,樓臺亭閣,但有羅貫中傳神之筆把劉備馬躍檀溪描寫得那麼神奇,那麼動人,故千百年來不乏遊人到此一顧,以憑弔歷史之遺蹟,寄發思古之幽情。

襄樊“劉備馬躍檀溪”遺址,唐朝孟浩然詩“池分躍馬溪”就指此處

的盧“一躍三丈”,說明了劉備躍馬時的檀溪最少有三丈寬。為何如今檀溪只有其名而無水呢?清光緒《襄陽府志》說:“檀溪向為漢水所經,自老龍堤建,溪不復與漢通,日就淤塞,今皆民產矣!” 由此可以看出,遠在一千多年前,補修老龍堤後,檀溪之水不再入漢,檀溪就日漸淤塞了。那麼,老龍堤是何時所築呢?可以說遠在漢魏以前,魏鹹熙元年(公元264)年,胡烈為荊州刺史,有惠化,補缺堤,民賴其利。這與劉備馬躍檀溪、三顧隆中已晚六七十年。胡烈僅僅是補缺堤而已。是堤之設,據文獻載,始於商周,但不過是草創。 堤築之後,檀溪之水,流於何處?上述曰:“昔日漢水,會檀溪、襄水(今南渠),以繞郡城,過峴山,復入於漢,是以《水經注》雲,又與襄湖水合並。”即檀溪與襄水合流,注入漢水,到如今檀溪就只有其名而無水了。

襄樊“劉備馬躍檀溪”遺址,唐朝孟浩然詩“池分躍馬溪”就指此處

傳說,檀溪湖對面的蔡家洲,曾是蔡瑁的土地。不知何時,對面白馬洞的一匹白馬,常在夜間躍過漢水,跑到洲頭尥蹶子撒歡,糟蹋莊稼。蔡瑁氣得七竅生煙,發誓要弄個水落石出。他帶著人馬日夜埋伏,一連數日,什麼也沒有看到。就在他準備撤兵的那天晚上,突然從洲對面的山洞裡躍出一匹渾身閃亮的大白馬,竄到洲上,又是打滾,又是亂跑,然後大口啃食莊稼。蔡瑁一聲呼哨,四周伏兵一齊甩出九百九十條絆馬索,張開九百九十根套馬繩,逮住了大白馬,連夜牽回城,準備天亮宰殺。

襄樊“劉備馬躍檀溪”遺址,唐朝孟浩然詩“池分躍馬溪”就指此處

此時劉備正寄居荊洲,住在襄陽。半夜聽到駿馬長嘶,聲音宏亮,便起身去看。俗話說,將士惜馬,秀才愛書。他想,這麼好一匹馬,不可不救,便把它放走。白馬淌出眼淚,屈下前蹄,向劉備點了三下頭,然後一聲長嘯,飛奔而去。蔡瑁得知,氣得咬牙切齒,眼睛發紅。心想:“往日想殺你找不到由頭,今天可是你自己找死,不除掉你這大耳怪,遲早要奪走我的地盤。”便來抓劉備。誰知劉備猜到凶多吉少,已掩面溜出了西門。蔡瑁笑道:“別看他出了門,還是甕中鱉,罩中雞,看我生擒了他。”帶著人馬一路追去。

襄樊“劉備馬躍檀溪”遺址,唐朝孟浩然詩“池分躍馬溪”就指此處

劉備逃到檀溪湖邊,眼見湖水茫茫,追兵漸近,不禁失聲痛哭。正在這時,那匹大白馬忽地躍到眼前,咴咴直叫,貼近劉備屈下四蹄。眼看蔡瑁吶喊喧天,追至身後,劉備霍地抓住馬鬃,翻身上馬。只聽一聲怒吼,白馬四蹄騰空,躍過檀溪湖,奔向萬山叢中。真武山下深深的蹄印,就是大白馬留下的神蹟。

襄樊“劉備馬躍檀溪”遺址,唐朝孟浩然詩“池分躍馬溪”就指此處

襄陽詩人孟浩然有《登望楚山最高頂》詩:“山水觀形勝,襄陽美會稽。……雲夢掌中小,武陵花處迷。暝還歸騎下,蘿月映深溪”當年詩人登上襄陽城西南的望楚山,看到檀溪的水域,心馳神往,便想到了煙波浩茫的雲夢澤;遠望鴨湖與西南諸山參差相接,山環水繞處,又聯想到那陶淵明筆下的武陵源。詩人在《檀溪尋故人》中還吟道詩:“化伴成龍竹,池分躍馬溪。田園人不見,疑向洞中棲。”由此可見,當時鴨湖一帶完全是一個山水相映,風光綺麗之地。孟浩然詩中所說“池分躍馬溪”講的就是在《三國演義》中寫得繪聲繪色的“劉玄德馬躍檀溪”的掌故。這個故事與鴨湖有著直接的關係。

襄樊“劉備馬躍檀溪”遺址,唐朝孟浩然詩“池分躍馬溪”就指此處


襄樊“劉備馬躍檀溪”遺址,唐朝孟浩然詩“池分躍馬溪”就指此處


襄樊“劉備馬躍檀溪”遺址,唐朝孟浩然詩“池分躍馬溪”就指此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