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李白一生難得佩服的人

吾愛孟夫子

李白的眼睛長在天靈蓋上,狂放不羈,很少看得起別人。

但是,李白對孟浩然極為崇拜,曾作數詩贈年長自己十二歲的孟浩然,最著名的一首是《贈孟浩然》: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

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他一開口就說“吾愛孟夫子”,這話說得多麼坦率,多麼真誠!你不必用什麼風花雪月的雕章琢句,也不必用什麼草木鳥獸的比興寄託,你只是直接說出來,那種感發的作用就在你的口吻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了。他說,我真的是賞愛孟夫子,因為孟浩然比李白年長,屬於前輩的詩人,所以他稱孟浩然為“孟夫子”,而“夫子”兩個字便帶有了無限賞愛的意味。

生平

唐玄宗在位時,開元十五年(727年)冬,孟浩然赴京尋求仕官之途,次年應考進士未成。王維曾經向玄宗推薦孟浩然,孟浩然的一句詩“

不才明主棄”,讓玄宗不滿,失去了在朝廷任官的機會。

開元十七年(729年)孟浩然漫遊吳越。開元二十年(732年)回到襄陽。

開元二十二年(734年)再度入長安。韓朝宗十分欣賞孟浩然,於是邀請他參加飲宴,並且向朝廷推薦他,孟浩然因為與朋友喝酒而錯過了與韓朝宗的約定。

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浩然遊蜀。

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張九齡為荊州長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他在洞庭湖畔寫下一首詩,寄給張九齡丞相,希望他能為自己打開那扇厚重的從政之門: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後兩句,“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坐觀”是說我自己沒有動,我只是看人家在釣魚﹔“徒”是徒然的﹔“羨魚”是羨人得魚之意。當然,這裡的“羨魚”還可能有另外一種解釋,是說我羨慕那些魚能夠被人釣上去。我認為這樣解釋不妥,因為釣上來的魚就被人吃掉了,它們並不幸運,你為何還要去“羨”呢?所以我認為這句是說:我只是羨慕人家能夠釣上魚來,有所收穫,而我自己什麼也沒有得到。像王績那首詩中所說的“牧童驅犢返,獵馬帶禽歸”——人家都得到了,你得到了什麼?


開元二十八年(740年),王昌齡遊襄陽,訪孟浩然,相見甚歡。適浩然病疹發背,本來將要痊癒,因為縱情飲酒,食鮮疾發逝世。

他一生未仕,身在江湖山林之間,卻心繫官場起伏。

他家喻戶曉,就連三歲小童也能嘟著小嘴,背出那首朗朗上口的《春曉》: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他是孟浩然,一位與王維並稱的山水田園詩人。世人只看到他在山水之間怡然自得的詩,卻看不到他曾經關於遠方的夢。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孟浩然:李白一生難得佩服的人

歸隱山林歲悠悠

半生蹉跎後,滿面風霜的孟浩然想起了年少時曾經遊玩過的鹿門山。

不知,那片深深淺淺的山嵐,那彎曲曲折折的的流水,還如當年那般讓人留戀不捨嗎?

遠方不曾留我,我便向遠方作別。

於是,他割捨紅塵,逍遙自在地走入鹿門山,開始了怡然自得的隱居生涯。

《過故人莊》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你如果讓他安心去隱居,像陶淵明那樣,“託身已得所,千載不相違”,他又做不到。陶淵明做到了,他當然也貧窮勞苦,也有寂寞的時候,但他有他自己的完成,他能夠在隱居生活中體會到一種自得的快樂。而孟浩然呢?他不能一直堅持下去,他放棄了原來所持守的完成,去追求另外的完成,而另外的也終歸沒有得到,他兩方面都落空了。所以,他最後落入了求隱與求仕兩方面都不能夠心安理得的夾縫之中,迷失了自己的方向。“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正是這種心境的寫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