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全球通史》(斯塔夫裡阿諾斯版)對中國歷史的描述?

貘獰


這是一部以西方遊牧文明思想為基礎的歷史書籍,難道就能稱之為所謂的“全球通史”?這本書我大概翻了幾頁,就發現,這本書的思想主旨模糊,邏輯思維十分混亂,主體思想十分片面狹隘。對擁有連貫五六千年的華夏文明輕描淡寫,字裡行間都透露出作者的僵硬的二元論思維基礎。沒有最基本的立體思維視角!對人類社會文明思想最終的發展方向極度迷茫!

人類文明發展史中,主要有兩個分支,一種是農耕文明,另一種是遊牧文明。處於東方的神州大地,以及大中華圈的廣大地區是人類社會發展最早的地區,在這一地區人們的思想體系中既有農耕文明思想又有遊牧文明思想。但是這一地區的人們經過各種文明思想的交融,最終選擇的還是以農耕文明思想為主體的文明思想形式。也就是華夏文明。可以說華夏文明是涵蓋了遊牧文明思想的。在華夏文明發展的過程中,農耕文明思想和遊牧文明思想在內部相互角逐,在一定的時期農耕文明思想佔據了社會思想的主流,也有一定的時期遊牧文明思想佔據社會思想的主流,這兩種文明思想的鬥爭中,農耕文明思想為主體的社會思想佔據了絕大部分,而遊牧文明思想也在歷史的不同時期佔據了社會思想的上風,這時遊牧文明思想也部分的融入到了農耕文明思想的社會群體之中,讓農耕文明思想也更加立體全面的發展起來,這兩種文明思想的相互角逐和融合,也是在不斷地推動著華夏民族前進。

西方遊牧文明的歷史是斷斷續續的,這種歷史的斷層是由於遊牧文明思想的發展程度造成的。遊牧文明思想的發展模式就是不斷的擴張,不斷地推進,不想停留,因此遊牧民族對於經驗的累積不是很在意。因此沒有一種記載過去的習慣!但是,隨著西方遊牧民族面向海洋發展的時候,因為海洋航行需要精確的計劃儲備以及要適應海上航行的季風變化的情況,以及記錄航海路線等等的情況,就不得不開始運用文字記載了。這才是西方遊牧文明開始養成記載歷史的開始。這也是為什麼歐洲大陸有那麼多的未解之謎的原因!

西方遊牧文明的歷史真正開始記載是在文藝復興時期。前面的古希臘文明其實都是根據一些歷史遺存的殘物經過思想假設後做出來的推想而已!像那些荷馬史詩的那些故事,其實大致可以猜測為近代西方學者的幻想文學而已!

世界通史,如果要比較客觀全面的記載人類社會的文明發展史,至少應該把東方文明思想的歷史用一半的篇幅來記載。

其實如果把思維視角放的更加開闊一些,近代西方海洋遊牧文明開始興起,一直到西方海洋遊牧文明稱霸世界的這一段歷史時期的思想發展,應該排在華夏文明思想的春秋戰國時期之前。這兩個時期作比較才是兩種思想深度的碰撞才是兩種文明思想的全方位對比!這兩個時期是遊牧文明思想的巔峰和農耕文明思想的巔峰!

華夏文明思想其實涵蓋了人類文明思想的絕大部分,而西方海洋遊牧文明思想,只是人類社會文明思想的極小的一部分。那個西方人寫的世界通史,只是說明了他只瞭解西方海洋遊牧文明思想的部分,而對佔據人類社會文明思想絕大部分的東方文明思想只知道隻言片語!

不否認西方海洋遊牧文明思想在自然科學知識領域的巨大作用。但是,在歷史記載方面西方海洋遊牧文明的歷史確實太短促了。因此學習歷史,如果把西方學者的思維架構來套華夏文明歷史,就會漏洞百出!華夏文明思想是立體思維模式,而西方海洋遊牧文明思想是線性模式!也就是說拿一個二維的刻度尺來量一個立體的空間,就會讓人們的思想陷入無窮無盡的迷惑之中!






亙辰


第一次讀這本書感覺有些驚訝,驚訝的不是作者將世界史分為1500年前和1500年後兩部分,而是驚訝於他對中國歷史的描述。

首先,作者認為中國史從商朝開始,當時很疑惑:上學學的歷史,這作者都沒學過?!還不如我。當然現在可以理解,雖然不接受西方人對中國史的偏見,但作者這麼寫也是西方史學家的主流觀點。

第二個讓我驚訝的地方,這個我覺得是中西文化差異的表現:小學歷史就熟背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的幾個重大功勞——統一文字、度量衡和貨幣,修建長城,設郡縣。但本書作者卻認為秦始皇統的最顯著功勞是車同軌,雖說學歷史也學到了車同軌書同文,但是,我們學的歷史書上講秦始皇的最大功績並不在車同軌,而是長城郡縣和書同文。而本書作者卻認為車同軌最大作用是使全國交通便利而更容易溝通發展。或許這就是中西文化中差異的表現之一。


冬葵果


有人評論《全球通史》算是世界上最系統的歷史書,都對各國曆史評價和描述比較公正,從來不偏重以西方中心為主,從全球這個字眼可以看出它描述的各國史不止一些大國,還包括歐亞非美零星小國,意圖全部蓋過。可在中國時,這位美國作家從不以西方小心眼看待,很客觀描述,他把中國隋唐到明初示為領先全球的超級大國,以西方視角看古代中國,可唯一不足一點就是沒有把夏朝列為中國朝代之列,直接說成商朝是中國第一個王朝,完全省略了商以前的三皇五帝唐扈夏曆史,把中國五千年說成三千多年,這一點是西方其他歷史學者都這樣認為的弊病。



主要還是這本書將中國歷史和世界各國曆史放在一塊,強調一些其他地方古代史時都是以一個時期,並沒有把它們說成一個整體,比如埃及,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等等,但對待中國時卻著重強調它是一個整體,中華民族的開始,說中國從商朝,經歷秦漢,到隋唐,宋,元明,這一點做的好,最起碼這位外國作家對中國歷史凝聚性還是比較認可的,明白中華民族是一個整體,可見斯塔諾夫里斯阿諾斯對中國歷史還是有研究的。




為此還附有地圖專門描述中國朝代版圖,可是和我們現有教科書千差萬別,都畫得很小。先是商,周,秦,漢,把四個時期地圖放在一塊,膨脹般由小變大,這一點,他確實有創意,但還有區別,至於唐朝畫得還是不符合歷史,把唐玄宗天寶年間的地圖(由盛變衰)當做唐版圖,後來尤其是元朝,幾乎就沒有西伯利亞,只從貝加爾湖到黑龍江一線,沿著西南直到青海,元朝太小了,清朝還算客觀。

除了疆域畫小以外,其次對中國各個朝代細節描述一筆帶過,主要以大的王朝為主,不放在一塊,夾在世界歷史各個時期中。比如春秋戰國,南北朝,隋,五代十國幾乎不提,就商,秦,漢只有一章,唐元章節兩三章,後來近代附上幾張圖,意思一下就行了。也許它就是一部西方眼中全球史,不止給中國讀者看,更是世界各地讀者應用的教材。


雖然觀點有些不足,但是這位美國作家的書可是出了名的暢銷書,在中國經久不衰,不斷的換包裝,改版,分批,和其他外國曆史書相形見拙。它雖然西方式的看待中國,有不足,也有長處,可閃光點很明顯,向上面所說盡可能公平對待。尤其裡面說到中國在自隋唐以來成功趕上歐亞大陸其他文明,一直到宋,元延續,明初鄭和下西洋後終止達一千年。其次之前兩漢時一些方面緊追歐亞各大陸文明,和羅馬,貴霜,印度,薩珊競技,那時中國探險隊已經走向中亞,甚至紅海與世界其他文明貿易往來。這一點主要是作者對絲綢之路描述,認為中國人在漢朝時有開拓精神,主動走出來。除了這些還主要描述四大發明,認為四大發明對人類文明推進具有承前啟後的作用,無法替代,這也是他的神筆之作,雖然簡單,但把中國歷史框架明瞭的擺在眼前,從不吝嗇西方。


龍文說史


斯塔夫裡阿諾斯的《全球通史》,常常拿用稱為從全球史觀看歷史的典範。

也是歷史老師的案邊常備書。初讀此書是在當老師之後,深深吸引我的是它講歷史的角度,把中國歷史放置在世界背景之下考察,確實可讀出另一種韻味。

關於其中對中國歷史的描寫,很多人講到沒有說夏朝。

關於夏朝,目前來講只有中國大陸教材中講到,海外一般是不講的。究其原因,這涉及到文明的標準問題。國際通例判斷一個地區是否進入文明的標準有三個:文字、金屬工具的使用、城的出現。很顯然,夏朝缺少至關重要的一個——文字。我們國家為此組織了“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實證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

在最新版的高中歷史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上)中對夏朝也只有這樣的一段描述::

所以,《全球通史》中沒有涉及夏朝是有依據的,無可厚非,不用糾結的。

但是站在全球史觀的角度寫就的《全球通史》卻處處可見“西方中心論”的影響。這也許是作者難以逃脫的文化桎梏。


辰晨木


我首先必須要承認,斯塔夫裡阿諾斯的《全球通史》對我的影響很大。

如果不算中學時代的世界史,那麼初學世界史,我接觸的便是斯塔夫裡阿諾斯的《全球通史》和吳於廑的六卷本《世界史》。

目前優秀的世界史大半都是西方人寫的,但大多也都是歐洲中心論者,中國和印度都是點綴。《全球通史》號稱從月球上看世界歷史的演變,或許從國人的角度來看西方歷史佔的比重仍然太大,不過這部著作在打破歐洲中心論上的貢獻依然巨大。

《全球通史》將人類文明分為中國、印度、中東、歐洲、亞歐大草原五大板塊,然後從五大板塊的互相影響來理解世界歷史的形成,而非各國曆史的堆積,這與此前單純學習年代、人物、事件、意義要深刻的多。

不過,《全球通史》對於中國歷史細節的描述確實有很多不足,想要用這部書來了解中國史也是不可能的,該書更多關注的是中國歷史發展與其它文明的聯繫,且對中國古代的文明成就評價很高。

如果說《全球通史》的上冊確實客觀的描述了各大文明的發展與聯繫,那麼下冊就是用兩倍的字數說明了西方文明是如何興起的,又是如何稱霸全球的,其原因又是什麼。

我認為,《全球通史》依然是一種變相的歐洲中心論,書寫其它文明的目的其實是為了證明歐洲文明為何會成為“文明終結者”。

每個史學家都有時代侷限性,斯塔夫裡阿諾斯所在的上世紀,西方文明處於絕對優勢,且沒有任何被取代的跡象,解釋這種歷史結果是許多歷史學家的歷史觀。

總的來說,這不是一本適合歷史初學者的史書,閱讀以前需要一定的世界歷史基礎,這本書更多的是歷史思想和歷史觀,而非具體的歷史史實。

與之相比較,吳於廑的《世界史》則是典型的歷史教科書,人物、時間、事件等一應俱全,可能比較枯燥,但卻可以理清世界歷史的脈絡。


心向青山


目前能看到的歷史就是三千多年,五千年的歷史請用證據說話,而不是自說自話!如果可以將神話編入歷史的話,那韓國一萬多年的歷史又有何不可?四大發明本身就是民國定義的,造紙術埃及五千多年前就有了(已經出土),指南針和我們的指南車不是一個東西,難道我們發明的風箏就是飛機的雛形嗎?火藥就更是扯了,黃火藥和黑火藥有本質上的區別,印刷術則韓國出土了目前為止最久的印刷體金剛經,他們正在申報是他們發明的印刷術(有待爭議)。 我只是有事說事,沒有黑誰,希望大家理性看待問題,不要噴我!!!


tgl598


讀高中的時候,在書店看見了這本書,看到書的封面有眾多名人推薦這本書,於是就買了一本。

這本書差不多四十萬字吧,在週末閒暇之餘,粗略地通讀了一遍。閱讀的速度很快,這本書基本上沒有什麼有新意的東西,而且,這本書基本上都是錯誤的,框架是錯誤的,邏輯是錯誤的,內容也是錯誤的。當時,怎麼也想不通,這樣的書怎麼能出版?這樣的書怎麼會這麼受歡迎?當時就在想,是一群蠢貨造就了這本書,還是這本書造就了一群蠢貨,這群蠢貨到底想幹什麼?愚民?還是迎合愚民的心理賺一筆錢?

以前不懂,直到後來才知道,這是入侵,一場持續不斷,源源不絕的思想文化的入侵。

一本以思想文化入侵為目的的書籍,對錯已經不重要。能夠改變你對自身歷史的認同,改變你的價值觀,歷史觀,那麼賺多少錢都是其次的。這是在販賣思想的鴉片。

中國邁入近代時間上比西方要晚一些,重要的是,邁入海洋貿易時代是通過學習西方以及捲入西方人制定的世界秩序中而實現的,直到現在依然如此。中國在不斷崛起不假,而在思想文化上卻是一片空白,不過是西方輸入的洗腦的東西。我們中國缺少自主邁入新的時代的內動力,除了科學技術,我們思想文化本質上還是停留在大陸擴張時代,連立國治國的統治思想都是外來的。

我們缺少大思想家來實現我們本身思想文化的蛻變,所以只能用著外國人給我們定做的東西。或許,用不了半個世紀,中國人就會在西方人給我們定做的驕傲自信中消亡。就像我們看到的那些失去了歷史,無法認清自己,依然活在驕傲中的外蒙人、越南人等一樣。對錯成敗好壞,價值的評判標準,我們是在為了別人的眼光而倔強地生活嗎?從個人到整個國度,國家實力在崛起,中華文明卻逐漸只剩下了名字。

這是選自《全球通史》的一段:

在中國,公元222年,漢王朝最終被突厥-蒙古入侵者所打敗分裂成三個王國:長江以北的魏國、南部的吳國、西部的蜀國。相爭幾十年後,魏國擊敗了它的對手,於265年建立了一個新王朝——晉朝。晉朝統一了整個中國。316年,一批新入侵者佔領中國北半部,晉王室南逃,抵達南京,由此統治長江流域及漢族人居住的南部地區。從此,中國出現了兩部分割的局面,直到589年,隋朝重新統一中國。

時隔十年,當再次百度找出這段話的時候,什麼都不懂,還能亂寫,還能流行,這世界還有天理嗎?


放棄的回憶


斯塔夫裡阿諾斯老先生已經去世了。我讀過他的《世界通史》。對老先生表示尊敬。但是,這書中的內容不敢苟同。因為這書是典型的白人邏輯,歐洲中心論的產物。我是世界歷史愛好者,這個通史那個世界史的看下來,發現,他們西方白人所謂的世界史,就是花上大篇幅先把西方歷史說一遍,然後再花個一兩章之類的小篇幅,稍微說點中國啊日本啥的,就說是世界史了!簡直豈有此理!客觀的說,中國一國的歷史就已經堪比整個歐洲,甚至還更復雜。請各位想想看:滅亡希臘,波斯的壓力山大大帝手下才不到4萬人。波斯大流士西征也不過20萬人。但是中國身邊的遊牧民族:匈奴,鮮卑,柔然,突厥之類的,隨便拿出一個,比如匈奴,控弦之士就有40萬!這在東亞歷史上還屬於少數民族!是的,少數民族!因為跟華夏族,漢族相比,他們人太少了。都是實話吧😄。但是就算這樣的少數民族,放在西方,也是無敵的大國存在。更別說什麼東亞的突厥,契丹,女真之類的了。近代200多年以來,自從西方爆發工業革命之後,生產力終於超過了東方。西方人仗著自己船堅炮利,殖民掠奪和社會化大生產賺取的錢財,大搞文化宣傳,電影,電視劇,書籍,遊戲無數,無不在正面側面明裡暗裡強調白人優越,壟斷話語權!刻意歪曲歷史,貶低東方文明的高度。我們需要自己的中國話語!我們不需要向白人一樣說謊,吹噓自己。因為我們只要講出真相,就足以讓歐洲中心論的騙子們膽寒!因為真相就是——無論文明程度還是人口規模,東方自古以來的大部分時間裡,都強於西方~( ̄▽ ̄~)~!大中華的兄弟姐妹們,咱們一定要樹立文化自信!不要被西方人騙了!用開放,自信,獨立思考,與時俱進來粉碎歐洲中心論的文化騙局!😁😄


阿卡林1


《全球通史》在中國歷史方面,有很多地方的描述都是錯誤的。

但題主說的這個問題的描述,卻是基本屬實的,——它說的,其實就是鼎鼎大名的武昌起義。

武昌起義的準備工作,從當年9月份就開始了,主要領導人是“三武”,——也就是孫武、張振武、蔣翊武,以及劉公等人。孫武、張振武、劉公等人是共進會成員,而蔣翊武是文學社成員,武昌起義就是共進會和文學社兩個團體聯合籌劃的。

起義原定於當年中秋節(即10月6日)進行,結果消息洩露,清政府嚴加戒備,明察暗訪,於是孫武等人又決定將起義日期推遲三天,定於農曆八月十八(即公曆10月9日)夜間。

不料,10月9日中午,在位於漢口寶善裡的起義總機關裡,革命黨人在製造炸彈時,不慎發生事故,據說是孫武在搬動炸彈時,不慎用力過大,將試管碰破,試管中液體滴落到炸藥中,引發爆炸。孫武當場被炸傷,不省人事,其他人以白布蒙面,將他送至醫院搶救。爆炸引來巡捕搜檢,革命黨人或被逮捕,或逃避他方,而為起義所準備之旗幟、袖章、文告等材料全部落入清政府手中。——當然,最最重要的是,起義人員花名冊也被清政府搜走。

湖廣總督瑞澂得到花名冊後,其實他當時有兩個選擇,一是一不做二不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按圖索驥,把人全部抓起來,該殺殺該關關。二是馬上宣佈既往不咎,不擴大、不株連,當眾將名冊銷燬,以安軍心。無論當時瑞澂選擇哪個方案,其實都是不錯的選擇。

可是,瑞澂這個顢頇昏庸的官僚,卻選擇了一個最最蠢的做法,一方面他不敢大規模抓人,妄圖息事寧人,可另一方面他又將抓到了三個革命黨人彭楚藩、劉堯澂和楊洪勝斬首示眾,首級掛在武昌城門上殺雞儆猴。

這麼一來,軍隊中的革命黨人大為震恐,一時之間軍中謠言大起,人心惶惶,紛紛傳說瑞澂將要按名冊抓人。這麼一來,士兵們該怎麼辦?既然左右是個死,不如反了他孃的吧,(正所謂“等死,死國可乎?”)

於是,10月10日,在沒有任何革命領導人的情況下(領導人都跑了),工程第八營士兵熊秉坤(共進會在該營總代表)等人自行發動起義,激戰一夜後,佔領武昌。——這就是武昌起義。

正因為武昌起義沒有任何革命領導人,是受革命思想影響的士兵的自發舉動,所以起義成功後,竟然沒有一個人能夠擔任革命領導職務,最後不得不把黎元洪從床底下拉出了逼他當領導人。

所謂“革命者設在漢口的一家炸彈製造廠的意外爆炸卻導致了附近帝國軍隊的兵變”,就是這個樣子的。

至於為什麼你們歷史課本上沒有這麼說,那是因為你們歷史課本要在薄薄的一本書中講述幾百甚至上千年的歷史知識,只能舉其大要,不可能具體到這樣的小細節當中。這個事件,在你們課本中也就“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在武昌發動起義,並取得了成功”一句話而已。


青山十六施


第一,請注意,這是全球通史!不是中國史。並且是在上世紀70年代成書的。(好像是70年還是71年)當然,對於通史來說,差個三五十年好像並沒有什麼太大問題,只是讀者的鑑賞力和眼光會更刁鑽一些。作者本人說,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史書,不是因為早先的史書不對,而是新時代會面臨新的疑問,探求新的答案。

這也是我們在看一些經典的時候,需要端正的心態。

第二,他的中國史部分,只能算是中庸,沒有脫離西方史學界的一般觀點,無甚出彩之處,也無詆譭之說,大致算得上良好評價。但是要注意,這本通史有一個極其重要的改變,就是改變了編年的方式。沒有采用古代—中古—近現代的三分法,而是按照公元1500年來做為一個分界線,上冊是1500年以前,下冊是以後。於是中國的1840才開始的近代,比起世界的近代要晚個幾百年。據說有的國內史學家很不滿。不過,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家還真是對的。

第三,通史之所以是通史,就是讓你不要侷限在地區史和國別史的框框裡。實際上,字裡行間,能感覺到作者對於所有文明的定位和描述都比較善意。古代文明的大類別裡,中國文明是和希臘羅馬印度並列的。

只是,在古典文明的地方,第一個說的是商朝。很多國人都表示憤慨,我們的夏朝呢?前面我說了,這本書成書時間很早,那個時候,西方史學界是不承認夏朝的。好像到了今天,人家也是不承認的吧?這個其實沒有什麼不妥,因為我們自己,現在也沒有找到什麼確鑿的東西。要知道,史學也是科學的一個分支,它是有定義的,有規矩的。

第四,在二戰史前奏裡,第一個說的就是九一八事變,不過,要知道,整個二戰史裡,七七事變和中國的八年抗戰都沒提一句!倒是用了不少字節闡述猶太集中營。這讓我很悲哀。雖然通史不能苛求面面俱到,但是一個字都不提,這從一個側面說明,我們根本不在人家的視線裡!

現代史不像古代史那麼難,因為大部分東西都騙不得人。現代史史書裡的地位,其實也是真實世界的寫照。列位,不是咱們喊著自己有能耐就行的。

但是,隨後的冷戰史裡,國共內戰是一筆帶過,而朝鮮戰爭,也就是我們的抗美援朝戰爭,佔了一席之地!不瞞您說,當年我看到這裡,是非常激動的。

第五,因為語言的關係,西方的史書讀得不很多,感謝咱們的譯者!不過,我從《伯羅奔尼撒戰爭史》,《羅馬史》,到這本《全球通史》,當年就讀出了一個一脈相承的味道。我覺得,咱們中國文明沒有過斷絕!而人家歐洲文明,又何嘗斷絕過呢?所以,一脈相承,並不僅僅是中國文明所特有的權利。我們既不能妄自菲薄,亦不能狂妄無邊。人家怎麼看你,其實並不重要。譬如美國,你愛怎麼看就怎麼看,奈之如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