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仃先生談李可染的畫

張仃先生談李可染的畫

張仃與李可染

李可染為中國山水畫的革新,開闢了一條健康發展的道路。這首先是與他對民族傳統有深入透徹的研究分不開的。李可染重視傳統,但不迷信傳統,他是從前輩大師的言論中得啟發,學習他們作品的精神與規律性的東西。因此他更重視師造化。

李可染一手伸向傳統,一手伸向生活,數十年來他幾乎跑遍了祖國的名山大川。20世紀50年代,我們試作中國山水寫生畫,曾在一起相處了幾十天。他對生活與藝術的嚴肅認真,曾給予我很大教益。如在浙江西湖寫生,黎明即起,帶上乾糧,中午不休息,站在吳山上,看了想、想了畫,有時很久不動一筆。像小學生一樣,在自然面前,總是虛心誠懇。他從沒有得意自負的情緒,他是用老牛的精神,踏著堅實的步子,一步步地去佔領新的陣地。

張仃先生談李可染的畫

李可染||《西湖葛嶺》32.5x44cm 1954年


這次舉辦的“李可染畫展”,比較全面地反映了李可染的藝術成就。對於他的作品,人們評論得很多,我只就他的筆墨技法方面,談些個人的看法。

他一意追求水墨的優秀傳統,並且儘量去發揮水墨工具材料的潛力,他對紙筆有嚴格的要求,在用筆用墨上,他有許多自己的心得。黃賓虹的五筆七墨之說,他極重視,概括起來,就是:筆要留得住,不能漂浮,積點成線,積線成面;在墨的方面,極重視積墨與潑墨之法。他的畫,愈畫愈透明,越畫越深厚。對黃賓虹的“渾厚華滋”有深刻的體會。他的水墨寫生,總是以水墨為主,略施淡彩。從不用粉色,有時用石色,也是薄薄的作透明色用。

張仃先生談李可染的畫

李可染| 《北海晨曦》 32.5x43.5cm 1954年


張仃先生談李可染的畫

李可染|《春天的葛嶺》 44x32.5cm 1954年


水墨淡彩,一面要畫夠,一面要留白,以顯出色彩效果。李可染畫逆光山水樹木如此,畫流泉瀑布也是如此,李的瀑布在畫面中,白而發亮,比白牆白雲都白,有人以為是用了白粉。他是從來不用白粉的,只因他的明暗對比效果,給人產生這種錯覺。他表現燦爛的陽光,也是如此,他對於光的表現,使人聯想到荷蘭的倫勃朗和英國的泰納。他的潑墨也與人不同,並不靠偶然的效果,而都是一筆筆精心畫出來的,只是把點擴大而已。他的畫,黑白虛實,看似隨意揮灑,其實是筆筆都是精心刻畫出來的。就如舞臺上的老演員,表演愈是自由,他的後臺功夫也愈是紮實。

李可染創作態度嚴謹,不願對客揮毫,他畫上的題字蓋章,都極其認真,考慮周詳,一切都為了達到總的藝術效果。

李可染幾十年的努力,為中國畫的創新,特別是中國水墨山水畫的創新,開拓了一個新局面,我所談的,只是管窺之一斑耳。

張仃先生談李可染的畫

李可染| 《黃山雲海》 105x144cm 1982年


張仃先生談李可染的畫

李可染| 《千巖競秀萬壑爭流》 91.5x56cm 1989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