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仃先生谈李可染的画

张仃先生谈李可染的画

张仃与李可染

李可染为中国山水画的革新,开辟了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这首先是与他对民族传统有深入透彻的研究分不开的。李可染重视传统,但不迷信传统,他是从前辈大师的言论中得启发,学习他们作品的精神与规律性的东西。因此他更重视师造化。

李可染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数十年来他几乎跑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20世纪50年代,我们试作中国山水写生画,曾在一起相处了几十天。他对生活与艺术的严肃认真,曾给予我很大教益。如在浙江西湖写生,黎明即起,带上干粮,中午不休息,站在吴山上,看了想、想了画,有时很久不动一笔。像小学生一样,在自然面前,总是虚心诚恳。他从没有得意自负的情绪,他是用老牛的精神,踏着坚实的步子,一步步地去占领新的阵地。

张仃先生谈李可染的画

李可染||《西湖葛岭》32.5x44cm 1954年


这次举办的“李可染画展”,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李可染的艺术成就。对于他的作品,人们评论得很多,我只就他的笔墨技法方面,谈些个人的看法。

他一意追求水墨的优秀传统,并且尽量去发挥水墨工具材料的潜力,他对纸笔有严格的要求,在用笔用墨上,他有许多自己的心得。黄宾虹的五笔七墨之说,他极重视,概括起来,就是:笔要留得住,不能漂浮,积点成线,积线成面;在墨的方面,极重视积墨与泼墨之法。他的画,愈画愈透明,越画越深厚。对黄宾虹的“浑厚华滋”有深刻的体会。他的水墨写生,总是以水墨为主,略施淡彩。从不用粉色,有时用石色,也是薄薄的作透明色用。

张仃先生谈李可染的画

李可染| 《北海晨曦》 32.5x43.5cm 1954年


张仃先生谈李可染的画

李可染|《春天的葛岭》 44x32.5cm 1954年


水墨淡彩,一面要画够,一面要留白,以显出色彩效果。李可染画逆光山水树木如此,画流泉瀑布也是如此,李的瀑布在画面中,白而发亮,比白墙白云都白,有人以为是用了白粉。他是从来不用白粉的,只因他的明暗对比效果,给人产生这种错觉。他表现灿烂的阳光,也是如此,他对于光的表现,使人联想到荷兰的伦勃朗和英国的泰纳。他的泼墨也与人不同,并不靠偶然的效果,而都是一笔笔精心画出来的,只是把点扩大而已。他的画,黑白虚实,看似随意挥洒,其实是笔笔都是精心刻画出来的。就如舞台上的老演员,表演愈是自由,他的后台功夫也愈是扎实。

李可染创作态度严谨,不愿对客挥毫,他画上的题字盖章,都极其认真,考虑周详,一切都为了达到总的艺术效果。

李可染几十年的努力,为中国画的创新,特别是中国水墨山水画的创新,开拓了一个新局面,我所谈的,只是管窥之一斑耳。

张仃先生谈李可染的画

李可染| 《黄山云海》 105x144cm 1982年


张仃先生谈李可染的画

李可染| 《千岩竞秀万壑争流》 91.5x56cm 1989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