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若不早逝,文學史會否改寫

那些課本上的文人,多數已經作古,可是其中有一些才華橫溢的作家,若非英年早逝,或許可以將文學史改寫……

01中國古代篇

王勃(650-676)

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並稱四傑,從小就有“神童”的美譽。他擅長五律五絕,為格律詩的定型做出了不少貢獻。他的代表作《滕王閣序》,放在今天,仍然能驚豔四座。

可是,他捲入一場疑點重重的謀殺案,父親被貶,在探望父親的途中,他竟也“溺水驚悸而死”了,死因也是疑點重重,只能留給後人無限的猜測與遺憾。

他們若不早逝,文學史會否改寫

駱賓王(約619-約687)

四傑之一,詩作辭采華膽,格律謹嚴。長篇如《帝京篇》,五七言參差轉換,諷時與自傷兼而有之;小詩如《於易水送人》,二十字中,悲涼慷慨,餘情不絕。後隨徐敬業起兵討伐武則天,倆人一同兵敗被殺。

李煜(937-978)

“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為士大夫之詞。”——王國維《人間詞話》

李煜精書法、工繪畫、通音律,詩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可惜國破家亡,淪為臣虜,因為一首《虞美人》,被趙光義毒殺。(詳見文末《考點李煜》)

他們若不早逝,文學史會否改寫

高啟(1336-1373)

高啟才華高逸,學問淵博,能文,尤精於詩,與劉基、宋濂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楊基、張羽、徐賁被譽為“吳中四傑”。

蘇州知府魏觀在張士誠(元末農民起義領袖)宮址改修府治,獲罪被誅。高啟曾為之作《上梁文》,有“龍蟠虎踞”四字,被疑為歌頌張士誠,連坐腰斬。

曹雪芹(約1715-約1763)

“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紅樓夢》寫盡一個“情”字,是中國古典文學一座高峰,可惜,48歲那年他因幼子夭亡,悲傷過度,臥床不起,就這樣病逝了,連《紅樓夢》後四十回都沒寫完,不能不說是個巨大的遺憾。

他們若不早逝,文學史會否改寫

王國維(1877-1927)

前面剛提到了王國維評李煜詞,可惜他也沒有比李煜多活多久。王國維在教育、哲學、文學、戲曲、美學、史學、古文學等方面均有深詣和創新,可惜,51歲時便在頤和園投湖自盡了。只剩口袋裡一封短短遺書——“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留給後人無限遺憾與哀思。

他們若不早逝,文學史會否改寫

02中國現代篇

郁達夫(1896-1945)

新文學團體“創造社”的發起人之一,抗日積極分子。代表作有《懷魯迅》《沉淪》《故都的秋》《春風沉醉的晚上》《過去》《遲桂花》等。因在南洋從事抗日活動,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憲兵暗殺於蘇門答臘。

他們若不早逝,文學史會否改寫

蕭紅(1911-1942)

民國四大才女之一,代表作《呼蘭河傳》《生死場》《小城三月》等,可惜31歲就因肺結核病逝了,創作生涯不足十年。

他們若不早逝,文學史會否改寫

徐志摩(1897-1931)

新月派代表詩人,代表作《再別康橋》《翡冷翠的一夜》等,那首寫給林徽因的《偶然》也是琅琅上口,餘味無窮。可惜1931年11月19日準備參加林徽因演講會的徐志摩,遭遇墜機事故遇難。

羅廣斌(1924-1967)

羅廣斌合著有《在烈火中永生》《紅巖》,他忍受得了渣滓洞、白公館的折磨,卻沒挺過文革這一道更可怕的鬼門關。卒年在1966或1967的,多半是同樣一個原因。

他們若不早逝,文學史會否改寫

老舍(1899—1966)

老舍是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代表作有《駱駝祥子》《四世同堂》,劇本《茶館》。可是文革剛爆發的時候,老舍同許多文學家都遭到了惡毒攻擊,被逼投湖自盡,享年67歲。

他們若不早逝,文學史會否改寫

(老舍書法作品)

傅雷(1908 -1966)

代表作《傅雷家書》,譯著《約翰·克利斯朵夫》等(詳見文末《我真傻,以為這些作家只會中文》)。可惜文革剛剛爆發,他就被迫害致死,夫人朱梅馥亦自縊身亡。

海子(1964 -1989)

海子15歲時考入北京大學法律系,大學期間開始詩歌創作,後進入中國政法大學哲學教研室工作,從1982年至1989年不到7年的時間裡,海子創作了近200萬字的作品。可惜,就在1989年3月26日,年僅25歲在山海關附近臥軌自殺,只留下一句:“我的死與任何人無關。”

他們若不早逝,文學史會否改寫

03 外國篇 

埃斯庫羅斯(前525-前456)

古希臘世上最偉大的悲劇作家,使古希臘悲劇得以發展,被恩格斯譽為“悲劇之父”,代表作有《被縛的普羅米修斯》、《阿伽門農》等。據說他是被一隻高空拋下的烏龜砸死的,死因離奇,現已無從查證。(詳見文末《悲劇之父》)

拜倫、雪萊、濟慈

拜倫(1788-1824)雪萊(1792-1822)濟慈(1795-1821),這三位英國浪漫主義詩人,都因各種原因英年早逝。拜倫,19世紀浪漫主義詩人,希臘民族解放運動領導人之一,代表作《唐璜》《恰爾德哈羅爾德遊記》等。“假若他日相逢,我將何以賀你?以眼淚,以沉默”成為膾炙人口的名句。可惜因操勞過度而患病,然後淋了一場大雨,一病不起,就這樣病逝了,年僅36歲。

他們若不早逝,文學史會否改寫

雪萊,代表作《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西風頌》《致雲雀》等,“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成為膾炙人口的名句。可惜年僅24歲就因海上風暴翻船而死。他的墓誌銘是引自莎士比亞《暴風雨》中的詩句:他並沒有消失什麼,不過感受了一次海水的變幻,他成了富麗珍奇的瑰寶。

濟慈,代表作《夜鶯頌》,在《希臘古甕頌》中提出了“美即是真,真即是美”這個內涵深刻的命題,對後世抒情詩的創作影響極大。不過26歲就死於肺結核。

普希金(1799-1837)

普希金,俄國文學之父,《葉甫蓋尼奧涅金》是他的經典之作。卻因為妻子岡察洛娃過於美貌,引起各路情敵紛爭,最後普希金死於與情敵的決鬥中。(詳見文末《普希金與葉甫蓋尼奧涅金》)

他們若不早逝,文學史會否改寫

巴爾扎克(1799 -1850)

被譽為“現代法國小說之父”的巴爾扎克,對現實主義文學有著巨大的貢獻,代表作《驢皮記》《高老頭》等。可惜只活了51歲,就因為腦炎、慢性心臟病和支氣管炎等病去世。雨果說:“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飽滿的,作品比歲月還多。”(詳見文末《來趟不一樣的法國文學之旅》《人間喜劇,文學藝術永遠的豐碑》)

他們若不早逝,文學史會否改寫

裴多菲(1823-1849)

裴多菲,匈牙利民族文學的奠基人,留下了《自由與愛情》《我願意是急流》等著名詩作,被譽為是在被奴隸的鮮血浸透的肥沃黑土裡生長出來的“一朵帶刺的玫瑰”。他的理念“只有人民的詩,才是真正的詩”,被廣泛引用到中國新文學革命中。可是在自由與愛情之中,他選擇了自由——死於匈牙利獨立戰爭的戰場上,年僅26歲。(詳見文末《不像情詩的情詩》)

04編者的話

還有很多才華橫溢卻英年早逝的作家,鑑於篇幅原因不能一一介紹。在他們短暫的一生之中,可能“作品比歲月還多”,但那些文字的光輝,永遠照亮著我們的文學史冊。

相關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