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餘華的所有小說中,哪一部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為什麼?

光華的小說鋪子


我作為讀者,對於餘華的作品也就停留在《活著》、《許三觀賣血記》、《在細雨中呼喊》成名的三部作品。為什麼對於餘華有深刻的印象,也是有一個過程。當時活著電影已經成名,我既沒看過也沒看過書籍,就在圖書館選了《活著》開始讀,而後一個星期就再也沒有離開過餘華的作品。對於第一次接觸到苦難文化的我,衝擊很大,其中細節現在已經淡忘的七七八八,但是我現在留下印象最深的也就是最後《活著》結尾福貴放牛帶來的一絲祥和平靜。雖然基本生存的苦難已經是我這一輩無法再切身感受的東西,但餘華作品的精髓不僅僅在於文字的衝擊,內容的衝擊,甚至這麼多年後的回憶的衝擊依舊是那麼的明晰。對於江浙一代長大的我,跟餘華有同樣的生活環境,甚至還能從小時候一些零星的記憶去尋找到作品中的那一絲足跡。感謝提問,讓我有再次回憶的機會,作品的印象最深的一定是《活著》,但是我覺得這三部沒有區分。



一種垃圾處理系統


餘華從1983年開始創作,先後創作了《活著》、《許三觀賣血記》、《兄弟》等多部作品。而在餘華的所有小說裡面,依然是最出名的《活著》給我留下的印象最深。

我記得在很小的時候,家裡經常播放著一部叫做《福貴》的電視劇,那部電視劇就是由《活著》這本小說改編而來的。其實很多劇情我已經忘得差不多了,但是福貴賭錢輸了全部家產、福貴的兒子因為獻血死了這些經典的場景依舊印象深刻,有時候回想起那些劇情心中還會隱隱作痛。我很記得這部電視劇我只看了一遍就不願意再看了,到後來知道《活著》便是電視劇《福貴》的原小說,我更是直接把已經買回來的《活著》壓在書箱最底部。

可是好書之所以為好書,就是從你翻開第一頁開始,你便不願意放下了。

一天閒來無聊,我翻了那書箱,打開了那本只有十二萬字左右的《活著》看了起來,就算我大部分劇情已經瞭然於心,我還是被熟悉的劇情吸引得一口氣看完全書。讀後,我竟然發現,內心對“悲”的恐懼不見了,尤其是念到類似“鳳霞、有慶都死在我前頭,我心也定了,用不著再為他們操心”的句子時,內心真的出奇的得到一些安定。作者餘華就是用這些樸實無華的語言訴說了“福貴”的善良且悲慘的一生。

當讀完全書,我便發現書裡面好像一切跟福貴有關的人都死了——福貴的爹孃死了、福貴的老婆家珍死了、福貴的一雙兒女死了、福貴的女婿死了,最後福貴的外孫苦根也死了,小說最後獨留福貴一人跟一頭老牛。剛開始的時候,我有點不相信,生命怎麼如此脆弱?鳳霞怎麼生個孩子就死了?有慶怎麼獻個血就死了?苦根怎麼吃個豆子就死了?可是回想到現實,現實中真真切切地發生過一些類似的事情——人本來就是活著不容易,死也很簡單,但是依然要積極勇敢善良地活下去,因為這就是活著應有的姿態。

總的來說,《活著》這本書值得閱讀,它給我留下的印象也是最深刻的,書中小人物身上散發的善良、真誠的光環是值得讓每一個讀者細細品味的。


己亥雜詩


餘華的小說系列中,印象最深的當屬《兄弟》。這部小時裡他精心寫了兩場悲劇,用兄弟情義,來寫愛情天平的傾倒,寫人性的惡無法抑制。餘華自己表示,他寫這部書,是要讓人人都意識到:我們需要自救。

《兄弟》是一部深刻的社會反思小說。主角宋鋼和李光頭兩兄弟。在小說的上部裡宋凡平是英雄的形象,他直接影響了兒子宋鋼的人格。但是等李光頭和宋鋼長大了,社會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無賴李光頭有權有勢,老實的宋鋼結局悲慘。也許慾望的魔鬼釋放出來以後,本能就會被放大。本能放大以後,善惡就會被顛倒。

讓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宋平凡被人活活打死的情景,而且是層層遞進,愈來愈慘烈。

他在掄起的木棍中間一次次地拼死衝到窗口。脫臼的胳膊被打斷了,他在窗口說完“去上海,買一張車票”,就頭破血流倒在了牆角。然後6個造反派12只腳,一直踢,踢到他一動不動。

宋凡平在昏迷中間聽到了檢票的聲音,他搖搖晃晃地站起來,站起來以後,他衝向檢票口,這6個造反派就跟上去打他。檢票員因為害怕了,就把檢票口給關上了,他進不去了。這6個造反派一直追著他,從候車室一直打到候車室門外。造反派把打斷的鋒利的木棍像刺刀一樣刺向他的腹部,這就致了命。

他聽到了公共汽車開出來的聲音,還叫了一聲,說:“我還沒上車呢”,然後又被打倒在地,這回就徹底地被打死了。

很多女讀者之所以喜歡這部小說的上部,就是因為他寫了一個高大的男人,明知自己是反革命身份,還要到上海去接他的妻子,他是為了妻子而犧牲的。

這部悲劇的《兄弟》讓我們明白人性中間善總是脆弱的,只要有權力,不管是行政的,還是金錢的,給人分成了三六九等,最終都會激發出人性中間的黑暗面。




晏哥說書


作家餘華這幾年的作品不多,但他每年還是能夠拿到非常豐厚的稿費,這是為什麼?就因為《活著》這部小說。這是一部自從1993年正式出版以來一直暢銷的小說,每年都可以為餘華提供幾百萬的收入,其中的原因就在於,這部小說一直都有那麼多中國人喜歡看,願意為它掏錢來閱讀。

中國作家那麼多,能夠寫出這樣一部長盛不衰暢銷作品的並不多,而《活著》確實也值得被更多中國讀者看到,而且值得被多看一遍,或者更多遍。張藝謀根據這部小說拍攝的電影《活著》,也幾乎成為張藝謀最好的電影,這也使得更多國人關注這部小說本身。

讀一遍《活著》,流好幾次眼淚

《活著》最早發表,是在1992年的文學期刊《收穫》上面,一面世就引發了很強的社會關注。在那之前,餘華從1984年就開始發表小說,但直到1992年《活著》面世,他才引發了更多注意。

我是在1998年左右在大學圖書館看到《活著》這部小說的,早在那之前的1994年張藝謀的《活著》已經拍出,但由於國內沒有公映我也沒有機會看到,只知道有這麼一部片子。不過當我閱讀《活著》的時候,很多情節把我深深震撼,在有些細節上不得不落下淚來。

小說的名字叫《活著》,其實它寫的是死亡,各種人的各種死法,每一個都讓人心傷。一邊讀一邊想,這寫書的也太狠了,最後居然連小外孫子也沒有給老頭子福貴留下,最後只剩下福貴和他的老黃牛相伴。不過同時由於被情節吸引,也不感覺這是作者有意為之,就像這就是真實存在的一家人,並不存在誰來安排他們的生死這件事。

最讓我感動的,是福貴要把女兒鳳霞送給別人家那段描寫。家裡怕養不活鳳霞,就想把她送給一個好人家,把女兒背在背上,福貴就感覺到脖子裡有水,那是鳳霞落下的淚。在福貴被抓壯丁四處打仗那段時間,鳳霞的嗓子壞了變成啞巴,遇到被父母送出去這件事,她明明不願意又說不出話來,只能默默流淚。

福貴把鳳霞放下,鳳霞哭著看著他,福貴也哭了出來,馬上抱起她就往家走,就算窮死,他也不送閨女出去了。

張藝謀拍《活著》不炫技只講故事

這部小說之所以受到關注,除了本身寫得好之外,與張藝謀把它拍成了電影也直接相關。不過張藝謀並沒有完全按照餘華小說來拍,起碼在家人去世的情況看,有三個人並沒有像小說中那樣去世,包括鞏俐扮演的家珍,姜武扮演的二喜,還有鳳霞和二喜的兒子。

其實最早張藝謀看上的是餘華另一部小說,看完之後他問餘華還有沒有別的作品,餘華給了張藝謀這一部,張藝謀看完立即決定改拍《活著》。與此前的作品相比,比如《秋菊打官司》,張藝謀這一次就想好好講故事,而不講什麼形式上和電影語言上的突破。事實證明,他這樣做就對了。

《活著》成了張藝謀最好的電影,多年來在豆瓣的評分都非常非常高,在國產電影中僅僅落後於陳凱歌的《霸王別姬》。這部電影也成就了葛優。

在那之前葛優是演喜劇居多的,張藝謀看到葛優身上有福貴那種老百姓的一面。的確,葛優出色完成了任務,並因此獲得戛納影帝。

相對於那之前的張藝謀電影,鞏俐的戲是少了很多的,因為這是以福貴為主的戲。儘管張藝謀為家珍加了戲,在電影中延長了她的壽命,但影片主要情節發展與家珍沒有太大的關聯。好在,好演員就是好演員,鞏俐還是在有限的空間內讓觀眾看到了她的價值。

電影中其他的配角演員比如姜武、劉天池、郭濤,也都表現出色。

《活著》的意義

最後再說回小說《活著》。餘華是怎麼想到寫這麼一部生死小說的呢?有一次他聽到了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這個世界,沒有一句抱怨。這首歌打動了餘華,他決定寫一篇這樣的苦難又樂觀的小說,於是就有了《活著》。

《活著》小說中最點題的一句話是那句——“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鄭捕頭


《活著》故事貼進生活,描寫一個地主富二代富貴曲折離奇的一生,名為富貴是對未來生活的美好向往寄託,他的一生中有因禍得福,也有因福得禍。這其中有個人的因素,也有歷史、社會制度的因素。

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每個人的一生都不可能一帆風順 ,幸福,煩惱,快樂,憂愁形影不離的伴隨著我們的一生。

有的人勇敢的為了活著而活著,活著就是勇敢堅強,就是希望就是對生活的理解。順其自然安然面對。

有的人碰到了挫折就對生活失去了希望,感覺天也不藍了,風也不暖了,世界都變成了灰色。甚至連活著的勇氣都沒有了。

人生中最大的事不過是生死而已,活著才有希望,是真正的勇士,死一切皆空,是不負責任,懦夫的表現。

朋友們如果你的生活好,就應該更好的生活下去,享受生活,享受陽光,享受自然,享受親情,友情,愛情,回報社會。當你真心的幫助需要的你的人時,幸福快樂與你越來越近。

如果你生活的不好,也彆氣餒,黑暗是黎明的開始,否極泰來。堅持下去活著,坦然面對。


天高雲淡


絕對是《活著》,這是第一本我不忍卒讀的書,讀了一半就不忍再看下去。

《活著》從一個旁聽者的角度道出了一個普通人平凡而曲折的一生。主人公福貴生活在那個紛亂特殊的年代,經歷了戰爭,殺伐以及一系列動盪的生活,經歷了家庭的興富到衰落,身邊人陸續的死去。在他們一生中,不知失去的多少東西,失去金錢,失去親人,最後只剩下一頭瘦骨嶙峋又險些被人宰割的老牛與他為伴。儘管是這樣,他還是友好地面對世界,一切傷痛的往事在他口中都變得那樣的平淡。也許當我們的生命已將要走到盡頭的時候,回望以前的一切,才會做到安下心去對待,才會做到清醒的重新認識所有的事。我想起陸幼青的死亡日記,那不也是站在生命的邊緣真正完全而清醒的對世人講述一切。

我想人活一生,總要承受這樣的擊,而多年之後,當身邊的人一個個全都被歲月帶走了,那時的我們也許真的會選擇一種平靜,它是多年的感情磨合而成的,是滄桑的經歷,澆鑄而成的。

這個世界的確不公平,有人可以享盡榮華,有人卻要像富貴一樣,面朝黃土背朝天,揮灑著血汗過完一生。面對這樣的不公,憎恨逃避都是徒勞,和福貴的一生比起來微不足道。我們能做的是面對,是繼續熱愛這個世界,這是我們可以從書中獲得的力量。


小宇看好劇


活著,富貴:活著就好



上上兮


每一次閱讀餘華的《活著》,都會震撼心絃。會驚歎同一個人竟經歷瞭如此多不幸,會深深同情主人公的悲慘遭遇,會情不自禁的潸然淚下!人人都有一本難唸的經,看看主人公面對的諸多苦難,我們還有什麼理由抱怨生活!還有什麼理由不努力生活!



詩詞故事匯


在餘華的所有小說中,《活著》留給我的印象最深刻,讀完之後有種欲語淚先流的感覺,餘華用樸實無華的語言,通過一個老人娓娓道來,但卻讓人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靜。人生這一輩子所有的苦難都被福貴經歷了一遍,一次次的打擊,一次次的生離死別,等所有的家人都離開他的時候,他只剩下淡淡的活著。並且這種“活著”並不是他一個人,是一個時代!這部小說講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就像千鈞一髮,讓一根頭髮去承受三萬斤的重量,它沒斷!它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相比於那個年代,現在的我們條件不知道好了多少倍,而且也沒有福貴那樣的苦難,但是現在的人反而越來越不珍惜“活著”,生命在於選擇,選擇的開關握在我們自己手中。不管經歷了什麼,我們還是要像福貴一樣活著···


老師你是鬥雞眼


在餘華的所有小說中,《在細雨中呼喊》給我留下的印象最深。這是一本關於記憶的書,是餘華的第一部長篇力作,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經典文本。

多年以前,初次讀到這部長篇小說時是在《收穫》雜誌上,當時名叫《細雨與呼喊》。小說第一章開篇寫的是《南門》,是“我”六歲時的記憶。接下來寫了《婚禮》《死去》之後,才是《出生》。如果按照傳統的敘述方法,開篇一定是《出生》,結尾一定是《死去》,好像只有這樣,才符合人們的閱讀習慣。正是這種獨特的敘述方式,吸引了我閱讀的目光,以致於通宵達旦。我讀得似懂非懂,腦海中冒出了意識流、蒙太奇、先鋒文學諸如此類的詞語。儘管似懂非懂,可我偏偏喜歡一次次重讀,因為他的內容、他的結構、他的語言吸引了我。

多年以後,我買了餘華的單行本《在細雨中呼喊》,於是我再次重溫。作品對記憶中時間的感受,讓我又彷彿看到了記憶中的童年和少年,不由發出萬般感慨:細雨中的呼喊,那是怎樣的一種呼喊啊,一次又一次撥動了我們內心深處那柔弱的琴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