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钢市:大棚里的“莓”好时光

河南经济报记者 吉娜 通讯员 吴小燕 苗壮

3月18日,春光明媚,钻进杨庄乡建新村周南高速引线路口老李草莓采摘园的大棚里,一股清香扑面而来,一垄垄整齐的绿苗上缀着鲜红的草莓,犹如一颗颗鲜红油亮的玛瑙,透出春的暖意。

舞钢市:大棚里的“莓”好时光

采摘园的负责人李正才见到记者后,递过来一个又大又红的草莓让记者品尝,说起自己的草莓,老李脸上写满了自豪。

今年57岁的李正才,10年前和其他村民一样,每年种些玉米、小麦,年年忙活,收入也没见增加。于是,他开始琢磨起来,怎么能多挣点钱。当时市农业农村局的园艺场就建在建新村旁,李正才看到场内种植的有草莓,就在园艺场慢慢学习,在自家的田里进行试种植。但那时的草莓口感一般,挂果率不高。李正才听说山东泰安种植草莓,便动起了想去学习的念头,而这样的想法也得到了妻子的支持。李正才只身前往山东,专门学习大棚草莓的种植技术,并从山东引进奶油草莓,在我市进行大棚种植。他收集来养殖户的牛粪、羊粪,发酵成天然农家肥;在大棚里打了一口井,用纯地下水浇灌;在大棚里放上一箱蜜蜂,让草莓进行自然授粉。

“前期的时候是有困难,面临着土地、资金、大棚、劳力等困难,政府和农业部门都没少给俺帮忙,最终让大棚建起来了。既然种就要给它种好,种出高品质的草莓,让咱舞钢人尝一尝。”李正才高兴地说。

舞钢市:大棚里的“莓”好时光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辛勤的劳作,临近年底,李正才的草莓终于结出“致富果”,当年创收5万多元。尝到了甜头,李正才扩大了规模。现在,他的草莓棚扩展到5、6亩地,种植的有红颜、奶油、甜察理、妙香等几个早熟、中熟、晚熟品种,错峰生产。头年8月下旬开始种植,次年元月左右开始陆续上市,一直持续到6月份。除观光采摘,还给市区一些水果店供货,每年收入20多万元。李正才说,用工需要近十人,都是周边村里人,优先贫困人员,一天60元钱。草莓园工人务次告诉记者:“干着不累,还能守着家,一天五六十块钱也中呀。”

春节是大棚草莓销售的好时机,也是价格最高的时候,但今年受疫情影响,原本行情看好的草莓,眼看要留在地里,一家人愁得坐立不安。在李正才心急如焚时,杨庄乡和建新村“三委”的人员来了,他们主动帮忙销售草莓,使损失降到了最低。随着复工复产,村里的路解封了,村民逐渐走出家门,看到希望的李正才在大棚旁摆出摊位,告知众人采摘园已对外开放可进园采摘,但必须错开时段,禁止扎堆。因为采摘园道路通畅,空气好,前来采摘的人一天比一天多。看着自己奋斗多年的成果和一颗颗红彤彤的草莓,李正才十分欣慰,但他却从未满足。

李正才告诉记者:“我准备联合几家种植户成立个草莓种植合作社,这是我的愿望。我准备再租二十亩地用来自己育苗,不能光买人家的苗,自己要种出来自己的品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