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杜甫是一個身陷困頓,卻不肯向命運低頭的“鬥士”?

為什麼說杜甫是一個身陷困頓,卻不肯向命運低頭的“鬥士”?


人生起起落落本是一件非常尋常的事情。但如果經歷了大起大落之後,依然能夠重新收拾起一顆破碎的心,並以不屈不撓的姿態活在這個世界上,恐怕很少會有人能做到這一點。但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時期的杜甫,卻在身陷困境之時活出了令世人嗟嘆的模樣。


相信一提起杜甫很多人都會滔滔不絕,因為這位詩名與才華僅次於李白的“詩聖”。不僅在高手如林的唐朝詩壇上,闖出了一片屬於自己的天空。而且也以個人悽苦的坎坷遭遇,以及具有悲情色彩的詩歌被後世人廣為傳誦。


當翻開“杜詩”之後可以發現,杜甫35歲之後所創作的詩歌,基本上都是以“灰色”為感情基調。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杜甫的詩歌作品,絕大部分都是對國家衰敗,以及個人悲慘遭遇的陳述與控訴。

為什麼說杜甫是一個身陷困頓,卻不肯向命運低頭的“鬥士”?

“杜詩”作為唐朝中後期詩壇上的“血淚史”。幾乎每一個字都是一滴淚水,每首詩中所蘊含的悲慼,心酸與無奈都無不令人動容。筆者認為如果說李白所作之詩,基本上都是在為盛唐歌功頌德;那麼杜甫的詩歌作品就是對,國破家亡的控訴與激憤。

杜甫的詩風之所以充滿沉鬱頓挫與悲涼悽苦之感。其實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受到了唐朝由盛轉衰的影響,正所謂唐詩皆因吟詠時代而作。

杜甫生活的時代不僅與盛唐有極大落差,而且還充斥著戰爭、腐敗與民生疾苦。當杜甫身臨其境之後,所作詩歌皆以悲涼為主題。

為什麼說杜甫是一個身陷困頓,卻不肯向命運低頭的“鬥士”?

杜甫也曾站在岱山之巔傲視天地

1.“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

杜甫從出生一直到青少年時期,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官宦子弟。其遠祖杜周是漢武帝時期的御史中丞;祖父杜審言雖為唐代小官,但卻是“近體詩”的奠基人之一。而他的父親杜耽則為涼州軍司。


生活在官宦家庭的杜甫,確實經歷過一段富裕殷實的生活。據史料記杜甫載自幼天資聰穎,並且接受過非常優越的教育,在父輩的影響之下七歲即能吟詩。這些記載可以於杜甫所作,長篇詩歌《壯遊》中得到證實。


為什麼說杜甫是一個身陷困頓,卻不肯向命運低頭的“鬥士”?

“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九齡書大字,有作成一囊”。

從這四句詩中可以看出,年幼的杜甫就已經才思過人,並且在七歲之時就可以出口成章。九歲時就掌握了撰寫書法的基本技巧。“有作成一囊”指杜甫所創作的詩歌作品非常多。


筆者認為當時的杜甫生活一定十分優越。因為只有無憂無慮的官宦子弟,才會有閒情逸致玩耍打鬧。否則他也不會在《百憂集行》一詩中,將自己少年之時的頑劣之態盡書於紙上。即使現代人看後也會覺得,年輕時的杜甫確實很會玩。

為什麼說杜甫是一個身陷困頓,卻不肯向命運低頭的“鬥士”?

2.少年時家境優渥,杜甫也曾無憂無慮

“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

這四句詩歌的大概意思是,十五歲的杜甫雖然身壯如牛但依然童心未泯。八月份的時候屋子前面的梨樹棗樹上結滿了果實。他為了摘梨和棗吃,每天都要上樹很多次。


通過這些詩句的描寫可以得知,杜甫年少之時確實無憂無慮。並由於個人才華使然,所以曾立下過“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志向。雖然後來這個志向並沒有實現,但杜甫晚年回憶起此事之時依然頗感欣慰。

為什麼說杜甫是一個身陷困頓,卻不肯向命運低頭的“鬥士”?

3.《望嶽》傲視天地之絕唱

(1)創作背景

《望嶽》 一詩創作於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此時的杜甫剛滿二十三歲。正值人生大好年華的杜甫,辭別家鄉赴洛陽參加進士考試。結果想必大家都已經猜到了,第一次進士考試的結果是杜甫落第而歸。

但是此時心高氣傲的杜甫並不在乎,因為他更喜歡的是外出遊歷。因為在遊歷的過程中,不僅可以飽覽名山大川。

以及觀賞到平時看不見的奇異景觀,而且對他的詩歌創作也具有非常大的幫助。所以第二年杜甫開啟了新一輪的遊歷生活。

開元二十四年即公元736年,二十四歲的杜甫以詩人的身份“北遊齊、趙”。在遊覽齊魯大地之時,杜甫被眼前壯闊的三山五嶽所折服,於是有感而發創作了這首直抒胸臆的《望嶽》。此詩一出即成眾多描寫“五嶽”詩歌之絕唱。

為什麼說杜甫是一個身陷困頓,卻不肯向命運低頭的“鬥士”?

(2)《望嶽》 中所表達的意氣風發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被譽為萬山之宗的東嶽泰山怎麼樣?就算走出齊魯大地,這位雄渾偉岸的高山也依然歷歷在目。這首詩歌的前兩句以開篇點題的形式,直接描繪泰山的雄偉與挺拔,給人一種渾然天成的氣勢和誰與爭鋒的傲骨。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大自然鬼斧神工一般的精湛技藝,才能創造出如此挺立於世間的美景。泰山的高度足以分割陰陽,簡單說就是這座山太高了,站在泰山之南就是白天,而站在泰山之後卻又似黃昏一般。

為什麼說杜甫是一個身陷困頓,卻不肯向命運低頭的“鬥士”?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當杜甫看到這座偉岸的高山之後,突然有一種盪滌心靈之感。彷彿胸中囊括了層層白雲,此時詩人的眼中已經容納不下其他東西了,但一隻飛鳥將他拉回現實。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只有登上泰山之巔才能夠感受到,其他山峰的渺小以及泰山的雄壯。其實最後兩句是詩人的感受,或者說是一種情緒表達。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應該做到極致,只有這樣才能感受到更加奇美的風光。

為什麼說杜甫是一個身陷困頓,卻不肯向命運低頭的“鬥士”?

4.站在泰山之巔,寫一首最狂傲的詩

筆者認為從《望嶽》 中的,完全可以感受到杜甫此時的處境與心態。此時的他雖然進士考試落第,但這似乎並沒有對他產生太大影響。當他開始漫遊“齊、趙”之時,實際上就已經開啟了一種放蕩不羈的生活模式。

可能有很多讀者會認為,杜甫一生悲苦怎麼可能,像李白一樣過著放蕩不羈的生活呢?事實上杜甫從出生一直到其三十三歲,也就是“安史之亂“爆發之後。才開始了人們印象中的悲慘生活,以及鬱郁不得志的詩人生旅途。

事實上《望嶽》一詩就是創作於“年少優遊“途中。此時的杜甫正處於人生至高點,可謂年少情況意氣風發所以根本感受不到頹廢與悲慼。而且這首詩歌是杜甫登上泰山之後,站在”五嶽之首”的巔峰之上,大有“人生得意須盡歡”的態勢。

為什麼說杜甫是一個身陷困頓,卻不肯向命運低頭的“鬥士”?

此時的杜甫可謂“春風得意馬蹄疾”,雖然他未曾感受過“一日看盡長安花”的榮耀。但卻以一個年輕人的狂傲寫出了這首最狂傲的詩歌。可以說當年站在高處傲視天地的杜甫,寫出的這首《望嶽》不僅可以獨領風騷,而且也早已經成為了一首“詩家之絕唱”。

關於杜甫創作的《網嶽》一詩,後人皆有精妙評語。明代董其昌曾於《畫禪室隨筆》中寫道:頃見岱宗詩賦六本,讀之既盡,為區檢討用儒言曰:‘總不如一句。’檢討請之。曰:‘齊魯青未了’。”而同一時代的高棅則言簡意賅的說:“起句之超然者也”。

為什麼說杜甫是一個身陷困頓,卻不肯向命運低頭的“鬥士”?

5.“安史之亂”杜甫人生的分水嶺

筆者認為如果杜甫的人生按照這種軌跡發展下去,不僅會成為與李白齊名的大詩人。而且還很可能通過科舉考試,或者“獻賦求仕”等途徑,成為大唐王朝廟堂上的能臣。但老天卻和他開了一個大玩笑,當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之後。

杜甫的人生就開始與李唐江山捆綁在一起,就像風中的飄絮、水中的浮萍一樣,居無定處、顛沛流離、四海為家。可以說“安史之亂”不僅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而且也是杜甫人生由意氣風發、放蕩不羈,轉為悽慘悲涼的分水嶺。

為什麼說杜甫是一個身陷困頓,卻不肯向命運低頭的“鬥士”?

《旅夜書懷》中的自我救贖

縱觀杜甫一生皆因“安史之亂”所累,於大曆三年春創作的《旅夜書懷》一詩,不僅寫出了朝廷的黑暗與腐敗;同時也描繪出了一幅“人生坎坷圖”。當曾經熾熱的希望化為失望之時,這個一生深陷困頓的大詩人,縱然不肯輕易向命運低頭,卻也不得不收斂鋒芒孤獨終老。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微風吹拂著岸邊的細草,高聳著桅杆的小船於夜半時分靠岸。這兩句應該是對杜甫一家,乘船奔赴他地尋求生活的描寫。

為什麼說杜甫是一個身陷困頓,卻不肯向命運低頭的“鬥士”?

“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天空中的繁星與空曠的平原相較於遠處,明亮的月光照射在奔湧的江水之上。這兩句詩交代了星夜、平原、曠野、長江,這些事物所反映出來的應該是古籍、蒼涼的悽苦之感。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難道我是因為會寫文章才出名的嗎?那將我的職位裁撤或許,就是因為我年老體衰吧。此時的杜甫已經46歲,但卻要再次踏上求仕之路。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這種顛沛流離、四處飄蕩的生活像什麼呢?原來我就像那天地間無所依傍的沙鷗一樣。最後兩句將“官應老病休”的憤激之情抒發得淋淋盡致。

筆者認為或許此時的杜甫,再也沒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壯志了。曾經不屈不撓的與命運做抗爭的“鬥士”,如今也早已被現實折磨得遍體鱗傷。當年的杜甫根本想不到他會有如此境遇吧!

大曆二年春即公元767年,當杜甫再寫《登高》一詩時,恐怕早已沒有了當年的意氣風發。“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這種淒涼與哀痛的晚景,不正是杜甫本人的真實寫照嗎?


結 語

杜甫雖然晚景淒涼但青少年時期卻享盡了人世繁華。當年他站在泰山頂峰時,所創作出的“詩家絕唱”。卻與其晚年的《登高》一詩形成了鮮明對比。尤其是《旅夜書懷》更是道盡了希望破滅人生不易的孤憤與辛酸。

筆者之所以認為杜甫是一個干預與命運抗爭的“鬥士”。主要是因為他直到重病臥榻之時,也依然未曾放棄報國安民的理想。縱然此時他已經奄奄一息,但卻用盡了最後的力氣,向世人展示了他憂國憂民的情懷。


【參考文獻】

周倩《論杜甫詩歌的漂泊意識》

高宏宇《情景交融 物我冥合——《望嶽》新探》

付春麗《杜甫《望嶽》新解》

李洪印《《旅夜書懷》賞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