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史,禪宗公案“拈花一笑”和“心有靈犀”的趣事,你悟道了嗎

中國的佛教文化歷史悠久,經過近兩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固有了佛教中國化之說。中國的佛教有八大宗派,雖然八大宗派都歸於佛教,但每一宗派都有不同的特色,用佛教的言語來講,每個宗派有不同的法門。特別是中國的禪宗思想,更是切合了中國的傳統文化的思想,形成了佛教中國化的主要基石。本文大茶經就來分享,中國佛教史,禪宗公案“拈花一笑”和“心有靈犀”的趣事,你悟道了嗎?

佛教史,禪宗公案“拈花一笑”和“心有靈犀”的趣事,你悟道了嗎

佛教中國化後的禪宗,始於初祖達摩祖師,迭傳至六祖慧能大師,直至發展了五家七宗來度化眾生。其中禪宗頓悟法門,其核心思想為:“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成為了中國佛教的一大核心。那麼“不立文字”又如何能代代相傳呢?其實寓意是說,不能用言語來表達,按我們平常的話說,只能意會不能言傳。

佛教史,禪宗公案“拈花一笑”和“心有靈犀”的趣事,你悟道了嗎

在瞭解禪宗公案開悟趣事之前,我們先得了解下禪宗的核心觀點。首先釋迦牟尼佛是人,不是神,在佛教史上,從來沒有評論過有神或無神。釋迦牟尼佛就是我們平常稱的佛陀,他是佛教的創立者,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淨飯王之子,用我們的中國話來說,稱為太子。他去乞食,並非懶惰,而是為了傳法,為了更多的人擺脫世間的種種苦,這一點,大家毋庸置疑。

佛教史,禪宗公案“拈花一笑”和“心有靈犀”的趣事,你悟道了嗎

那麼,佛陀時代,有一則故事,一直傳到中國的達摩祖師,主要的緣起是從釋迦牟尼佛在靈山會上拈花、迦葉微笑為其濫觴,至此,有了禪宗‘以心傳心’、‘教外別傳’的典故。

話說釋迦牟尼佛登壇那一天,靈鷲山上眾神畢集。釋伽牟尼在弟子們的簇擁下走上法壇坐定。此時,梵天恭敬地走到佛的面前說:“願世尊開壇講法,讓普天的眾生都得到利益吧!”說著,還呈上一枝貴重的金色波羅花。

釋伽牟尼佛接過花後,眾弟子都盼著能聽到那無上妙法開示。可釋迦牟尼佛卻一句話也未講,他慢慢地舉起手來,手上依舊拈著那枝波羅花。眾弟子的眼神隨著那枝花從左移到右,從上移到下,他們都在揣度著釋迦摩尼佛的用心。

佛教史,禪宗公案“拈花一笑”和“心有靈犀”的趣事,你悟道了嗎

這時一位叫摩柯迦葉的尊者破顏含笑,那笑容中蘊含著無限深意。這情景馬上被釋伽牟尼看到了,他開口說:“我有正法眼藏,涅盤妙法,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付囑與摩柯迦葉。” 靈鷲山頓時又沸騰,此後,人們通常把以上“拈花微笑”的故事說成是禪宗的緣起。而事實上,釋伽牟尼佛拈花,伽葉微笑的那一刻開始,就是有所心會,心領神會,明理了,所以微笑。

佛教史,禪宗公案“拈花一笑”和“心有靈犀”的趣事,你悟道了嗎

迴歸到中國禪宗公案史上有一則故事:有位求道心切的道欽禪師,他親近到另一位高僧玄素禪師,二年後得悟大道。

悟道之後,道欽禪師想到其他地方去弘揚佛法,臨行前,玄素禪師對他說:“乘流而行,逢徑即止。”於是,他就乘船順流而下,到了杭州的附近。見遠處有一座山,問到村中人說是徑山,他就在那裡結茅棲住下來,成了他自己的修行的道場。

佛教史,禪宗公案“拈花一笑”和“心有靈犀”的趣事,你悟道了嗎

有一次,馬祖道禪師給道欽禪師寄來了一封信,道欽禪師便拆開一看,只畫了一個圓圈。道欽禪師看完之後,就在圈圈上面加了一點,又讓人寄了回去。

請問?馬祖在信中晝了個圓圈,如果是你,你的意思是如何理解呢?而道欽肯定有所領會,不便說甚麼,也加上一點!什麼意思呢?是否是所謂的“心有靈犀一點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