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无声处:话说《借东风》

于无声处:话说《借东风》

话说《借东风》

说起京剧《群英会》,这个戏,剧情复杂,对白精彩,但是唱腔大部分是[散板]、[摇板]、[快板]之类,缺少大段的包括各种板式在内的完整的成套唱腔。而马连良先生演出《借东风》是紧接《群英会》之后的一出以唱腔赢得极大声誉的好戏。今天,就跟大家说说这出戏。

京剧舞台上演“三国戏”最早得追溯到清朝“三庆班”的卢胜奎。他擅长“三国戏”里的诸葛亮,而且这个人有编戏的本事,他根据《三国演义》编写的36本连台本戏“三国志”最著名。京剧丑角一代宗师萧长华曾经是卢胜奎的义子,虽然卢胜奎把《三国志》的手本传给了“三庆班”的老生演员周长山,但是萧长华还是从周长山那里把剧本抄写过来。当他在“富连成”科班担任总教习的时候,就组织“喜”字班的学员排演了《群英会》。这时的《三国志》已经由原来的36本压缩到6本。表现诸葛亮在南屏山借风的这一折,当时称为“祭风台”。内容比较简单,诸葛亮上场只有几句道白,没有唱段,属于交待情节的过场戏。早年有些演出甚至把这场戏作为暗场处理。


是历史的变迁,使京剧艺术发生了许多的变化,京剧的剧目在表演上也有了诸多新的提高。《借东风》当然也不例外。当年富连成社里,在“连”字班的学员排演“三国戏”的时候,发生了和今天的《借东风》必然永远联系在一起的历史传承,这就是由马连良扮演诸葛亮。从此《借东风》就载入了马派戏曲表演艺术史册。

当时,萧长华看到马连良披发执剑的形象,联想到传统剧目《雍凉关》里诸葛亮夜晚观天上星斗的时候也是这身打扮,但是有一段成套的[二黄]唱腔,于是,决定移植到《借东风》里来。也就是说《借东风》里的大段[二黄]唱腔有马连良先生首唱的。

《雍凉关》不在36本《三国志》连台本戏里,我听著名演员朱宝光老师讲过,它演的是“三国”后期司马懿与诸葛亮的一次斗智。司马懿驻扎雍州和凉州,诸葛亮上表刘禅,请求出师讨伐。出师前,诸葛亮夜观星斗,唱了一段[二黄导板 回龙 原板]唱腔,[导板]是“习弦机学兵法孙武一样”,[回龙]是“知天文晓地理八卦阴阳”,后面的原板是历数往事,一直叙述到观看星空的活动。“借东风”也是一种观察天象的过程,把这一段移到《借东风》里,唱词也没作大的改动。(不过,传统戏《雍凉关》这个剧名倒应该提一提。雍州和凉州在《三国演义》里是两个州郡的名称,可是清朝末年,一些艺人演着演着就改成了一个关隘的名字,后来有人查对,才知道是错误。)


马连良先生对剧本非常重视,他排戏常常要用很多精力研究唱词,对《借东风》里移用的那大段唱腔他反复不断地加工打磨,还对化装、服饰进行细致的雕琢,直到晚年,他都没有停止过对这段唱的再加工。他尊从翁偶虹先生在《赤壁之战》里的创作,把唱词中有关宿命论的成分剔除得干干净净,“学兵书习阵法犹如反掌”一句已经没有什么迷信色彩了,但是他还是改成“天堑上风云会虎跃龙骧”,把一位战略家的胸怀放到更加广阔的意境之中。马连良先生的艺术创造,使《借东风》成为“马派”[二黄]唱腔体系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唱段,集中体现“马派”严谨、俏丽、潇洒的特征,《借东风》这出戏从此在京剧史册中占有重要位置。

现代名家把《群英会》和《借东风》连缀起来演出,还不仅仅是为了这出戏故事情节的完整,更重要的是为了满足欣赏的渴望,《群英会》的表演加上《借东风》的唱腔,更让人惬意、过瘾。您说是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