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自己剝雞蛋,剝的不是“雞蛋”,而是這幾種身體“訓練”

最近在網上看到一位寶媽吐槽道:生了對雙胞胎,不得已把大寶丟給婆婆帶,二寶自己帶。結果從小到大婆婆什麼都給大寶弄好給他吃,導致到了6歲雞蛋都不會自己剝,一點動手能力都沒有;二寶自己帶,兩歲開始小事基本都自己完成。兩個孩子極大的能力反差讓這位寶媽非常後悔把大寶丟給婆婆帶。

由於育兒觀念的偏差,老一輩在帶孩子時出於隔代親關係,養育孩子時過度關心和寵溺。很多事情都採取包辦方式,導致孩子明明已經到了該學會獨立處理小事的年紀仍然像個“巨嬰”。殊不知在孩子合適的年齡引導孩子完成自己該學會的小事,對孩子的成長有諸多好處。“剝雞蛋”便是其中好處非常多的一項身體“訓練”。

讓孩子自己剝雞蛋,剝的不是“雞蛋”,而是這幾種身體“訓練”

讓孩子自己剝雞蛋,剝的不是“雞蛋”,而是這幾種身體“訓練”

讓孩子剝雞蛋,不僅僅是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更是對孩子的一種身體“訓練”。特別是對於幼年期的孩子,處於大腦手部各種協調能力發育期,家長與其花錢去買各種玩具來訓練孩子,不如用生活中培養孩子“獨立”的小事來訓練。

  • 訓練手指的精細動作能力

精細動作能力是指孩子憑藉手或手指部位的小肌肉或肌肉群的運動,在感知能力和注意能力多方面的心理活動下配合而完成的特定任務的能力。這是孩子發育過程中的一種發育基礎和必備過程,代表著寶寶的成長。

孩子在自己剝雞蛋的過程中,在大腦的調控和心理活動的暗示下,孩子井然有序地運用手指一塊塊將蛋殼剝掉時,充分訓練了孩子手指部位的精細動作能力。

讓孩子自己剝雞蛋,剝的不是“雞蛋”,而是這幾種身體“訓練”

  • 鍛鍊雙側協調能力

雙側協調能力:是指當雙側協調能力正常時,孩子能夠平順、技巧的完成需要身體兩側共同協調使用發展的活動或是雙手一起完成的任務。

在孩子剝雞蛋的過程中,孩子需要用兩隻手共同運動來完成這個任務(一隻手拿雞蛋,一隻手剝蛋殼),這兩隻手的協調運作構成了鍛鍊雙側協調能力的基礎。所以當孩子到了合適的年齡(24個月左右)家長便可開始訓練孩子的這項能力。

  • 鍛鍊手眼大腦協調性

在剝雞蛋的過程中,孩子剝完一塊蛋殼後,這時孩子會立刻通過眼睛觀察,然後調動大腦思考“下一秒我該剝哪塊蛋殼更容易更迅速呢?”在這個剝蛋殼的過程中,不僅僅鍛鍊孩子的大腦活躍能力,更是充分利用了手眼協調性來剝完整個雞蛋。

讓孩子自己剝雞蛋,剝的不是“雞蛋”,而是這幾種身體“訓練”

讓孩子自己“剝雞蛋”,除了能夠訓練孩子的身體發育,還有什麼好處呢?

讓孩子自己“剝雞蛋”對於幼年時期的孩子來說不僅僅可以訓練孩子的動作身體發育,更是可以培養孩子的各種生存能力和性格發育。但需要注意的是,一開始孩子在學習剝雞蛋時,家長要注意孩子安全,以免把蛋殼吃到嘴裡。

  •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孩子的獨立性要從小培養,家長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不要任何事都採取包辦式態度。這樣會讓孩子形成不良的“心理依賴”,孩子將來遇到事情毫無動手能力和自理能力。

孩子的習慣是大人養成,“小事情”才是養成好習慣的開始。讓孩子學會自己剝雞蛋只是培養孩子好習慣的一項基本訓練,孩子能從中體會到剝雞蛋的成果快樂,這時培養孩子獨立的開始

讓孩子自己剝雞蛋,剝的不是“雞蛋”,而是這幾種身體“訓練”

  • 培養孩子的自信

剝雞蛋不僅僅是讓孩子學會一項基本的自理能力,更是培養孩子自信的一種表現。孩子在剝雞蛋整個過程中享受到的困難、戰勝困難、看到成功。這一系列的心理感受都會因為成功剝開一個完美雞蛋而高興。孩子享受自己剝開的雞蛋時,孩子也能從中獲得成就感和自信心。

  • 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法國物理學家喬治·居維葉說:“天才,首先是專注力”,由此可見專注力對孩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孩子在專注於剝雞蛋時,全神貫注地剝開一塊又一塊蛋殼,大腦飛速運作,手眼協調能力得到訓練,整個過程很好地訓練了孩子專注力。

  • 孩子會更享受“吃飯”

孩子自己剝雞蛋,是一種能力培養,同樣也會讓孩子更加享受吃雞蛋的過程,畢竟這個雞蛋是自己辛苦剝開的。幼年時期的孩子由於不明白“食物”來之不易,會出現挑食、浪費食物的現象。所以家長在孩子吃飯時除了要給孩子講解食物來之不易之外,還要讓孩子懂得尊重他人的“做飯”成果。

比如媽媽做一頓飯花了兩小時,結果孩子兩口就不吃了。這是由於孩子不是做飯的媽媽,他無法體會到媽媽做飯的辛苦,所以家長可以讓孩子自己辛苦“剝雞蛋”,以此來讓孩子懂得尊重糧食,不浪費

讓孩子自己剝雞蛋,剝的不是“雞蛋”,而是這幾種身體“訓練”

讓孩子自己剝雞蛋是一種“自理”教育,在進行這種教育方式時,家長需要注意些什麼?

自理能力強的孩子往往更加具有自信,這是由於他們遇到困難時,他們會盡全力通過自己的方法來解決,而不會遇事就知道求助別人。這樣的抗壓能力讓他們成為了天生的“領導者”,所以,從小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很重要。為了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在教育的過程中,家長有幾點需要注意。

  • 給予孩子鼓勵

有些家庭在教育孩子時方式比較“含蓄”,比如孩子明明很棒了,家長卻會說“不要驕傲,下次要做得更好。”然而對孩子來說,家長這種“含蓄”的誇獎並不樂意買單。特別是幼年時期的孩子,他們的行動力和勤於“思考”能力更需要大人“奔放式”誇獎。

孩子學會了某項自理技能,大人要適當地給予鼓勵;孩子自理技能學不好學得慢,家長更要給予鼓勵。家長的鼓勵會給予孩子極大的成就感,從而調動積極性下次會做得更好。這是一種心理效應,家長不能忽視,更不要“吝嗇”自己語言。

讓孩子自己剝雞蛋,剝的不是“雞蛋”,而是這幾種身體“訓練”

  • 適當性地示弱

家長在孩子心中是偉大的存在,特別是幼年期的孩子,奉家長的話為標準而進行自己的品性塑造。但有的時候,針對孩子不同的性格,家長要學會適當地示弱反而會收穫意想不到的結果。

比如某天媽媽可以故意告訴孩子“媽媽今天手疼,剝不了雞蛋又想吃,你能幫幫我媽?”通過這樣的示家長的示弱能夠讓孩子意識到自己長大了,也要學會為家庭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從而自己主動掌握一些生活的自理能力。

  • 尊重孩子

家長在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時,不要試圖從管教的角色來培養孩子的習慣,這會導致結果適得其反。想讓孩子具備自理能力,首先要從孩子的角度去分析為什麼孩子不願意去自己掌握這種技能。是家長做得多所以孩子懶,還是孩子就是不願意學,甚至是孩子掌握了家長的心理。

家長要合理地分析孩子的心理變化,運用合適的方式,讓孩子主動學會某項自理技能。在此過程中,家長不要忘記孩子的感受,特別是幼年期的孩子,他們覺得理所應當被家長照顧。所以一開始家長要學會用平等的態度去引導孩子。

讓孩子自己剝雞蛋,剝的不是“雞蛋”,而是這幾種身體“訓練”

剝雞蛋小貼士:實用的5秒剝雞蛋方法,家長可以教給孩子

剝雞蛋也有技巧,準備過程非常重要,因為這決定了蛋殼好不好剝,剝得是否完整。孩子剝雞蛋一開始可能比較笨拙,這是孩子慢慢發育的一個過程。以下5秒剝雞蛋的方法家長可以先給孩子演示一遍,多剝幾次後孩子便能慢慢掌握其中訣竅。

  • 剝雞蛋之前的準備工作:安全起見,這一步需要家長來執行

為什麼有些雞蛋好剝開,有些雞蛋不好剝,其中門道是這樣的:將洗乾淨的雞蛋放入鍋中,加水加少許鹽;煮開後用中小火煮熟;再將煮好的雞蛋和水放置到溫熱狀態,就可剝了(切忌不要立即用涼水衝,會導致營養流失)。

讓孩子自己剝雞蛋,剝的不是“雞蛋”,而是這幾種身體“訓練”

  • 先“磕”後輕輕碾壓雞蛋

第一步準備工作做好之後,接下來就可以讓孩子來做了。讓孩子把雞蛋放在地面或桌子上磕一下,然後把雞蛋平放著用手心來回輕輕碾壓雞蛋。這個過程中力氣不要過大,當聽到碾壓時有蛋殼破碎的聲音即可,碾壓完成後可看到雞蛋全身滿是裂痕

  • 扣雞蛋的“腰”

接下來就是剝蛋殼的時間了,一般來說前兩步做到位的話,只需要幾秒就能將蛋殼剝掉。讓孩子在雞蛋的腰部扣一個口,然後順著口向兩邊拉扯,三步蛋殼就直接被扯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