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令海峽寬度僅80公里,美俄為何不在白令海峽建跨海通道?

布穀看世界


我國雖然是國際上有名的基建狂魔,在中外建設了很多令國內外民眾驚掉下巴的超級工程,比如世界上難度最大/最為複雜的港珠澳跨海大橋就是我國自主建設的,港珠澳大橋不光長度更長,而且伶仃洋水文環境複雜,光是海底的淤泥就導致建設難度極大。

但是對於美俄為什麼不在僅寬度80公里的白令海峽之間建設跨海通道,首先從國際局勢來說,美俄自冷戰時期就是競爭對手,而橋樑的作用是連接雙方,那在白令海峽建造跨海通道是美國想讓俄羅斯過來佔領自家呢?還是俄羅斯想讓美國過來佔領自己呢?

其次橋樑的作用早期僅作與通途使用,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革發展,現代大多數橋樑的出現更多的是為了拉動經濟發展速度,縮短不同地區之間的經濟差,而白令海峽一側是美國本土---世界有名的賭城阿拉斯加,是世界上有名的經濟繁榮地區,但是另外一側則是什麼都沒有且生存環境惡劣的東西伯利亞,所以對於美俄來說建造跨海大橋又有什麼用途呢?

再一個白令海峽雖然寬度不足百公里,但是這個地區的深度超過百米,而且每年有大部分時間都處於冰凍狀態,環境極其惡劣,而且每年還有季節性的洋流流過,所以在建設環境及其惡劣的前提下,對於建造技術提出了更高等級的要求,也對建設橋樑的經費預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於美俄來說,且不說適不適合建造橋樑了,光是建造這種等級的橋樑技術兩個國家都不具備,而且在至少上萬億美元的建設預算上,誰也不願意出這個錢,而且就算雙方都願意出資,但是以現有的技術根本不足以建造跨海通道。


魑魅涅磐


因為兩國在白令海峽地區摩擦不斷,短期內不會合作修通道。

白令海峽具有非常突出的戰略地位,美俄兩國在此也長期存在著既合作又較量的複雜關係。對美國而言,北極戰略只是其國家戰略的一部分,服務於全球戰略,力求在北極地區聯合挪威等國,建立一個符合美國利益並由美國參與管理的新秩序。而俄羅斯卻把北極戰略看成其國家核心戰略,力求依靠其地緣優勢加強北極軍事存在,以強硬的手腕佔有並形成既得利益,在北極實現戰略突破和維護安全。

因此,美俄兩國在戰略地位、戰略重點和戰略前景等方面的不同導致兩國北極戰略中多個領域互相較量。在白令海峽地區,美俄兩國的衝突既集中在法律地位認知、航道利益等“低政治”領域,也存在於軍事安全等“高政治”領域。

第一,領海分配還有爭議

從1867年美俄達成《割讓俄國北美領地的條約》以來,隨著俄國政權的更迭,國際海洋法的新發展以及基於本國國家利益對法律的解釋存有差異,美俄兩國在白令海峽的法律適用上一直存在著分歧,具體表現為兩國在白令海峽地區的劃界問題以及對白令海峽法律地位的認定問題。

1867年美俄達成《割讓俄國北美領地的條約》後,兩國就在白令海峽基本確定了陸地邊界線。但在國際海洋法明確領海、毗連區、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等概念後,美俄兩國就1867年的雙邊條約是否繼續適用於兩國海域劃界產生分歧。蘇聯堅持適用,美國卻持反對態度,但最終美國做出了妥協。1990年,美俄締結了《謝瓦爾德納澤一貝克三角條約》,將白令海峽和白令海的近三分之二劃歸美國,但俄羅斯議會認為該協定影響白令海資源分配,至今尚未批准通過。

美國主張白令海峽為“用於國際航行的海峽”,主權國家享有過境通行權;但俄羅斯則一度認為這一水域是歷史性水域和直線基線環繞的內水水域。目前,俄羅斯的態度總體趨向緩和。

不過,即便1982年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中定義了“用於國際航行的海峽”,美俄兩國也承認白令海峽為“用於國際航行的海峽”,但俄羅斯簽署了該公約,美國到現在也未批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這也是在白令海峽國際地位定義過程中的一個不確定因素。

第二,北極航道利益博弈

在以白令海峽為要道的北極海域,美俄兩國資源爭奪日趨激烈。在油氣資源方面,俄羅斯的態度非常積極,從2000年開始在北極開發油氣田起,截至2016年,俄羅斯國家石油公司在北極海域已有31個區塊,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也有27個區塊。

2014年3月起,美歐開始對俄進行制裁,特朗普上任後,連現任國務卿蒂勒森曾供職的美國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也不得不從俄羅斯的北極海域撤出合資項目。

另一方面,俄羅斯在北極僅有一家正在生產的油田,在低迷的國際油價中連續虧損經營三年後,俄羅斯仍堅持繼續在北極進行鑽探。美國白宮官網2017年4月28日也公佈了特朗普總統簽署的名為《美國優先海上能源戰略》的行政命令,在“不盈利”的情況下仍鼓勵北極能源勘探和生產,防止其他國家尤其是俄羅斯搶了先機。

在漁業資源方面,美俄兩國在漁業經濟區和漁業配給補償問題上一直存在衝突。1976年,美國率先頒佈了《漁業資源保護和漁業管理法》,將本國漁業經濟區由沿海12海里擴大至200海里。同年,蘇聯也效法美國,出臺法律將本國漁業經濟區擴大至200海里。結果兩國各自聲稱的漁業經濟區在白令海峽地區出現了重疊。

1977年起,兩國就開始展開談判,在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出臺之前,這一問題更是從單純的解決漁業經濟區重疊問題,上升到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的主權劃分問題。20世紀70年代時,蘇聯處於美蘇爭霸的優勢地位,美國迫於壓力同意了蘇聯的要求,每年向在傳統上蘇聯所有的白令海捕魚區進行捕撈的蘇聯漁民提供15萬噸的魚類捕撈配額作為補償。

但進入80年代之後,美國日益處於爭霸的上風並開始持強硬態度,在蘇聯入侵阿富汗後更是聲稱取消之前的漁業配給補償。蘇聯解體後,美國海岸警衛隊也曾多次以俄羅斯漁船越過美俄在白令海峽的捕魚界限為由扣留俄羅斯漁船,並且也不再對俄方漁民給予補償。

2002年9月的“維特納”號事件,再次將這一衝突推向高潮。一方面美國執意扣押俄羅斯的漁船不給予補償,另一方面俄羅斯的漁民因為沒有得到補償而十分氣惱,越界捕魚成了他們彌補損失的一種選擇。

第三,軍事摩擦

截至目前,美俄兩國在白令海峽地區的軍事較量,主要是在北極權力爭奪大背景下的軍事摩擦。和南極一樣,北極一直處於無政府狀態,但北極卻悄然成為大國爭端的新發源地。美俄兩國對北極地區戰略安全的擔憂引發兩國對權力的爭奪,對權力的爭奪又引發新一輪的安全擔憂並加大了本國在北極的軍事存在,軍事摩擦時有發生。

美俄兩國在白令海峽地區的軍事摩擦從1955年美國“海王星號”巡邏機在白令海域聖勞倫斯島附近被蘇聯擊落起正式拉開,此後美國與蘇聯在北極地區發生了一系列軍事衝突,主要包括20世紀60年代前的零星衝突、“伯頓島”號事件、“北風”號事件、維利基茨基海峽事件和黑海事件等。

冷戰以來,美俄兩國在北極經歷了“軍事化一去軍事化一再軍事化”的演變過程:從冷戰時期北極為美蘇軍事對峙的前線;到冷戰剛結束時大國關係緩和,北極局勢得到一定的緩解;再到如今政治經濟全球化、氣候變化以及能源緊張的背景下,美俄兩國不斷加大在北極地區的軍事存在,近段時間也多次發生兩國的飛機在對方北極上空被攔截的情況。

如2017年4月18日,俄羅斯的兩架圖-95轟炸機越過白令海峽,飛入美國阿拉斯加防空識別區時被美軍的F-22戰鬥機攔截;不到一個月後的5月3日,俄羅斯的2架圖-95轟炸機和2架蘇-35殲擊機再次因同樣的原因被美軍攔下。—心追求世界單極格局的美國對俄羅斯一直懷有戒心,加緊動員更多的北約國家從北極地區軍事圍堵俄羅斯。而俄羅斯則通過自身的地緣優勢擴大在北極地區的軍事存在,如在北極地區增加新的武裝人員、建設新軍事基地、進行突擊演習等,力求搶先確立在北極的軍事主導權。

綜上

未來美俄兩國在北極地區爆發大規模衝突抑或戰爭的可能性不大,但兩國在該地區的軍事化程度和軍備競賽可能不會明顯減緩。

所以,合作修建跨海通道短期內應該是不可能了。


歷史乾貨鋪


海底深度,起伏,洋流……美國有那技術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