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疫情之“危”把握產業轉型之“機”

從疫情之“危”把握產業轉型之“機”

  四問

  疫情對產業發展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廣東何以從疫情之“危”中把握產業轉型之“機”?作為經濟大省,廣東再前進的新動能在哪裡?

  ◎《南方》雜誌記者/溫柔 史成雷 發自廣州、深圳等地

  ●李秉記(全國人大代表、致公黨廣東省委會副主委)

  ●黃建平(全國人大代表、唯美集團董事長兼總裁)

  ●黃細花(全國人大代表、廣東旅控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

  ●陳倩雯(全國政協委員、民進廣東省委會副主委、深圳市政協副主席)

  ●張勁(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總商會副會長、雪松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

  疫情中的“危”與“機”並存。一方面,一些傳統行業受衝擊較大,疫情在倒逼這些企業走上轉型升級之路;另一方面,智能製造、無人配送、在線消費、醫療健康等新興產業展現出強大成長潛力。

  “疫情對產業發展既是挑戰也是機遇。”習近平總書記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表示:“要以此為契機,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

  從疫情之“危”中把握產業轉型之“機”,廣東的新動能在哪裡?

  爭取在“化危為機”實踐中先行示範

  《南方》雜誌:此次疫情不可避免會對企業發展帶來影響。作為經濟大省,廣東如何從危機中尋找生機,尋找發展新動能?

  陳倩雯:所謂打鐵必須自身硬,廣東企業面臨國內外經營環境的改變,應該深入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充分發揮創新、靈活、易適應市場變化的優勢,融入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通過技術創新打造核心競爭力。

  近期我們調研發現,疫情為生物醫藥、生命健康、互聯網、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提供了新的機遇,這些產業展現出強大的成長潛力。同時,一些傳統企業淘汰落後產能,改變粗放的生產方式,轉產投入新興領域,在疫情期間展現出逆勢發展的韌性。

  以深圳為例,深圳是一個科技創新型城市,產業基礎紮實,產業結構比較合理,更有條件和優勢抓住這個機遇,率先走出疫情影響,在“化危為機”實踐中先行示範。

  總而言之,危險與機遇是並存的,廣東企業應該發揮獨特優勢,在困境中尋求突破,積極探索新的增長點,大力培育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

  黃細花:新冠肺炎疫情短期內對我國旅遊行業帶來衝擊。尤其是入境旅遊,急需有效止損並重新提振入境旅遊的信心。對此,建議等到疫情結束,要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提振旅遊業等受影響嚴重的行業。

  以旅遊業為例,首先可以搭建旅遊宣傳平臺。建議在國家門戶網站開設專題,向世界各國展示中國形象,推出“平安中國行”旅遊宣傳片,吸引國際遊客。其次,建設國際文旅合作交流平臺。特別是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文化旅遊合作交流,舉辦有影響力的國際文旅峰會,發揮“一帶一路”沿線城市旅遊聯盟的綜合帶動效應,聯合推出跨國旅遊精品線路。最後,借力國際重大賽事平臺。2021年至2023年,中國將先後舉辦世俱杯、冬奧會、亞洲盃等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三大國際賽事,這將成為中國形象對外宣傳展示的重要機遇。

  同時,建議文旅部門根據旅遊業各細分領域,針對不同性質的旅遊企業與旅行社出臺對應領域的旅遊推廣獎勵制度,以鼓勵旅遊產業鏈上的相關企業實現雙邊或多邊合作聯盟,鼓勵企業針對主要客源國聯合推出促銷、獎勵旅遊以及主題旅遊方案。

  培育有韌性的全球供應鏈

  《南方》雜誌:作為世界工廠,廣東在全球產業鏈中佔據著重要地位。面對疫情影響,廣東如何應對挑戰,增強在全球產業鏈體系中的競爭力?

  張勁:廣東是經濟大省,也是世界級製造業基地,擁有門類較為齊全、配套相對完善的現代產業體系,與世界經濟保持著密切的聯繫。此次疫情讓一些企業正常的生產活動受到影響,甚至對世界供應鏈體系造成影響。

  雖然疫情對經濟的衝擊是暫時的,但其所反映出的一些供應鏈“卡殼”“斷鏈”等經濟安全問題凸顯出來。這警示我們,要以此次疫情為契機,進一步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從而增強廣東企業在全球供應鏈體系中的競爭力和不可替代性。

  一是建立供應鏈安全數據庫,做到底數清、情況明。重點圍繞事關國計民生、國家未來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技術和產業領域,尤其針對高端製造、大宗商品、通信設備、醫療衛生等產業佈局情況、國外發展情況等方面,真實統計採集相關企業和行業數據,做到心中有數、手中有據,能夠及時、準確掌握供應鏈安全體系存在的核心問題和關鍵痛點。

  二是培育有彈性、有韌性的全球供應鏈系統。隨著中國經濟體量不斷增大,與外部世界的經濟聯繫更加緊密,需要從頂層設計上統籌規劃和培育切合自身實際的全球供應鏈系統。如可藉助“一帶一路”倡議,通過相互擴大開放和資源整合利用,形成新的要素市場、服務市場、資本市場和技術市場等,提升我國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服務鏈的韌性和水平。

  三是引導核心企業在關鍵技術和領域爭取全球市場話語權。制定有針對性的政策引導創新要素更多投向核心技術攻關,同時發揮龍頭企業的核心引領作用,在結算、金融服務等方面為供應鏈核心企業提供支持,鼓勵企業“走出去”到海外佈局,不斷向上下游產業鏈延伸,構建具有競爭優勢的全球供應鏈體系。

  四是從長期看,還應加大對高科技人才的培養力度和基礎學科的研發投入。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投入,聚焦基礎領域、前沿領域和顛覆性領域,重點突破若干關鍵核心技術領域等。

  黃建平:疫情下,唯美集團嚴格依託政府復工復產指引,做到不因抗疫裁員,戰疫情、抓生產、促營銷,目前已有30條生產線復產。我們要把這次疫情作為倒逼企業轉型升級的外力來思考,從危機中調整、提升產業結構。

  我們要對標先進經驗依法優化勞動結構,形成制度化、常規化的管理標準。同時,我們對提升陶瓷生產的自動化、智能化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推動技術升級。

  疫情對中小企業,甚至大型企業都造成一定的運營難題。作為產業鏈利益共同體,我們要用好中央和地方出臺的一系列利好政策,實現製造業價值,與市場主動良性互動,雙向調整反哺共進。比如,疫情對陶瓷產業鏈的運作造成一定的影響,外部市場需要一定的修復時間。很多倚重線下運營的企業開始重新審視線上銷售。

  發展具有強大成長潛力的新興產業

  《南方》雜誌:疫情對許多中小企業帶來了衝擊,尤其是粵東西北欠發達地區的企業,如何讓這些企業闖過“生存關”,尋找轉型生機?

  李秉記:我長期關注縣域經濟發展問題。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縣域經濟規模為466503.8億元,佔國內生產總值的51.8%。足以見得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本單元和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基石。

  此次受疫情影響,一些傳統行業受衝擊大,特別是粵東西北縣域經濟層面的中小微企業,如何化危為機,變壓力為動力?我認為要克服產業低端同質化的問題,通過優化投資,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展現出強大成長潛力的智能製造、無人配送、在線消費、醫療健康等新興產業。

  針對縣域經濟的發展,一方面,要立足縣域優勢,推動縣域經濟特色化。比如,推動特色品牌產業化。要提升現有優勢特色產品工藝技術和製造水平,加快主導產業建鏈、補鏈、強鏈,進一步健全完善產業鏈條,優化提升特色產業,推動產業價值鏈向高端邁進。

  另一方面,要堅持市場導向,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粵東西北的縣域經濟一般產業結構層次、要素投入產出效率、科技創新能力等均處於較低水平。要改變這一狀況,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我們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堅持市場導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