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平番西山發現元朝宰相脫脫後裔

脫脫(1314-1355年),亦作托克托、脫脫帖木兒,蔑裡乞氏,字大用,元朝末年政治家、軍事家。脫脫幼養於伯顏家,少年時代的脫脫膂力過人,能挽弓一石,是一位顯見的將才。但經吳直方的諄諄善誘,他接受了許多儒家文化,雖然不習慣於終日坐讀詩書的生活,他的進步依然是很明顯的。脫脫善書畫,書法剛毅有力,酷似顏真卿;畫竹頗得妙趣。他受儒家思想影響最大的是用儒家標準做人,他立下了“日記古人嘉言善行,服之終身”(《元史·脫脫傳》)的志向。15 歲時,脫脫為泰定帝皇太子阿剌吉八怯憐口怯薛官,文宗圖帖睦爾即位,他漸被擢用。妥歡貼睦爾即位後,伯父伯顏有翊戴之功而獨攬大權,他亦隨之飛黃騰達。時伯顏為中書右丞相,權傾朝野,向為元順帝所忌,脫脫恐受其累,與順帝密謀逼退伯顏。先是將他當河南行省,路中改為廣東縣令,走到江西,病死。

至正三年元順帝詔修遼、金、宋三史,總裁官由中書右丞相脫脫擔任。纂修人員中有漢族、畏兀兒、蒙古等民族的學者,開創了各族史家合作修史的先例。次年三月,《遼史》編成。《遼史》是記載以契丹族為主體而建立的遼朝的紀傳體史書。它包含本紀30卷,志32卷,表8卷,列傳45卷,國語解1卷,共116卷。記事起於唐鹹通十三年(872)耶律阿保機出生,迄於遼天祚帝保大五年(1125)遼亡,共253年史事。《遼史》的志和表最有特色。尤其是《營衛志》,是《遼史》的獨創,它記述了遼朝以軍事為主,以軍事和遊牧相結合的社會組織形式。但由於《遼史》成書倉促,因而史料未融通,重複缺謬之處甚多。同年十一月,《金史》也編成,共135卷。後附《金國語解》1卷。《金史》史實較完備,再加上編寫比較得體,是三史中修得最好的一部。《金史》在本紀前設世紀1卷,記述女真先祖被追封為帝號之事。本紀之後又設世紀補1卷。《金史》增交聘表,專記金與宋、西夏、高麗等國和戰慶弔往來的情況。這些都是修正史的創新。至正五年《宋史》編成,計496卷。因元代尚存了宋代歷朝實錄、國史及各種已成書的史料,還有許多典章制度、地理書籍、宋人筆記、文集等可資參考,使《宋史》保存的資料較為豐富。但亦有粗疏蕪雜之譏。

蘭州平番西山發現元朝宰相脫脫後裔

至正十年脫脫被任命為中書右丞相,發行新鈔票“至正交鈔”,並派賈魯治理黃河,成績斐然卓著,贏得水患災民的民心,上賜號答剌罕,被讚譽為“賢相”。脫脫奉命遏黃河回故道以整治河患,在京畿附近營田,募人佃耕以救北方糧荒,等等,以緩和已趨激化的社會矛盾,但未能明顯奏效,元末農民大起義終於爆發。張土誠起兵佔據高郵。張士誠稱誠王,建國改元。元順帝命脫脫總制諸王諸省軍馬,前往鎮壓。“黜陟予奪一切庶政,悉聽便宜行事;省臺院部諸司,聽選官屬從行,稟受節制”。其權力可以說超乎尋常。西域、西番亦皆發兵前來助戰。“旌旗累千里,金鼓震野,出師之盛,未有過之者”。脫脫全力進攻高郵,城中已經支持不住了,張士誠準備投降,又恐罪在不赦,只好硬撐;脫脫也覺得功在眼下,志在破城。正在這時,元順帝詔書下,削去脫脫官爵並令其交出兵權。由於臨陣易將,元軍大亂。張土誠乘機出擊,大獲全勝。百萬元軍,一時星散,無所從者,多投紅巾軍。高郵戰役是元末的重要轉折。從此,元朝軍隊失去鎮壓起義軍的優勢,起義軍得到發展壯大。

蘭州平番西山發現元朝宰相脫脫後裔

至正十五年,在朝的小人,認為對脫脫的處分還輕,又將其發配到雲南大理宣慰司的鎮西路。十二月,哈麻令人將其鴆殺於貶所,年僅四十二歲。一代名臣,竟死於讒奸小人之手卻遭遇了與宋朝“岳飛”一樣的陷害,。《元史》作者感慨地說:“功施社稷而不伐,位極人臣而不驕;輕財貨,遠聲色;雖古之有道大臣,何以過之!”脫脫高郵被貶,頗類岳飛朱仙鎮班師。雖然進擊的目標不同,但昏君自毀長城,又何其相似!

蘭州平番西山發現元朝宰相脫脫後裔

“脫脫”被臨陣罷帥,陷害致死後,前方之兵一敗再敗,朝廷危在旦夕。朝延在良臣的諫言下才意識到了過去的錯誤行為,為“脫脫”洗冤反正,重新起用了“脫脫”的兩兒子在西北治兵。但,為時已晚,民變四起,元朝氣數將盡。一個當過和尚的放牛娃餓著肚子加入民變造反隊伍,在劉基,徐達等一班人馬的幫襯下一步步摧毀元軍。

蘭州平番西山發現元朝宰相脫脫後裔

就在元朝廷軍與朱元璋造反軍急烈交戰之時,元軍裡湧先出了兩支勇猛兵力,一支向西,一支向南。向西的正是“脫脫”丞相之次子“脫歡”,向南的正是“脫脫”臣相之長子“脫赤”。“有心殺賊,無力迴天”。脫歡在西部一帶邊走邊戰,終因寡不敵眾為求生路投降明軍,被封為在甘青接壤的大通河畔的——連城“土司”令,管轄甘青一帶,治兵駐守節制要關。後代被賜“魯”姓,世襲土司令。

蘭州平番西山發現元朝宰相脫脫後裔

脫赤兵下西南,與明軍徐達之兵對戰。曾經驍勇善戰的元軍,被起義軍da打敗,改朝換代,民心所向。兵敗如山倒,明朝成立,大勢所趨。但秉性繼承父相的脫赤卻“一心報國”“不侍二君”,最終戰死沙場。脫赤之子為了求生,以父之名——“赤”意為火姓,繼續與明軍“斡旋”,最終被徐達之兵俘虜。

元朝轟然倒塌,明朝赫然矗立。新君主朱和尚,看到元軍潰敗渙散,明軍已控天下,繼續殺戮已無多大意義,為了收賣人心,把俘虜的脫赤部餘兵——即脫赤之子“火石”等人貶為庶民安置在金陵郊區的南橋石梯街一帶居住,以便監管。

火石一班人在金陵郊區居住一段時間後,因受管制,內心壓抑,後得知其叔脫歡在西北任土司令,隨擇機奔往西北投靠。先到甘肅允吾縣紅城堡落腳,後在連城土司兵營任職“總旗”,聽從連城魯土司令調遣。

蘭州平番西山發現元朝宰相脫脫後裔

火石之子——火包丹隨父從軍,屢立戰功,授於“百戶”(軍制六品)將領駐守莊浪衛一帶。火石後代紮根紅城堡,其祖陰在靠近紅城西側的龍泉劉家營腦頭溝,有乾隆四年所立石碑記為證。明代紅城大佛寺(原名感恩寺)興修之時,曾有火氏“百戶”名門捐款,有紅城大佛寺史料記載為證。

元朝蒙古族“脫脫”丞相後裔一支,隨後由平番紅城堡散居甘肅蘭州的平番西山、榆中,皋蘭及白銀景泰一帶,改蒙隨漢,成了一個以先祖“赤”名意為姓的新姓氏,一個紅紅火火的“大漢”新姓氏——火姓,就這樣在轟轟烈烈的戰爭長河中誕生了,最終成為歷史長河中“隨流匯漢”的一股民流,繁衍生息,生生不息,長存於中華大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