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鍛鍊要勞動也要心理防“抑”疫情期間宅家三步走

龍頭新聞綜合報道

疫情之下,面對病毒我們不僅需要關注身體防護,同時也要關注心理健康。那麼宅在家裡進行適當體育運動和居家勞動都是有效提高人體免疫力,調節精神狀態的好辦法,當然居家隔離的人們心理狀態較之前發生了一些新的變化,也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這也是我們需要密切關注和科學化解的。

要锻炼要劳动也要心理防“抑”疫情期间宅家三步走

疫情期不同人群居家鍛鍊各不同

兒童青少年生性活潑好動,在家裡應當遵循安全、科學、適度、多樣化的原則進行鍛鍊。運動量要適度,以中低強度為主,身體微微出汗為宜,運動後要注意保暖和休息。建議上午、下午和晚上各進行15分鐘到20分鐘的居家健身,防止返校後肥胖和近視率的急劇上升。

兒童以靈敏、柔韌、協調和平衡練習為主,比如做一些聽口令的動作,單腳站立、拋球接球,還有鑽“山洞”、推“小車”、跳格子、爬行等。

青少年可以加入速度、小力量(如自身體重),還有心肺耐力練習,如左右兩點跑、振臂跳、原地踏步、開合跳、高抬腿、波比跳、仰臥踩單車等。有條件的可以在家裡進行小啞鈴或者是彈力帶的練習。每個動作進行20到30秒,依據身體的素質進行2到4組。

身體素質較好的和平常有著良好體育鍛煉習慣的成年人,建議可以進行高強度間歇訓練,這樣能夠提高心肺功能和基本力量素質,同時,還能夠在短時間內達到良好的鍛鍊效果。比如可以做一些原地跑、俯臥撐、開合跳、波比跳等,每個動作練習10到15次,進行2到4組。

老年人以及一些缺乏體育鍛煉的成人,建議以功能性練習和柔韌、平衡素質提升的練習為主。針對肩、頸、腰、背這些關鍵部位的肌肉進行拉伸和轉體類的練習,每組拉伸時間持續大概20到30秒,進行2到4組。另外還可以練習一些仰臥背橋、小燕飛等等。

居家健身不適宜進行長時間大強度鍛鍊。在居家防疫期間,為確保運動安全有效,運動強度必須適宜。強度過低,沒有鍛鍊效果,但是長時間大強度的運動,會導致身體機能失調,免疫功能下降,並且運動損傷風險增加。因此,特別忌諱平常不運動、鍛鍊搞突擊。

要锻炼要劳动也要心理防“抑”疫情期间宅家三步走

居家勞動也是一種教育

當下,全國的大中小學學生們都已進入“網絡開學”階段。面對“加長版”的假期,有必要改變一些地區防疫期間中小學生的學習模式,增加居家勞動實踐內容,注重網上學習與居家勞動實踐有機結合。

在中小學生居家勞動實踐中,老師和家長應注重引導學生學習全國戰“疫”中湧現的先進模範事蹟,樹立積極的勞動觀念。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解放軍戰士、科研工作者,為抗疫做好物資保障的生產者、運輸司機、快遞小哥,日夜值守的社區基層工作者、網格員等等,他們用特別時期的特別堅守,譜寫了一曲曲壯麗的奉獻之歌。引導學生以他們為榜樣,形成對勞動者的感恩之心、感激之情、感悟之意,有利於為孩子鋪就積極向上的人生“底色”。

居家勞動實踐,應注重引導學生從實際出發,因家制宜、就家取材,根據不同年齡特點開展豐富多彩勞動實踐活動,包括居家整理勞動、家庭餐飲勞動、家庭綠植養護勞動、家庭手工製作勞動、家居環境改造勞動等。據南京師範大學勞動教育課題組2019年對全國3390位家長的調查,小學生一、二年級週一至週五平均家務勞動時間約為17.33分鐘,三至六年級約為17.49分鐘,初中生約為17.02分鐘。這說明,我國中小學生的家務勞動時間不足。因此,充分利用居家時機,努力引導學生學習居家勞動的基本知識和技能,有助於培養學生勞動自立、勞動自強的意識與能力,讓他們養成受益終生的好習慣。

引導學生在居家勞動實踐中講究方式方法,注意勞動安全,強化居家勞動實踐中的感悟、探究與創造,提升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勞動處處有學問,要注意啟示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進行安全勞動、創造勞動,以促進體腦結合、知行合一、身心和諧。

要锻炼要劳动也要心理防“抑”疫情期间宅家三步走

戰“疫”期間心理防“抑”不可少

眼下大多民眾在家中減少外出的時間大多超過一個半月。起初的焦慮、緊張、擔心和害怕的情緒得到了緩釋,大部分人在經歷了較為劇烈的心理衝突後都找到了生活的新節奏。焦慮和擔心的情緒在某種程度上會讓我們處於備戰狀態,這種狀態是我們不習慣也不喜歡的。備戰狀態下人的神經高度緊繃、會對周圍的刺激格外敏感,這有利於我們在危機狀態下及時進行自我保護。當居家封閉時間達到一定長度,人的生活開始適應新的習慣後,焦慮和擔心的情緒開始減少,逐漸在新的環境中習得穩定和安全感。

看著大部分城市新病例“零增加”或增加幅度放緩、一些城市逐漸復工復產、快遞和外賣也變得多起來,這些信號都會讓我們誤以為疫情快要過去,迫切希望生活能早一些恢復常態。這個時候人們可能進入鬆懈的狀態:頻繁出門、去熱門餐館門口排隊、外出不戴口罩、減少消毒或洗手的次數等等。然而事實上,疫情仍在繼續,過度的鬆懈會讓人降低本該有的警惕,可能造成二次交叉感染的風險,增加患病概率。

而應對懈怠和鬆懈的情緒,可以留意以下幾點:一是提醒自己,疫情尚未結束。雖然疫情從數據上態勢減緩,但疫情防控形勢仍然沒有樂觀到出門不用戴口罩、隨意集會的程度;二是人在長時間的緊張和焦慮下會出現麻木和同情感疲勞,這是正常的,但我們也需要時刻提醒自己,那些每天增長的疑似、確診數字不僅僅是數字,還是一條條鮮活的生命;三是死亡和確診病例數據的減少,是一線醫護人員連夜奮戰、甚至用生命換取來的,尊重他們付出、尊重自己生命最好的方式依然是要規範防護,懈怠對疫情的減緩沒有絲毫幫助;四是客觀地看待事實,不過度悲觀、也不過度樂觀,在恢復工作、學習和生活的同時,也要保持清醒,未雨綢繆。

保持理性平和,培養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這本身就是一種強大的免疫力,也會成為抗擊疫情的強大力量。然而個體針對重大變化或威脅會產生的心身調適反應,即應激反應。不同應激水平對人的影響是不一樣的。如果發現自身情緒不對勁,個體應該在需要的時候,及時地、勇敢地尋求專業的支持,這是十分關鍵的一步,再而積極配合治療,只要你發現自己沉溺在負面情緒中時,先不要想太多,先動起來再說,事情會好起來的。人一旦行動起來,就會減少焦慮思維,轉移注意力,從焦慮不安轉變到:“ 現在我能做些什麼?我需要做什麼?” 開始努力尋找解決的辦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