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县一个贫困山村的华丽“嬗变”

灵山县一个贫困山村的华丽“嬗变”

桥梓村扶贫项目——灵牛养殖示范基地初具规模 蓝远东 摄

走进灵山县檀圩镇桥梓村,只见群山斑斓环绕、牧草清秀淡绿、牛儿哞叫奔走,村民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谁能想到,4年多前的桥梓村还是自治区核定的五类贫困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只有1800元,年人均纯收入2500元,贫困发生率达6.75%。

如今,桥梓村贫困发生率已下降至0.36%,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0万元,年人均纯收入超过5500元,实现了从贫困村到先进村的华丽"嬗变",桥梓村民美好的生活映照在绿芦山间。

帮扶"结亲"

精准识别贫困人口

桥梓村是出了名的贫困村,群山环抱,耕地稀少,长期以来产业基础薄弱,生产模式单一,村民世代以种植荔枝、水稻为主,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寥寥无几。

2015年10月,市纪委监委机关作为牵头帮扶联系桥梓村的后盾单位,派出工作组进驻该村,通过识贫、校贫、定贫等一系列精准识别工作机制,最终核定该村贫困人口为61户247人。为防止贫困人口"一评定终身",驻村工作组还因地制宜制定了建档立卡动态调整工作方案和动态管理办法,确保将因病因灾等原因返贫的人员及时纳入进来。

精准识别,全面覆盖。市纪委监委机关实行"处级及以上干部直接联系、科级干部对应联系"的帮扶模式,65名党员干部与贫困对象"结亲",实现结对帮扶全覆盖。

精准施策是精准扶贫的关键。市纪委常委会多次专题研究,帮扶干部摸排了解贫困户致贫原因,分类施策、一户一策制定针对性措施。"去年我家通过养鱼,增加家庭收入2.5万元,日子是越过越好咯。"望着池塘里的鱼,黄开位咧着嘴开心地笑着。黄开位原是桥梓村9队贫困群众,因残致贫。帮扶干部走访了解到,黄开位的儿子属于青壮劳动力,家中还有一片废弃的池塘,但苦于缺资金缺技术,想养殖却一直没能实施。"养鱼成本低、收益好,十分适合黄开位家!"之后,帮扶干部指导他深挖池塘,并协调提供价值5000多元的鱼苗给该户养殖。如今,仅养鱼的收入就可让黄开位家解决温饱问题。

8队贫困户黄雁佚年龄近60岁,性格忠厚老实,在帮扶干部的帮助下,种植300多棵三华李果树。去年7月,三华李首批挂果丰收,黄雁佚家庭获得纯收入1.2万元。

4年多来,帮扶干部累计帮助贫困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问题263个,59户贫困群众在精准措施的帮扶下,实现了脱贫,脱贫率达到了95.14%,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好。

产业"牵头"

谋划谋定脱贫之策

打赢脱贫攻坚战,根本在于强产业。联系帮扶桥梓村的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监委主任潘瑾兴经过多次走村入户调研,摸准了桥梓村的"穷脉":产业发展为零,基础设施极差。

怎么解决?"实行两条腿走路。"潘瑾兴开出了产业扶贫的"良方",并掷地有声地指出,一定要把扶贫产业做强,把基础设施建好!

确立"产业助推扶贫"的工作思路后,市纪委监委机关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绘制脱贫产业蓝图。积极探索"共享养殖""企业 合作社 贫困户"等合作共赢机制,创新发展,通过入股分红、代种代养、土地流转等模式,带动贫困户增收,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产业。

——做大肉牛养殖产业。整合檀圩镇、武利镇、新圩镇等周边3镇、25个集体经济落后村的产业发展资金,建成灵山县灵牛养殖示范基地。2019年,该基地成功创建"四星级"肉牛养殖场,养殖优质肉牛超过400头,销售肉牛80头,实现利润30多万元,带动辐射周边村民63人(户)就业。

——发展林下养鸡产业。整合扶贫资金50多万元,建成林下养鸡场,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纳入养鸡合作社,成为新型合作社股民。自2016年底投入运营以来,成功养殖肉鸡7批14万羽,实现利润近20万元,今年5月对外承包该养鸡场,年承包金4万多元,贫困群众每户获得分红3000多元。

——盘活集体不动产。多方筹措资金,在村集体宅基地上建设铺面6间,年增加集体经济收入2.8万元……

一个个实打实的扶贫产业纷纷落地。

产业要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配套跟进。市纪委监委机关打好产业扶贫 基础设施"组合拳",深耕细作,使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桥梓村继产业扶贫后又一大着力点。

"过去,因为没有路灯,晚上村民出行基本是靠打手电筒。"该村7队村民黄华源不无感慨地说。为了解决群众夜间出行照明的问题,驻村工作队通过争取扶贫资金,在村里安装了67盏太阳能路灯,让村民彻底告别了"摸黑走夜路"的历史。

沃土耕耘,汗水凝聚,孕育累累硕果。"4年多来,市纪委监委、市地方志、钦州盐务公司等后盾帮扶单位积极争取、整合投入各类扶贫资金,新建了村级党群中心办公楼,修建四级公路近3公里,加固人饮工程1个,兴修三面光水渠1.3公里,改造全村供电网络,完善了水、电、路、网、灯等一批基础设施。"谈起基础设施建设,市纪委监委机关驻桥梓村第一书记娓娓道来。

如今,道路通了,路灯亮了,村庄美了,村民们乐在心里。"跟以前比,我们村的环境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桥梓村群众劳善秀笑意写满脸上。

2018年底,桥梓村整村实现脱贫摘帽,昔日的"空壳村"已嬗变为美丽乡村典型。

扶志扶智

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扶贫首先要扶志,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不等不靠,让村民们用勤劳把日子过得更有盼头。"市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

市纪委监委机关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一体化推进,着力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实现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

桥梓村5队贫困户黄位源有一股子力气,但却因思想原因不愿干活致贫。驻村工作组实地调查发现,桥梓村垃圾清运工作尚未落实人员负责,而黄位源身体好、有力气,有能力做好此项工作。经多次到他家里做思想工作,动员他承揽桥梓村垃圾清运工作。上岗后的黄位源现每个月工资有两千多元。

"这一年下来就挣了3万多元。"尝到甜头的黄位源更加努力,起早贪黑工作,他表示:"在家门口既能赚到钱,还能照顾家人,感谢帮扶工作队和村干部对我的关心和帮助。"

黄位源勤劳工作、脱贫致富的示范作用,极大激发了贫困群众"我要脱贫"的热情,纷纷找到驻村工作队,了解适合自身的就业渠道。工作队根据贫困群众实际情况,以实际需求为导向,一手瞄准需求、一手抓好贫困人口的技能培训,拓宽贫困群众就业渠道。"存粮千斗,不如一技在手"。桥梓村依托灵山县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农业技术站、种植养殖企业、合作社等平台,邀请专家和技术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实用技术培训,确保每户贫困群众至少掌握一门技能,助力脱贫致富。

该村8队贫困群众何凤珍参加农业部门举办的养鸡技术培训班后,被聘用到桥梓村养鸡场工作,依靠在养鸡场务工和分红收入,达到了脱贫标准,顺利实现了脱贫。

贫困群众劳玲梅在工作队员的帮助下,在灵山十里工业园区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年收入超过2.5万元,顺利实现了脱贫。

市纪委监委机关等后盾单位还指导桥梓村委实施正向激励,在村里举办精准帮扶"三方"见面活动,让脱贫示范户介绍脱贫的经验和体会,用身边事教育引导身边人。

肩扛千斤谓之责,背负万石谓之任。脱贫攻坚越到紧要关头,市纪委监委机关干部越是坚定必胜的信心,全力以赴、尽锐出战,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圆满完成,让更多贫困群众过上幸福生活,践行纪检监察人的初心和使命。

融媒体记者 赖昕通讯员 钟文洪 苏树茂

来 源:钦州日报

责 编:徐志强

审 核:蔡银菊

1.钦州发布微信公众号、钦州此刻新闻客户端是钦州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指定的疫情信息官方发布平台,转载钦州疫情信息必须注明来源。

3.不标注来源、去除logo等侵权行为,钦州新闻传媒中心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灵山县一个贫困山村的华丽“嬗变”

钦州此刻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钦州此刻新闻客户端于2017年12月正式上线,是钦州推进媒体融合改革实施移动媒体优先发展战略的产品。它由钦州新闻传媒中心整合原钦州日报社、原钦州市广播电视台等主流媒体资源重点打造的新闻资讯移动媒体旗舰品牌,是目前钦州时政新闻权威发布平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