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清扶贫故事】董良超:自强不息,增收脱贫

“扶贫先扶志,致富先治心”。对于残疾人来说,扶志以自立,扶智以自强,显得尤为重要。近年以来,青年路街道办事处不断创新工作举措,多形式、多渠道、多层面开展助力残疾人就业脱贫行动,着力激发残疾人的志气,让他们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青年路街道——讲好我们的扶贫故事


青年路街道办事处朱庄居的董良超,出生于1985年7月,本人是先天性的肢体残疾。懂事以后,身体情况对他的思想打击很大,但当时董良超一直有一个信念:虽然腿不方便是天生的,但是只要坚持锻炼,至少能象正常人那样行走。可事情并不是他想象的那么简单,年年努力,年年失望,腿还是老样子,仅仅能蹒跚的行走,没有什么劳动能力。2010年,根据董良超的身体情况,青年路街道办事处为他办理了残疾人,纳入低保救济。2016年他的家庭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董良超和同样肢体二级残疾的妻子享受到生活最低保障、享受了生活和护理补贴。两个孩子办理了事实无人抚养补贴。每年的扶贫收益分红都优先照顾到这个不幸的家庭。扶贫特惠险保障、教育补助、良种补贴等各项政策帮扶补助都落实到董良超的存折上,为这个家庭建立了坚实的保障。


【临清扶贫故事】董良超:自强不息,增收脱贫


各项政策照顾保障之下,董良超完全可以就这样平平淡淡无忧无虑的过下去。董良超的帮扶责任人,青年路街道党工委书记孙晓强多次的走访和沟通,鼓励他树立生活信心,点燃希望之火,力争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自力更生,增加收入。多次的走访交流,激发了董良超的信心,自己以后的日子要一直靠老父老母来照顾吗?不!董良超决定要找个手艺,自食其力,自己养活自己。

在董良超提出想法之后,居委会帮助董良超和妻子寻找致富门路,朱庄居小学学生较多,根据他的身体状况,提出建议让他到村小学门口去卖炸串。夫妻二人克服身体上的不便,夫蹒跚着驾驶电动三轮,妻子拄上双拐,每当放学前的一小时,就从家里出发,互相协助到小学门口,支开电车,准备原料,两人干的红红火火。虽然挣得不多,每天只有三五十元,但是董良超很乐观:“国家给我很多照顾,我可不能光靠别人帮助,父母年龄大了,我的两个小子以后还要结婚娶媳妇,日子得长远的看,攒钱更得挣钱!”

这次突如其来、肆虐爆发的疫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疫情无情人有情,全面战“疫”爆发后,董良超不甘寂寞,不愿被动接受别人保护,他用属于自己的方式来奉献自己的力量回报社会对他们的关爱。

【临清扶贫故事】董良超:自强不息,增收脱贫


【临清扶贫故事】董良超:自强不息,增收脱贫

董良超自愿报名参加执勤志愿者,自己主动请缨执勤一个村路口,空余时间他还会拿铁锹来回巡查,看见有被破坏的土堆及时修补。为各个路口执勤的同志送热水。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守护着自己的“家”,用他自己的话说:“我虽然帮不了村里大忙,但是我会做些我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来抗击疫情,疫情路上,我们不是局外人”。

朴实无华的话语,道出了董良超这样平日里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的心声。面对疫情,他们用自己的方式竭尽所能的回馈社会对他们的帮助。


扶贫要先扶志,要树立贫困户笨鸟先飞的志气和信心,激发贫困户脱贫奔小康内生动力,培养和增强贫困人口的发展意愿。青年路街道将继续将扶贫与扶志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扶贫工作中变“输血”为“造血”,既送温暖,更送志气、送信心,提振他们发展的“精气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