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不了,那些逆行的身影

她瘦高個兒,說話溫柔,喜歡笑,口罩遮不住一雙微微含笑的大眼睛,傳遞著溫暖。在自治區第三人民醫院醫護人員的心裡,她亦師亦友,是親切、卻又不失嚴厲的大姐姐。

她叫花德米,是自治區第三人民醫院肺二科主任。

去冬新歲,一場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國。1月30日,一個由區外輸入的首例、且至今唯一的新冠肺炎患者確診。

疫情就是戰鬥號令。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西藏迅速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I級響應。

花德米所在的自治區第三人民醫院作為自治區級新冠肺炎定點救治醫院,成為這場戰“疫”前沿。疫情來襲,花德米擔起西藏首例新冠肺炎患者醫療救治團隊的負責人。

作為副主任醫師,花德米是一位有著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的專家。自1996年大學畢業,花德米曾相繼在澳大利亞詹姆斯庫克大學和哈爾濱醫科大學獲得公共衛生碩士學位、呼吸內科醫學博士學位。

“作為呼吸內科傳染病專科醫生,曾參與過新型呼吸道傳染病疫情處置的臨床醫生,面對這樣的疫情,我當然更不能袖手旁觀。”花德米說。

首例病人就醫前,作為自治區級定點救治醫院,自治區第三人民醫院已經提前設置了負壓病房,全體人員對防護流程也做過預演。“所以,對救治工作我們還是充滿了信心。”她說,無論首例病人來自哪裡,一定要將他救治成功,是我們醫護工作者那段時期最大的心願,這也必將為西藏的抗疫工作帶去希望和信念。

從首例病人入院,花德米便與救治團隊的醫護和保障人員吃住在醫院。將近20天裡,這個平均年齡35歲的救治團隊,以最好狀態,全力投入到首例病人的救治工作中。在規範、科學的治療和護理之餘,醫護對這位來自異鄉的患者帶去了最暖心的關懷。入院沒有準備生活用品,大家購買洗漱等生活用品送給患者;患者始終有愧疚感,心情不好,醫護主動介入,輪流做起心理疏導。

2月12日,當首例病人救治成功獲得出院時,花德米和病人的首診醫生土旦朗傑陪他走出醫院,用鮮花與哈達,表達救治團隊對患者真誠的祝福。

藏曆新年之際,花德米負責的救治團隊全體成員還在接受醫學隔離觀察期。她表示,雖說是缺席了團圓的日子,但一點也不遺憾。“因為,我們成功救治了新冠肺炎患者,阻止了新冠肺炎疫情在西藏蔓延的可能,我覺得所有的辛苦和努力都是值得的。”她說。

就在剛剛過去的“三八”國際婦女節,花德米所在的自治區第三人民醫院摘得“三八紅旗手”集體榮譽,而她本人也獲得了“三八紅旗手標兵”稱號。她表示,將繼續堅守崗位,努力做好本職工作,全身心守護好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

忘不了,以花德米為首的醫護人員全力以赴;忘不了,為守護各族人民身體健康,那些逆行的身影。

首例病人出院一個月後,西藏疫情防控工作仍不能放鬆,因為現在正值大量人員返藏復工時期,嚴防輸入性病例成為疫情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線疾控流調人員仍身著嚴密防護服,每日排查著發熱病人;全球海拔最高的P3實驗室的病毒檢測人員還在24小時值班,全力進行檢測……

“晚上出任務的次數會更多。夜裡冷,有時工作幾個小時從隔離病房走出,消殺用的噴霧器都會結冰。”自治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調查人員晉美說。

在自治區人民醫院發熱門診通道,記者見過脫下防護服的一線流調人員那一雙雙泛紅、皴破、粗糙的手。自治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調查人員袁靜說:“每天都要數十次用消毒水洗手,防護服裡悶熱,外面又冷,手就變成這樣了。”

自治區“三級”流調大隊隊長白瑪次旺說,流調人員幾乎每天出入於發熱門診、定點醫院、密切接觸者隔離點,直接面對病患,進行個案調查、指導醫療機構採集樣本,並負責將樣本送往自治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生物安全三級實驗室。

BSL-3實驗室負責人扎西說,因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BSL-3實驗室,本身就存在缺氧和低壓的實際情況。實驗人員每次進入核心區域開展病毒檢測工作至少需要2至3個小時。扎西說:“穿上防護服在負壓狀態下投入病毒檢測工作,有時可能出現頭痛、頭暈等不適,只能忍著,努力把實驗做完。”

自治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生檢驗所所長彭措次仁說,目前,BSL-3實驗室的人員、技術、試劑儲備等能夠為全區檢測病毒提供依據。他說:“及時發現傳染源,及時把它控制住,就是對這場疫情最大的貢獻。”

忘不了,那些逆行的身影


忘不了,那些逆行的身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