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鼓樓:古城最後的地標建築景觀


鐘鼓樓是中國傳統建築之一,是鐘樓和鼓樓的合稱。

鐘鼓樓一般建在三種地方:一是建於宮廷內,二是建於城市中心地帶,三是建於寺廟內。城市中的鐘鼓樓最早用作報時, 古代裡坊制城市實行宵禁,早晚擊鼓為啟閉坊門的信號。後來寺廟也開始設鍾和鼓,鐘樓、鼓樓左右相對而建,專供佛事之用,以致於出現一個成語晨鐘暮鼓,不少地方還成為八景之一,如南屏晚鐘。

鐘鼓主要有四方面的用途:一是號令性鐘鼓;二是伴奏性鐘鼓;三是禮儀性鐘鼓;四是祈福性鐘鼓。隨著時代變化,城市中的鐘鼓樓多已廢棄或坍塌,功能早已不復存在。但是,鐘鼓樓作為一個建築,無疑也是一道景觀,更多地寄寓了一種傳統文化,作為文化遺存和印記,已經成為一座城市的地標。


鐘鼓樓作為中國古建築之一,屬於鐘樓和鼓樓的合稱。最早只是先出現鐘樓,後來才有鐘樓和鼓樓相對而建。鐘鼓樓建在哪裡,有什麼作用,如今保護完好的鐘鼓樓還有那些?我們以事物的多樣性視角,來了解和欣賞鐘鼓樓這一古建築。


01 鐘鼓樓的建築多樣性

(一)建築位置的多樣性鐘鼓樓分別建在皇宮、城市和寺廟。皇宮鐘鼓樓始於隋止於明。隋唐的皇宮在西安,只有遺址;北宋皇宮在開封,早已北黃河帶來的沙土淤埋在了地下。所以,我們現在能看到的都是位於古城或寺廟裡的鐘鼓樓。

城市鐘鼓樓應晚於皇宮鐘鼓樓,早於寺廟鐘鼓樓。城市鐘鼓樓與皇宮、寺廟的鐘鼓樓相比,規模、氣勢宏大,位於城市的中心,又是整個城市的最高點。

在佛寺裡建鐘樓始於唐代,後來逐漸形成了有寺必有鐘的傳統 。河北正定開元寺鐘樓,是我國唯一現存的唐代鐘樓。北宋時鼓樓引入寺廟,形成鐘鼓樓相對而建。後來道觀也仿效,有了“道鍾”。蘇東坡“報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輕打五更鐘” 的詩句,說明宋代道鍾已很普遍

(二)建築佈局的多樣性。

像北京、西安這樣的大城市的鐘鼓樓,都是分別建鐘樓和鼓樓,為使城市四周都能聽到報時聲,鐘樓和鼓樓一般建在市中心。佈局方式大多為東鍾西鼓,但北京的鐘樓和鼓樓卻在中軸線上南、北向佈局。

鐘鼓樓:古城最後的地標建築景觀

南北向中軸線上的北京鐘樓和鼓樓

寺廟裡最初只有鐘樓,佈局是鐘樓與塔、藏經閣對峙。到宋代發展為鐘樓、鼓樓相對而建,變為東鍾西鼓或左鍾右鼓佈局模式。少林寺的鐘樓、鼓樓就坐落在大雄寶殿的東南、西南兩側。

(三)建築結構的多樣性。鐘鼓樓總體結構多為下臺上樓,極個別為下柱上樓。建於城市中心的鐘鼓樓,為了解決交通問題,下臺多為磚石多為四孔十字穿心結構,臺中心就是十字路口;少數為一孔穿心,解決兩個方向的交通問題。臺上一般為兩層木質宮殿式建築。

鐘鼓樓:古城最後的地標建築景觀

浚縣文治閣下部的四孔穿心結構。為了保護需要,車輛環島通行,兩輪車和行人仍可穿行

建在寺廟裡的鐘鼓樓,不存在解決交通問題,所以下臺三面為實牆,另一面留門登樓;臺上建築有兩層,也有三層的。

鐘鼓樓:古城最後的地標建築景觀

少林寺的鐘樓、鼓樓,臺上都是三層建築

(四)建築模式的多樣性。大城市多采取鐘樓和鼓樓分建模式,如北京、西安、南京都是如此;小城市出於實用和儉省的需要,一般採用鍾、鼓同樓,或鐘鼓樓與望樓、文星樓合建模式。如山海關古城鐘鼓樓就是鍾、鼓同樓,而且與文昌殿三體合一,這種獨具特色建築形制,在國內非常少見。

鐘鼓樓:古城最後的地標建築景觀

鍾、鼓與文昌殿同樓的三海關鐘鼓樓

位於河南浚縣古城中心的鐘鼓樓與文治閣同樓,也屬於一樓多能。

鐘鼓樓:古城最後的地標建築景觀

河南浚縣古城中心的文治閣,兼有鐘鼓樓作用


02 鐘鼓樓功能多樣性

(一)城市鐘鼓樓的功能。古城鐘鼓樓的主要功能或日常功能是報時。唐代城市實行裡坊制,裡坊夜間實行宵禁,早晚擊鼓作為開閉城門、坊門的信號, 鐘鼓樓鼓報最初是為了城市宵禁管理需要。劉禹錫在《同白二十二贈王山人》詩中,有“笑聽咚咚朝暮鼓,只能催得市朝人”的詩句。除了日常報時,遇到外族入侵、火災等特殊情況,鍾、鼓聲還起到警報作用。

明末,隨著歐洲鐘錶傳入我國,鐘鼓樓報時功能大大減弱;自清代中葉以後,鐘鼓樓制度走向衰落;民國初,鐘錶逐漸普及和流行,鐘鼓樓的實用功能基本消失。

雲南大理古城的五華樓,是明洪武年間易址重修古城時,將城中的鐘鼓樓改名為五華樓。五華樓除了鐘鼓樓作用外,還具有接待貴賓、舉行重要活動等多種功能。

鐘鼓樓:古城最後的地標建築景觀

大理古城中心的五華樓

(二)寺廟鐘鼓樓的功能。寺廟鐘鼓有四方面的用途,一是號令性鐘鼓。如早晨起床和黃昏就寢、開閉寺廟大門以及緊急集會時,都是號令鐘鼓,這也是寺廟鐘鼓的主要用途;二是伴奏性鐘鼓。在禮佛的時候敲擊伴奏,充當佛教樂器、法器,所以我們稱寺廟裡的鐘是梵鍾;三是禮儀性鐘鼓。有重要慶典、迎賓等活動,敲鐘鼓作為禮儀;四是新年祈福性鐘鼓。為了迎接新年,除夕這一天,寺廟都要敲種祈福。

明末,隨著歐洲鐘錶傳入我國,鐘鼓樓報時功能大大減弱;自清代中葉以後,鐘鼓樓制度走向衰落;民國初,鐘錶逐漸普及和流行,鐘鼓樓的實用功能基本消失。如今城市裡的鐘鼓樓已成為城市的地標建築和景觀,而寺廟裡的鐘鼓樓還發揮著原有的作用。不管是城市還是寺廟鐘鼓樓,每年的除夕夜還會敲響鐘聲,為大家送去新年美好祝福。


03 撞鐘鳴鼓節奏的多樣性

明清時期,北京鐘鼓樓採用的報時方法是:“漏刻計時、擊鼓定更、撞鐘報時”。

鐘鼓樓:古城最後的地標建築景觀

北京鼓樓內的銅壺滴漏器

“漏刻計時”的方法是設四個銅漏壺,分別叫:天地、平水、萬分、收水。漏壺正中安裝了1個名“饒”的銅樂器,以機械操縱,時到每刻擊饒報點。鐘鼓樓管理人員根據漏壺報點再擊鼓鳴鐘。

鐘樓和鼓樓每天戌時(晚7時至9時),擊鼓18下,再擊鐘18下,各擊三遍,共計108下,俗稱“緊十八,慢十八,不緊不慢又十八”, 稱之為定更。次日寅時(早3時至5時),擊鼓擊鐘與戌時相同,稱為亮更。晚上9時至次日5時,每兩小時一節,分別為亥時(二更)、子時(三更)和丑時(四更),只撞鐘不擊鼓,且每個時辰只撞一次。

天下晨昏鐘聲,數皆一百零八。一百零八正好是十二個月,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相加所得,代表一年。天津鼓樓有一副抱柱聯雲:“高敞快登臨,看七十二沽往來帆影;繁華誰喚醒,聽一百八杵早晚鐘聲”。

鐘鼓樓:古城最後的地標建築景觀

明代初建,其後兩拆兩建。現為2001年重建的天津鼓樓

一百零八鐘鼓聲之節奏,各地也有所不同 。杭州是“前發三十六,後發三十六,中發三十六” ;紹興則是“緊十八,慢十八,六遍輳成一百八”;台州為“前擊七,後擊八,中間十八徐徐發;更兼臨後擊三聲,三通輳成一百八。”鐘鼓聲的輕重緩急,打破了鐘鼓聲的單調,賦予了音樂的特質。

張繼“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的詩句,也反映了古時寺廟也要擊鐘的。


04 現存鐘鼓樓年代的多樣性

由於鐘鼓樓大多為木石結構,個別為純木結構,所以極易損壞。又因鐘鼓樓對於一個城市不可替代的作用,歷史上的鐘鼓樓,大多是建了毀,毀了建。重建原因大多為毀壞後重建,西安鐘樓是因移址而重建,可以說,每一座鐘鼓樓都有自己的故事。我們現在看到的鐘鼓樓大多為明清所建,一部分為改革開放後重建。

現在我們能看到最早的鐘樓,位於河北正定開元寺內,這是中國現存唯一的唐代鐘樓。

鐘鼓樓:古城最後的地標建築景觀

右側為磚木結構的鐘樓

北京鼓樓為元代初建,後在戰爭中被毀。目前的鼓樓是明代重修,二樓在順治時候又被燒燬,然後再次重建。所以,我們看到的是明清兩代共建建築。

鐘鼓樓:古城最後的地標建築景觀

老北京鐘鼓樓

西安鐘樓是明代古建築。始建於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原址在今西大街廣濟街口。明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移於現址,成為一座綰轂東西、呼應南北的軸心建築。

鐘鼓樓:古城最後的地標建築景觀

南京鼓樓始建於1382年,上半部分毀於戰火,清代又重建鼓樓的上部分,基座還是保留明代的。清朝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十一月初一,康熙南巡時來到江寧,初二登上鼓樓城臺憑高遠眺,縱覽金陵風貌。初四康熙返京前一再告誡官員要“潔己愛民,奉公守法,激濁揚清,體恤民隱”。第二年兩江總督王新命等將聖諭刻石,在鼓樓城臺正中樹“戒碑”,為了保護碑,又在它上面建樓,清代南京鼓樓又稱碑樓。故鼓樓有“明鼓清碑”之稱。從鼓樓改為碑樓,可以看出,清朝中葉,鐘鼓樓的報時功能已基本廢了。

鐘鼓樓:古城最後的地標建築景觀

南京鼓樓

大同永泰街鼓樓為明代建築。明朝的大同,鐘樓、鼓樓、太平樓、魁星摟等樓閣林立,建築華麗;可惜這些樓閣大部分被毀,只有鼓樓倖存下來。

鐘鼓樓:古城最後的地標建築景觀

建築華麗的大同鼓樓

山海關古城的鐘鼓樓為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大將軍徐達修築長城、興建關城時所建, 明成化七年重修,萬曆十三年重建,三十八年改建。清代又歷經三次重修,因年久坍毀失修拆除。2004年又重建山海關古城鐘鼓樓。

少林寺鐘鼓樓原建築於1928年被馮玉祥部將石友三燒燬,我們現在看到的鐘鼓樓是1994年和1996年照樣重建的。

國內現存較好的鐘鼓樓,除北京、西安等古都外,還有四川瀘州鐘鼓樓、廣東茂名鐘鼓樓、寧夏銀川鐘鼓樓、甘肅酒泉鐘鼓樓、河南安陽鐘鼓樓等。這些都是古人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必須好好保護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