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瀾滄:抓實“三個組織化”助力脫貧攻堅

瀾滄縣堅持“圍繞發展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的工作思路,以基層黨建引領紮實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就業扶貧、產業扶貧“三個組織化”程度,不斷夯實基層組織助力脫貧攻堅。

抓易地扶貧搬遷組織化建強陣地促穩定

以“組織在先、黨員在先”為切入點,結合安置點黨員數,採取單建和聯建的方式,強化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黨組織建設,實現全縣126個易地安置點黨組織全覆蓋。

以“50個有”工作目標為抓手,建強組織活動場所,完善集中安置點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採取“黨組織+樓長+居民”的網格化管理模式,組建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黨員志願服務隊開展上門服務,編印《瀾滄縣易地扶貧搬遷口袋書》強化政策宣傳,做到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宣傳到村到戶。

將黨建帶群團建工作延伸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由黨組織引領搭建群團組織,通過黨建帶群團建,組織工會、共青團、婦聯,合力開展搬遷黨員群眾素質提升、技能培訓、心理疏導、困難幫扶、走訪慰問等工作,助力穩人心、促穩定。

抓就業扶貧組織化提升就業效率促增收

深入實施“扶智”促脫貧,以鄉(鎮)黨校、黨員群眾實訓基地、組織活動場所等主陣地,依託“萬名黨員進黨校”“火塘黨課”“火塘夜校”,累計開展農村勞動力培訓9.6萬人次。

通過“黨組織+勞務公司+農民”線下“牽線”與“瀾滄就業扶貧在線”公眾號、勞務經紀人工作群等網絡平臺發佈崗位信息線上“搭橋”相結合,實現崗位需求與務工人員求職無縫對接。堅持“輸血”與“造血”並行。

將疫情防控與勞動力轉移就業同部署同謀劃,採取包車、包機等“一站送達”方式,讓農民“出了家門上車門,下了車門進廠門”,實現“點對點”精準“輸血”,做到安全快捷返崗,共轉移就業14.07萬人次,有效保障了疫情防控期間復工復產;實施自我“造血”,搭建30個扶貧車間就近就地吸納就業656人,開發鄉村公益性崗位1.8萬個,安置貧困勞動力1.5萬人。

抓產業扶貧組織化推動產業發展促振興

深化“黨建+科技扶貧”,依託“院士專家諮詢服務站”和“院士工作站”,以“黨建+”“1+N”等模式開辦院士科技扶貧指導班,培養致富帶頭人、實用人才、科技人才、創業人才和新一代農民1500餘名。制定《瀾滄縣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實施意見》,通過“黨組織+合作社+公司+貧困戶”模式,建立利益聯結機制,貧困戶與新型經營主體簽訂合作協議,實現共同發展、共同致富。

以產業發展為主導,投入5000萬元,扶持100個行政村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推進產業發展與村集體經濟發展有效銜接,實現同步推進雙豐收。實施“黨員致富工程”,為建檔立卡戶黨員協調免抵押、免擔保、基準利率放貸、財政貼息的黨員創業信用貸款4454萬元,帶領黨員群眾推廣種植甘蔗、花椒、草果、八角等綠色示範產業45.38萬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