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最喜歡改地名的皇帝,改無錫為有錫,西安叫東寧

王莽是東西兩漢之間新朝的開國皇帝,因推行一系列“超前”的改革,而被網友戲稱為“歷史穿越者”。除了土地國有、廢除奴隸制、幣制改革、鹽鐵國營等被人們稱為“社會主義改造”的改革措施外,很少有人知道的是,王莽對更改地名還有種近乎瘋狂的偏執。

中國歷史上最喜歡改地名的皇帝,改無錫為有錫,西安叫東寧

最為新王朝的建立者,更改地名這種事並不少見,歷朝歷代都做過,可誰也沒有王莽這樣的瘋狂。

據統計,與西漢末年相比,新莽的郡從106個增加到116個,連增帶改,一共改了91個郡的名稱;縣從1587個增加至1585個,共有730個縣換了名字。要知道王莽在位僅14年,也就是說,在這短短的14年裡,王莽就改了全國一半的地名,倘若王莽再多活幾年,怕是全國的地名都讓他改了,可見這是何等的瘋狂。

中國歷史上最喜歡改地名的皇帝,改無錫為有錫,西安叫東寧

王莽的成長背景

在聊改名之前,我們先來說說王莽這個人。

王莽出生於西漢末年的外戚王氏家族,他的姑姑則是漢元帝的皇后,漢成帝的生母王政君。王家作為權傾朝野的外戚,族內先後九人封后,五人出任大司馬,可謂是當時的頂級豪門。可與生活奢靡、聲色犬馬的族人不同,深受儒學影響的王莽卻生活簡樸、為人謙恭,與兄長叔父們形成極大的反差,成為世人眼中的道德楷模。

王莽入仕後,憑藉著家族的支持和近乎完美的道德形象,迅速成長為朝中新貴,並於公元前8年接替叔父王根坐上了大司馬的位置。可即便此時的王莽已經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可他依然維持著自己的聖人光環,甚至因為兒子殺死家奴而逼兒子自殺。

與王莽在仕途上平步青雲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西漢王朝漸漸走進死局。

西漢末年,政治日益腐敗,長期的土地兼併導致大量農民破產淪為奴婢或者強盜,整個天下呈現出一幅末世衰亡的景象。又因為西漢自漢武帝時期開始盛行天人感應,認為國家衰敗、百姓受難是上天對君主失德的懲罰,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放棄漢室,將目光轉向了聖賢王莽。

公元9年,王莽在朝臣的擁戴下,在萬千百姓的請求下,代漢自立,建立新朝。

中國歷史上最喜歡改地名的皇帝,改無錫為有錫,西安叫東寧

從王莽的成長經歷來看,王莽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儒士,更是一個狂熱的儒家復古主義者。王莽從小研習儒家經典,儒家思想對他來說不是學問而是人生信仰,以至於言必出三代,事必據《周禮》,一心想恢復周制,認為只要按照《周禮》等儒家經典來治理國家,就能建立理想中的大同社會。

因此,包括地名改革在內的一系列改革措施,無不都是不切實際的託古改制,也就不難理解王莽為何對改名這個偏執。

州郡地名的更改

公元前106年,為加強對地方的管理,漢武帝將全國分為十三個州,即豫州、冀州、青州、兗州、幷州、幽州、徐州、荊州、揚州、益州、涼州、梁州、交趾、朔方(後被匈奴佔去),後又在京畿地區設立司隸校尉部,合稱“十三州一部”。

中國歷史上最喜歡改地名的皇帝,改無錫為有錫,西安叫東寧

西漢十三州一部

王莽即位後,認為“漢家地廣二帝、三王,凡十三州,州名及界多不應經。《堯典》十有二州,後定為九州。漢家廓地遼遠,州牧行部,遠者三萬餘里,不可為九。謹以經義正十二州名分界,以應正始。”為了“應經”,王莽將交趾改為交州,改涼州為雍州,並撤銷司隸校尉部,將長安在內的京畿地區併入雍州。

當時的州只是監察區,並沒有行政區的屬性,王莽改交趾為交州、改涼州為雍州還算合理,可到了郡縣一級,王莽徹底放飛自我。

到新莽天風元年,王莽共廢除兩個西漢舊郡,新設15個郡,改名76個郡,僅有25個西漢郡名“倖免於難”,最先下手也是改動最複雜的就是長安洛陽所在的東西二都地區。

中國歷史上最喜歡改地名的皇帝,改無錫為有錫,西安叫東寧

改西漢京師為西都京兆郡,分西漢京畿地區的三輔(京兆、左馮翊、右扶風)為六尉,分別為京尉郡、師尉郡、翊尉郡、光尉郡、扶尉郡和列尉郡;

中國歷史上最喜歡改地名的皇帝,改無錫為有錫,西安叫東寧

西漢三輔地區部分縣名更改情況

在洛陽設立東都,改洛陽所在的河南郡為保忠信郡,改南陽、河內、潁川、弘農、河東、滎陽六郡為豫州六隊,分別為前隊、後隊、左隊、右隊、兆隊、祈隊,最終形成兩京六尉六隊的行政區劃。

中國歷史上最喜歡改地名的皇帝,改無錫為有錫,西安叫東寧

東都六隊

古時,“隊”與“遂”相通,“六隊”即“六遂”,順遂之意。

“周官大司徒掌六鄉,五家為比,五比為閭,四閭為族,五族為黨,五黨為州,五州為鄉;遂人掌六遂,五家為鄰,五鄰為裡,四里為曆,五層為鄙,五鄙為縣,五縣為遂。”——《新莽職方考》

中國歷史上最喜歡改地名的皇帝,改無錫為有錫,西安叫東寧

兩京、六尉、六隊、六州、六鄉

除了兩京地區外,幷州、益州也是郡名變更的“重災區”。

幷州八郡被改。改上郡為增山郡;西河郡為歸新郡;朔方郡為溝搜郡;五原郡為獲降郡;雲中郡為受降郡;定襄郡為得降郡;雁門郡為填狄郡;代郡為厭狄郡。而幷州地區作為中原王朝與匈奴反覆爭奪的地區,王莽特意將地名改為具有明顯軍事政治色彩的歸新、獲降、受降、得降、填狄(“填”通“鎮”,鎮守、鎮壓之意)、厭狄。

中國歷史上最喜歡改地名的皇帝,改無錫為有錫,西安叫東寧

幷州地區郡名更改情況

益州九郡,八郡改名。改漢中郡為新成都;廣漢郡為就都郡;蜀郡為導江郡;犍為郡為西順郡;越鶴郡為集雋郡;益州郡為就新郡;柯郡為同亭郡;武都郡為樂平郡。與幷州的敵視不同,王莽在益州地區的郡名改動中更多的體現安撫歸化之意。例如西順、就新、樂平,就包含新莽王朝招撫西南夷的含義。

縣級地名的更改

郡一級的地名改動雖然範圍很大,但是郡的數量畢竟有限,顯然是無法滿足改名狂魔的需求的,而在數量更多的縣一級地名改動上,徹底演變成一場混亂無需,恣意妄為的個人秀。

如果說郡一級的改名還有其一定的規律和目的,到了縣級地名就完全是為了改而改,絕大多數改動的毫無意義。

中國歷史上最喜歡改地名的皇帝,改無錫為有錫,西安叫東寧

同音字、同義字、反義字彰顯個性,例如:

同音字有:改長安為常安;郜成為告成,梓橦為子同,九門為久門;道人為道仁......

同義字有:改谷口為谷喙;漆垣為漆牆;增地為增土;安平為安寧;高郭為廣堤......

反義字有:改符離為符合;谷遠為谷近;東昏為東明;無錫為有錫;西安為東寧......

《錫金縣誌》載:周秦時代,錫山發現鉛錫,附近居民,競相開採。至西漢初年,錫礦挖掘殆盡,就被命名為“無錫”。

在中國古代,有一個地名命名規律,即“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可王莽偏偏不怎麼做,例如改范陽為順陰;泥陽為泥陰;夕陽為夕陰;遼陽為遼陰。

前面說過,王莽是一個狂熱的儒家復古主義者,因此在改地名這件事上,為了推崇儒學,在地名上加了“善、美、德、義”等美好詞彙,例如,改松茲為誦善;即墨為

即善;城父為思善;南昌為宜善。同時為了使自己建立的新朝能夠長治久安,又在專門搞了一批帶有“治、安、順、平”等字的新地名,例如,改嚴道為嚴治;故道為善治;正定為思治,還有新安、樂安、饒安、城安等等。

更可笑的是,王莽不僅改國內的名,甚至還命令東北藩國高句麗改名為下句麗,將匈奴單于改名為受降單于。這人家那願意,於是王莽就派人攻打高句麗,而比較強的匈奴,王莽就賜官賞錢,可匈奴人收了好處後表示“寧死不屈”。

中國歷史上最喜歡改地名的皇帝,改無錫為有錫,西安叫東寧

遼東地區部分郡縣改名情況

從上述改名實例來看,王莽近乎瘋狂的改名行為與其代漢自立的人生經歷是分不開的。王莽以儒家學說的守護者身份在西漢末年的亂世之中建立新朝,建立政權後襬在首要的問題便是“正名”,地名改革便成了確立新莽政權合法性的工具。

例如,仿照周制設置兩京六尉六隊;以長治久安天下順平為思路更改對中原漢地地名,安撫民心;以討伐平鎮為主要內容更改邊疆地名,確立華夷秩序。

王莽在地名改革上頗費心思,但正如他在其他領域的改革一樣全都以失敗告終,王莽改制不僅沒能解決西漢末年以來形成的社會問題,反而刺激了矛盾的激化,不僅得罪的地主豪強,就連曾經將王莽奉為聖賢的天下百姓最終也拋棄了他。而這些千奇百怪的地名,隨著王莽身死亂軍一同消散在歷史長河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