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可靠的思维工具——读《矛盾论》有感(下)

不谈玄学,只说干货


一个可靠的思维工具——读《矛盾论》有感(下)


接着前面的谈;

矛盾论探讨的就是事物运动的哲学,这也是一切事物的属性,没有运动(变化)和运动(变化)形式,事物也就不存在什么了。真正能被称为“思想家”的伟人,都有“创世之力”,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位思想家出现后,整个人类的世界观都变了,算不算是“创世之力”?比如从地心说到日心说,整个人类世界观宇宙观都变化了。知道了地球是圆的,才有大航海时代的开启。这种变化是对客观规律的抽象,让人类思考有了规则,效率更高了。当然,任何人类思考或发现的规律都不是真理,会被证伪的,暂时没有被证伪的就是当下的知识。其实被证伪的知识在某一个范围内依然有效,这就是科学。(又扯远了。。)

近代国难当头时,中国传统文化已经不能维护中华民族族群的生存,有亡国灭种的危险。中国无数先贤们为了救国,探索了世界上很多的思想、模式。接触到马克思哲学后,不禁感叹,马克思哲学描述的世界如此简单。因为简单,所以高效,关键看你信不信了。《矛盾论》所探讨的方法论是经过了血与火的检验和实践的,是非常有效的。如果没有效,估计咱们今天也没机会在这里闲扯淡了。

矛盾的普遍性,也就是矛盾的绝对性。什么意思呢?就是任何事物都是运动或变化的,这是事物存在的属性。但是也不要否定,事物的相对稳定也是“绝对”的。看你用什么时间尺度来看了,中国人叫“持盈保泰”。就像每个皇帝都叫“万岁”,却没有一个万岁的。但是在这个当下,这个矛盾未被下一个矛盾取代时,这个相对稳定却是是“绝对”的。也就是说,在某个当下,我们是有很多无可奈何的,你再怎么执念可能也无可奈何。只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不承认矛盾的相对稳定性,这就是诡辩。(有兴趣的人可以看看,恩格斯写的一个小册子,“永远保持先进性的13条”)

矛盾的特殊性;我曾经看到一个图片,一滴水滴落到水面,如果放慢700倍看,你看到了更丰富的信息。(有兴趣的人可以网上搜索看看)人类脑袋计算力有限,只能抽象的、扭曲看待世界。其实任何事物的变化,理论上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都蕴藏着“无限信息”。而解决问题的答案就藏在这些被忽略的”信息“中。

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外部事物复杂性就在,不是单一矛盾组成的。矛盾论只是描述了一个基本形态,而真实世界往往是一个堆矛盾纠结在一起,这个矛盾内部有矛盾,同时又和另一个矛盾组成另一个矛盾。。听起来是不是头都大了。《矛盾论》作为一个实用的方法论,伟人当年肯定不是为了让它变成一团乱麻。何况当时的队伍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肯定不能太扯淡,更不能变成玄学。在一堆矛盾中,会有一个主要矛盾,经过积累,变成了当前最主要的矛盾,或者蕴藏在其他矛盾之中。俗称,“牵牛鼻子”,说起来也很容易,但做?现在的问题变成了,怎么找到“牛鼻子了。呵呵。。。看到了吗?新的矛盾又诞生了。其中的一个判断标准就是,当前最活跃,斗争最激烈的,就是”一个主要矛盾“。这个也具有迷惑性,因为主要矛盾还有一个标准,就是决定性的力量,是决定未来的方向的矛盾。所以又得考虑”发展“这个因素。发展是时间属性的,目前人类掌握靠谱的思想工具,有三个概念,周期、季节、趋势。看到了吗?都不是肯定性的表达,所以未来到底会怎么样?只有天知道,肯定不能靠算命。

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这个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论断,就矛盾的结构表明,事物是有两面性的。如果你不幸处于弱势的一方,不用太悲哀,为啥呢?如果一个事物主观看起来一定会完蛋的,偏偏就是没有完蛋,怎么折腾就是像”小强“一样顽强。那有可能进入僵持,那么双方力量对比有可能互相转化,甚至取代强势一方。办法就是”量变产生质变“,这种危急状态下,当然得计划,资源不足还不悠着点,那就是加速消亡。如果陷入”持久战“,千万急躁不得,积小胜为大胜,就是最好的策略之一。当激烈对抗来临时,往往就是临界点到来了。生存还是毁灭,永远是个问题!

智慧是有限的,但知识(概念或信息)是无限的。真理往往是简单的,这些影响了人类发展命运的”思想家“伟大之处,就是把这复杂、宏大、无限的世界抽象成一句话。比如《进化论》其实就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而《论语》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中国是农耕文化,向来人多资源少,最大问题就是伦理问题,就是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如此急迫)

这就好比你看到大海,最先看到的肯定是海面,看到浪花,看到波涛汹涌。难道你能说,那些浪花就是大海吗?真正的大海可能在”深处“。当陷入迷茫时,往往是忘了初心,忘了人类所有文明的起点,那就是”生存“。如果从这个起点开始思考,拉大时间尺度,了解来龙去脉,也许会有醍醐灌顶的感觉。为什么是”生存“呢?因为你遭遇的世界再怎么变,起点,和过去是不会变。它是稳定的,是不变的,我们就可以从这个支点开始规则定义,开始推导演化,以至于理清思路,做出判断。(毕竟给一个支点,可以撬动地球嘛)(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