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第一美帖:蜀素帖(上)

宋徽宗時代,有一個“米癲”,其書法常常左右欹側,卻搖曳生姿,讓欣賞者有著妙不可言的意趣,這個人就是北宋書法家米芾。他和蘇軾、蔡襄、黃庭堅幾人並稱“宋四家”,以強烈的個人風格成為宋代“尚意”書風的代言人,不僅如此米芾還是北宋時期著名的畫家、書畫理論家。但他的行為舉止實在不是大家風範,反而怪誕癲狂,就是這樣一位書法界“第一奇葩”的米芾,留下了被後人譽為“中華第一美帖”的《蜀素帖》。

《蜀素帖》以載體的質地命名在書法史上是獨一無二的,而它又是米芾所存書作中寫在絲織品上的唯一之物,是“中華十大傳世名帖”之一,人稱“天下第八行書”。

在之前介紹米芾的文章中,我們提到過米芾熱愛遊山玩水,吟詩賞石,《蜀素帖》就是在米芾這樣的性情中誕生的。

中華第一美帖:蜀素帖(上)

時間回溯到宋哲宗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的八月八日。這一年米芾三十八歲,此時他已名滿天下,他的書法不僅皇室中人喜歡,在民間也口口相傳,又加上米芾與其他平易近人,大方得體的書法大師相比,米芾真真是舉止怪異,人們這才從草聖張顛張長史的“顛”字來稱呼他,此後“米顛”這個外號就一直跟隨他了。這天,米芾帶著自己“愛的結晶”米友仁來到太湖邊參加湖州(浙江吳興)郡守林希之以及一些書畫界好友組織的郊遊活動。

米芾與兒子米友仁、林希等一眾好友興致勃勃地遊覽了太湖風光,眾人皆被這裡美麗的風景迷住了,都情不自禁地想要即興作詩一首來紀念這次的行程。眾人還沉浸在美景當中的時候米芾已經寫下《苕溪詩卷》了,眾人一看,紛紛稱讚,自己想要作詩的小火苗也就熄滅了。

中華第一美帖:蜀素帖(上)

舉止怪異的“米顛”

林希看著米芾寫完的《苕溪詩卷》後,頓覺此作“風檣陣馬,沉著痛快”。想到自己珍藏的那段蜀素,胡完夫、徐道淵、閭丘公等諸多好友愣是沒人敢往上面題字,或許米兄可以。

蜀素是北宋時四川造的質地精良絲綢織物,上織有烏絲欄,製作非常的考究。據說,當初一個名叫邵子中的人花了大價錢將一段珍貴的蜀素裝裱成卷,期待有名家能在蜀素捲上留下墨寶,成就一幅大美之作。但因為絲綢織品的紋羅粗糙,滯澀難寫,非功力深厚者不敢問津,所以這個蜀素珍品前前後後一共傳了祖孫三代,竟然沒有一個人敢在上面動筆。

“米芾兄,我機緣巧合之下得到了一件流傳百年的蜀素珍品。我剛才看你書法從容有力,堪稱一代宗師的典範,不知道米兄可敢在這蜀素上留下一幅墨寶呢?”

米芾聽到林希竟有如此珍貴的寶貝,頓時來了興趣,但他也沒被驚喜衝昏了頭腦,知道在蜀素上書寫十分困難。

“愚兄不才,願意一試,可否容我準備月餘?”

時間不知不覺過了一個月左右,米芾再一次帶著兒子米友仁應林希邀約,來到太湖苕溪遊玩。米芾看著這天下難得的美景,賦詩數首。臨走之前,林希將早已準備好的蜀素卷鋪好,米芾伸手在蜀素捲上輕輕地撫摸著,感受著那如絲一般的順滑,感嘆此卷做工精美的同時也在感慨自己有幸能夠在這樣精美的蜀素捲上留下字跡。隨即,磨墨提筆,一氣呵成寫下了流傳千古的《蜀素帖》。

中華第一美帖:蜀素帖(上)

《蜀素帖》局部

《蜀素帖》上書有米芾自作各體詩八首,其作品內容即為米芾當時的遊記和送行之作,全帖71行共計658字,卷末款屬“元祐戉辰,九月二十三日,溪堂米黻記”。這裡要說明一下:米芾,原名為米黻,四十一歲時改名為米芾,所以我們看到米芾早期作品的署名為“米黻”。其內容為《擬古》二首;《吳江垂虹亭作》二首;《入境寄集賢林舍人》;《重九會郡樓》;《和林公峴山之作》;《送王渙之彥舟》。

“山清氣爽九秋天,黃菊紅茱滿泛船。千里結言寧有後,群賢畢至猥居前。杜郎閒客今焉是,謝守風流古所傳。獨把秋英緣底事,老來情味向詩偏。”

——選自《蜀素帖》之《重九會郡樓》

《蜀素帖》書於烏絲欄內,但氣勢絲毫不受侷限,率意放縱,用筆俊邁,筆勢飛動,提按轉折挑,曲盡變化。《擬古》二首尚出以行惜,愈到後面愈飛動灑脫,神采超逸。

觀其用筆,縱橫揮灑,動盪搖曳,駿急痛快,形成剛柔相濟的姿態、痛快淋漓的氣勢與沉著痛快的風格。觀其結字,奇險率意、變換靈動,粗細鮮明;疏可走馬、密不透風,變化靈動,增強了的動態節奏感和美感。形成了完美的“振迅天真,出於意外”之態。觀其章法,緊湊的點畫與大段的空白強烈對比,粗重的筆畫與輕柔的線條交互出現,流利的筆勢與澀滯的筆觸相生相濟,風檣陣馬的動態與沉穩雍容的靜意完美結合。因蜀素粗糙,書時全力以赴,故董其昌在《蜀素帖》後跋曰:“此卷如獅子捉象,以全力赴之,當為生平合作”。觀其墨法,由於絲綢織品不易受墨且書寫疾速,故而出現了較多的枯筆,使通篇墨色濃淡相宜,如渴驥奔泉,精妙絕倫。正如李日華《評書帖》中所言:“揮霍迅疾,中含枯潤,有天成之妙。”

總的來說,米芾作為北宋四大書法家之一,其書法如人一般,顛放疏狂,藝術風格則以和諧變化為準則,筆法跳蕩、結體多端、筆勢沉著痛快,對南宋的書法家如張孝祥、吳琚、范成大、張即之、趙孟堅等書法大家影響極深。

中華第一美帖:蜀素帖(上)

一、點畫

點畫形態十分豐富,多因勢為形,在字中有承接上筆,引帶下筆的作用。

點畫筆法,如圖:

中華第一美帖:蜀素帖(上)

以“汝”字為例,行書中點畫多為露鋒入筆。多數點畫承接上一筆的映帶並收筆時引帶下一畫。在寫各種點畫時,注意入筆和出鋒方向以及輕重,由此觀察其運筆過程。避免描畫。

點畫參考字樣:

中華第一美帖:蜀素帖(上)

二、橫畫

橫畫多露峰起筆,變化十分豐富。在具體字的應用中也十分豐富,應對其粗細、仰俯,長短等多加關注。

橫畫筆法,如圖:

中華第一美帖:蜀素帖(上)

以“千”字為例,橫畫側鋒落筆,順勢向右行筆邊輕提以調整筆鋒。行筆過程中部較輕。收筆略按向回提鋒。橫畫上部邊緣較直,下部邊緣較曲。由此使得橫畫直中帶曲。

橫畫參考字樣:

中華第一美帖:蜀素帖(上)

三、豎畫

豎畫多直,但因粗細變化而產生曲直的變化,十分微妙,起收筆的形態對線條質量起到十分關鍵的作用,應多留心。

豎畫筆法,如圖:

中華第一美帖:蜀素帖(上)

以“本”字為例,豎畫起筆收筆皆為藏鋒,以圓筆為主。起筆和收筆壓筆,中間處提筆,形成兩頭重中間輕的形態。

豎畫參考字樣:

中華第一美帖:蜀素帖(上)

四、撇畫

撇畫有較直與較曲兩種,在書寫時應當注意,收筆一定要將筆鋒送到位,避免產生弱筆。

撇畫筆法,如圖:

中華第一美帖:蜀素帖(上)

以“東”字為例,撇畫起筆處自然下落頓筆,行筆以側鋒為主,上重下輕,收筆處毛筆自然上提,映帶下一筆,撇畫呈直中帶曲狀,收筆處應注意杜絕草率,裡鋒而收。

撇畫參考字樣:

中華第一美帖:蜀素帖(上)

五、捺畫

捺畫的孤度是最難掌握的,應注意捺畫一波三折,直中見曲的微妙變化。

捺畫筆法,如圖:

中華第一美帖:蜀素帖(上)

以“逆”字為例,捺畫起筆處圓起按筆,之後提筆再按筆捺腳收筆處自然上提平出。此捺畫整體呈現重一輕一重一輕的變化,整體較為平直卻於細微處見波折。切勿將捺畫寫得僵直,不夠靈動。

捺畫參考字樣:

中華第一美帖:蜀素帖(上)

六、鉤畫

鉤畫的鉤處多引帶下一筆。因此,應當注意鉤畫的方向,並且避免草率。

鉤畫筆法,如圖:

中華第一美帖:蜀素帖(上)

以“謝”字為例,鉤畫“寸”部的鉤畫為典型的蟹腳鉤。此筆法在《蜀素帖》中十分常見。豎畫切入上重下輕,到最下方向左側推出,鉤腳較實,杜絕輕率。筆鋒送到鉤腳末端後自然上提。

鉤畫參考字樣:

中華第一美帖:蜀素帖(上)

七、挑畫

挑畫曲直變化,多因字為形,書寫時避免收筆贏弱,應飽滿而有力。

挑畫筆法,如圖:

中華第一美帖:蜀素帖(上)

以“坦”字為例,挑畫圓筆起筆,在起筆處調整筆鋒,整個筆畫以側鋒為主,收筆處帶有弧度。挑畫多比較直,書寫時應注意挑畫的角度以及收筆要果斷而不草率。

挑畫參考字樣:

中華第一美帖:蜀素帖(上)

八、折畫

折畫的折處應適度調整筆鋒,避免豎部偏鋒,鉤畫的要點同於豎鉤。

轉折筆法,如圖:

中華第一美帖:蜀素帖(上)

以“朝”字為例,折畫的形態在《蜀素帖》中變化很多,在“朝”中,“月”字部的方折比較典型,橫短促輕巧,折處向右下方重按隨後自然寫豎畫,避免在折處停留頓挫多次,折處呈現出外部較為圓、內部較方的形狀。

折畫參考字樣:

中華第一美帖:蜀素帖(上)


中華第一美帖:蜀素帖(上)

一、結體平正

寫這類字要端正平穩,給人視覺上莊的感覺,要注意字的筆畫應該長短適宜,比例恰當,不要過分誇張某一部分筆畫,出現大撇大捺。

中華第一美帖:蜀素帖(上)

二、結體瘦長

有些的上下筆畫較多,或者縱向筆畫在整個字中起主導作用,這樣的字需要寫得瘦長,並要注意上下筆畫疏密得當,安排勻稱。

中華第一美帖:蜀素帖(上)

三、結體扁短

有些字縱向筆畫較多,適宜寫得扁短,適當縮減縱向筆畫而加長橫向筆畫,給人以舒展的感覺。

中華第一美帖:蜀素帖(上)

四、上下勻稱

這類字端正勻稱,因而在安排筆畫時要疏密一致,形成平分的感覺,有些字上下部筆畫的繁簡不一,可通過誇張或刪減筆畫達到上下平均。

中華第一美帖:蜀素帖(上)

五、上大下小

有些字為了打破均衡以求變化,在一個字之中把上面的部分加以誇張而把下面的都分加以縮減,這樣寫是為了避免字的四平八穩。

中華第一美帖:蜀素帖(上)

六、上小下大

把上面部分寫小或者比較輕,把下面的部分適當放大、加重,這樣有穩重的視覺效果。像這樣的字給人以立體感,給整幅字起支撐作用。

中華第一美帖:蜀素帖(上)

七、上密下疏

有些字上面部分筆畫較多,下面部分較簡,這樣我們可以把上面部分寫得密一些,上面部分佔的空問多,但個字筆畫疏密仍然一致,而不因為上部繁就使筆畫糾纏在一起。

中華第一美帖:蜀素帖(上)

八、上疏下密

上面部分筆畫較少下面部分筆畫較多,為了疏密得當,就把下面部分寫密。這樣寫字比較沉穩,單位了變化,有時可以把上面部分筆畫寫得很重,或者把下面部分空間留得很大。

中華第一美帖:蜀素帖(上)

九、上下窄中寬

有些字中間部分寫得寬,就避免上中下三個部分過於呆板,而有疏密變化。

中華第一美帖:蜀素帖(上)

十、上窄中下寬

可以把上面部分寫得較窄,而把中下部寫得較寬。這類字往往上部比較簡,而中下部都比較繁。有時下部雖簡,但為了形成一種效果,也把它寫寬,這類字在行書作品中也是常見的。

中華第一美帖:蜀素帖(上)

十一、左右均等

左右構的字可把左右兩部分寫得各佔一半位置。左右安排得勻稱,整個字也顯工整。

中華第一美帖:蜀素帖(上)

十二、左大右小

左邊筆畫繁,往往讓左,但有時為了有新意,左邊簡也讓左,這種情況往往是把左邊加重或誇張。這在米芾行書中是很常用的手法,往往給人以傾側的感覺。

中華第一美帖:蜀素帖(上)

十三、左小右大

這類字右半部筆畫較多,可讓右,有時,右半部筆畫雖少,但為了著重右半邊,也可讓右,左小右大使得米芾的字給人感覺左肩低右肩高,欹側多姿。

中華第一美帖:蜀素帖(上)

十四、左低右高

米芾的字常常給人感覺右上角昂揚,是因為右半部分寫得高出左半部分。

中華第一美帖:蜀素帖(上)

十五、左高右低

左右結構的字被寫得向左傾斜,是伸張了左邊的筆畫,這樣寫除字的本身有倚側之感,也為下面字的起伏打下了伏筆。

中華第一美帖:蜀素帖(上)

十六、中窄左右寬

左中右構的字也可把中間部分寫窄,左右部分寫寬些。

中華第一美帖:蜀素帖(上)

十七、半包圍結構

書寫這類字要使框架起包容作用,一般把框架視為主筆而加以著重,把主筆的筆畫寫得長或重一些,使得疏密有致。

中華第一美帖:蜀素帖(上)

十八、全包圍結構

全包圍的字框架要寫得有力。

中華第一美帖:蜀素帖(上)

十九、輕重對比

用筆何處輕、何處重並沒有一個固定模式——有的上部重,有的下部重,有的左部重,有的右部重;有的筆畫多數粗重,只在一二筆處輕細些,有的卻正好相反,只有少數重筆。當然也不乏輕、重筆畫數相伯仲的。

線質、力感的統一,粗而不腫、細而不軟,都健拔遒勁;筆畫搭配時,細筆畫往往都注意了緊湊,相對地調節了粗細的失衡。

中華第一美帖:蜀素帖(上)

二十、收放有度

清代劉熙載在《藝既·書概》中說:“結字疏密須彼此互相乘除,故疏處不嫌疏,密處不嫌密。”“彼此互相乘除”意指疏處不妨加倍地收緊,密處不妨加倍地放逸,彼此形成強烈的對比。《蜀素帖》結字中宮緊束、外圍放逸展拓,藝術感染力非常強。

中華第一美帖:蜀素帖(上)

二十一、同字異構

《蜀素帖》的結字雖然有規律,但並沒有走向程式化,同樣的字在此、在彼的面目一定是不雷同、甚至是迥異的。

中華第一美帖:蜀素帖(上)

二十二、增減筆畫

增減筆畫是行書中常用的手段,它有助於書家能動地調節字態與疏密、輕重,在米氏《蜀素帖》中,增減筆畫主要體現為鉤、挑的增附或減約。增減筆畫並不是很隨便的,它是出於美化的需要,並且要以不至於讓人無法認讀或錯讀為前提。

中華第一美帖:蜀素帖(上)

中華第一美帖:蜀素帖(上)

下期預告:

下一期文章將為您帶來

“中華書脈·朱熹:孔子之後,一人而已(上)”

本文已在本心書法APP中發佈,

各大應用市場搜索“本心書法”即可下載。

微信搜索“本心視界”關注訂閱號,獲更多書法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